陳耀軍,王亞萍,劉甜甜,陳正星
(1.臺州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臺州市 317700; 2.臺州市交通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臺州市 317700;3.浙江數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市 310000; 4.浙江公路水運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杭州市 310006)
某跨河連續鋼桁拱,孔跨布置為57m+152m+57m,梁端距離邊支座中心1m,全長268m,見圖1。兩片主桁,主桁橫向間距24m,雙向6車道+兩側人行道,節間長度9.5m,邊跨設置6個節間,中跨設置16個節間,下拱肋采用二次拋物線,矢跨比為1/4,拱肋推力由系梁及鋼橋面承受,對外無推力;中跨吊桿采用縱向雙吊桿設計,全橋共設置60根吊桿;該橋建成后不僅能滿足交通功能要求,還能對提升橋位處的整體景觀起到積極作用。

圖1 連續鋼桁拱橋型布置圖
常規連續鋼桁拱在中支點位置設置加勁弦[1],加大中支點桁高,保證施工及運營期間桿件受力,如圖2,本橋若采用加勁弦桁式,中支點處支座及鋼結構均有防水要求,本橋百年水位181.12m,若采用中支點設置加勁弦桁式,需將主橋線路整體抬高,引橋加長,主橋兩側引橋各需增加約260m,增大線路投資。因此本橋采用無加勁弦連續鋼桁拱設計,見圖3,孔跨布置為(57+152+57)m,雙向6車道+每側2m寬人行道。

圖2 加勁弦連續鋼桁拱方案

圖3 無加勁弦連續鋼桁拱橋方案
(1)主桁片數選擇
6車道+兩側2m人行道橋寬需求,主桁片數可以采用兩片主桁、3片主桁或者分幅設計。
①兩片主桁受力特點
行車通透性較好,兩片主桁受力對稱、制造便利,但橫梁跨度大,為了減小橫梁受力,將人行道設置在主桁外側,主桁橫向間距為24m,橫梁可以通過變高設計使橫梁與下弦桿件連接匹配,用鋼量相對較省。
②3片主桁受力特點
橋梁總寬度需要增加中間主桁構造寬度,行車視野被中桁受限較差;橫梁由3片主桁支撐,跨度減半,受力較小,可以輕松與下弦匹配;3片主桁施工繁瑣、中桁與邊桁受力不一致增加構造及制造難度,3片主桁適用于車道數較多的市政公路超寬橋或者活載較大的鐵路橋[2]。
③分幅設計
橫梁寬度類似于3片主桁設計,但需要4片主桁,上部結構用鋼量大增,同時基礎費用也增加;
本橋綜合用鋼量、制造難度、施工難度及構造連接便利,最終確定采用兩片主桁。
(2)主桁桁高及矢跨比
下拱肋節點線形位于二次拋物線上,最長吊桿38m,矢跨比1/4;邊跨及中跨桁拱變桁高設計,中跨上拱肋及邊跨上弦節點線形通過2個曲線圓潤過渡,為預留橋門架位置凈空要求,邊支點桁高10m,中支點桁高21.3m,拱頂桁高6m。
(3)節間長度及主桁桁式
為保證橫梁縱向影響線長度不過長,縱梁計算跨度不過大,同時保證主桁桿件交角最大不超過60°,最小不小于25°,節間長度設置為9.5m,邊跨6個節間,中跨16個偶數布置的節間,便于制造廠對稱制造降低難度,采用N型桁式。
(4)主桁桿件截面布置
邊跨上弦、下弦、中跨上拱肋、下拱肋均采用箱型桿件,桿件名稱見圖4,腹板大部分采用H型桿件,受力較大的壓桿為減小面內長細比采用箱型桿件,全橋桿件內寬720mm,上弦內高720mm,下弦內高1260mm,下拱肋桿件根據受力程度變高設計,從拱頂最小720mm內高增加到拱腳最大1080mm內高;工字型腹桿翼板寬度630mm。

圖4 主桁構件名稱示意圖
(5)主桁節點形式及桿件連接
為減少用鋼量及降低現場施工時間,主桁采用整體節點,桿件之間采用螺栓連接,主桁上下弦桿、拱肋采用4面對拼,工字型腹桿采用3片對拼。
本橋為對外無推力拱,因此采用受拉性能好的鋼橋面,拱肋推力由中跨系梁及鋼橋面承受。鋼桁拱橋面通常采用密布橫梁鋼橋面[3],本橋由于橋寬,為節省鋼橋面用鋼量,采用縱橫梁+小橫肋正交各向異性鋼橋面形式,橋面構件的設置引導橋面傳力途徑有:鋼橋面—U肋—橫梁—節點;鋼橋面—U肋—橫肋—縱梁—橫梁—節點;鋼橋面—U肋—橫肋—下弦—節點。
(1)鋼橋面板及縱向加勁肋
主桁之間設置16mm厚鋼橋面板,為了減小橫梁面外受力,橋面板與主桁下弦伸出肢相連形成連續板桁結構;車行道范圍設置高300mmU肋進行縱向加勁,U肋橫向間距600mm,橫梁橫肋開口保證U肋連續通過。
(2)節點橫梁
節點位置設置一道節點橫梁,見圖5,橫梁采用倒T型截面,變高設計,橫梁端部高1260mm,與下弦等高便于連接;跨中彎矩較大區域加高到2600mm,下翼板寬740mm,厚度32mm。

圖5 節點橫梁斷面布置圖
(3)縱梁
全橋設置6道縱梁,縱梁橫向間距3.3m,縱梁采用倒T型截面,縱梁高度1200,橫梁開孔保證縱梁連續通過,縱橫梁相交位置縱梁底板下方設置牛腿,保證彎矩傳遞。
(4)節間橫肋
為了減小U肋第二體系,橫梁之間設置2道橫肋,橫肋采用倒T型截面,橫肋高度840mm,由下弦及6道縱梁支撐,減小橫肋計算跨度從而減小橫肋用鋼量,橫肋與縱梁相交位置設置牛腿保證彎矩順利傳遞。

圖6 節間橫肋斷面布置圖
為減小用鋼量,本橋采用柔性吊桿。由于吊桿為20年使用壽命的可更換桿件,為便于后期吊桿更換,同時增加意外斷索結構安全度,采用雙吊桿設計,后期更換吊桿不需要中斷交通。結合下拱肋及下弦節點構造,采用縱向雙吊桿,吊桿縱向間距630mm,見圖7。吊桿與下拱肋、下弦節點板采用高強螺栓連接便于后期更換,下拱肋側為固定端,下弦側為張拉端,通過下弦檢查車便于吊桿更換后張拉,張拉空間不受限制。下弦頂底板均開孔同時通過水平板補強下弦受力面積。

圖7 縱向雙吊桿布置圖
為增加兩片主桁整體性,保證主桁面外穩定,同時抵抗風力等水平力,本橋設置平縱聯及橫聯,見圖8。

圖8 聯結系布置圖
(1)平縱聯設計
本橋設置下平縱聯及上平縱聯,上平縱聯設置在邊跨上弦及中跨上拱肋桿件上,下平縱聯設置在中跨下拱肋桿件上,由于節間長度小,兩片主桁間距大,因此采用米字型平縱聯布置;中跨第一節間下平聯因為凈空要求不能滿節間設置。
(2)橫聯設計
邊支座位置設置桁架橋門架,中間隔節間設置一道橫聯,橫聯采用v型斜桿,中間設置直豎桿保上平縱聯面外計算長度不過大,中支點桁高較大,采用雙層橫聯,其余均采用單層橫聯設置。
本橋施工方案為先邊跨后中跨,結合履帶吊利用臨時墩拼裝邊跨,中跨先拱肋后橋面。
(1)在兩岸設置預拼場,進行主橋基礎和墩身的施工,同時進行邊跨臨時支墩施工,在邊墩設置起落梁及縱橫向移梁設施;在中墩設置縱橫向移梁設施。
(2)安裝邊墩臨時支座,利用履帶吊安裝邊跨鋼梁兩個節間。
(3)利用履帶吊借助臨時墩架設邊跨鋼梁至中墩,邊跨主桁、橋面系、聯結系均安裝,中支座就位;鎖定中墩支座縱向水平位移,兩側進行壓重,保證施工期間縱向抗傾覆。
(4)利用履帶吊繼續懸拼中跨拱肋,橋面與系梁不安裝,繼續架設鋼梁至中跨中,預留合龍口;通過兩側邊支座落梁、縱移梁,使合龍口達到合龍要求,依次合龍桁拱下弦桿、桁拱斜桿、桁拱上弦桿,再連接平橫聯桿件。
(5)吊裝中跨系梁、橋面及吊桿至中跨合龍口,微調壓重與邊支座頂落梁位移使系梁合龍口達到合龍要求,拼裝合龍口系梁和橋面板。
(6)邊支座上抬,安裝永久支座,拆除壓重。
(7)安裝橋面鋪裝、欄桿、人行道,施工檢查設施,涂裝最后一道面漆,成橋。調整索力使索力和高程均達到設計要求,進行動靜載試驗。
本橋為無加勁弦市政連續鋼桁拱,桿件縱多,結構復雜,同時橋寬大橫向受力要求高,主桁、橋面系、聯結系、吊桿各個組成部分相互影響制約,設計上需要統籌考慮:
(1)主桁片數、節間長度需要考慮橋面及聯結系的布置。
(2)本橋為市政寬橋提供一種結構新穎、用鋼經濟的橋面體系。
(3)為增加鋼桁拱安全系數、便于后期更換吊桿及更換吊桿時減小交通影響,建議采用雙吊桿布置。
(4)本橋為節間長度較小、桁寬較大鋼桁梁、鋼桁拱提供一種聯結系布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