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南華早報》5月19日文章,原題:“金錢的包裹”——物質主義占據中國情人節舞臺中央,人們輕松而直接地使用愛情語言家住云南昆明的鮑靜(音)在微博上發布一張照片——全新的路易·威登手包,下面配了一句“情人節我提前拿到禮物。今年5·20真開心。”5月20日的漢語發音聽著像“我愛你”,它是中國版情人節,越來越受歡迎,成為表達愛意的日子。鮑說,不同的情人節,男朋友要么送禮物要么帶她去豪華餐廳,“他這么做是為表達對我的愛”。
中國人一整年會慶祝好幾個情人節,包括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中國傳統的七夕節,5月20日以及3月14日(聽著像“一生一世”)。還有人把9月9日也作為愛情的重要節日,因為數字9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永恒。
專家說這些節日被眾多商家大力營銷。結果是,中國人能越來越自如地表達愛情,但同時也越來越與消費主義掛鉤。企業營銷旨在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并提升消費欲望,這就是這些不同節日被創造出來并大肆慶祝的原因。中國消費者對這些節日的需求被大幅放大。
家住江西贛州的曾維(音)說,今年5月20日他會給妻子轉賬現金,“在2月14日、我們的結婚紀念日、母親節、她的生日以及七夕節,我都會給她買禮物或送紅包。她滿意我也高興”。
傳統上,中國人表達愛意通常比較內斂。密歇根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周韻(音)說,中國人公開、直白地表達愛意(如圖)是最近才出現的事兒,“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顛覆性行為……過去20年來,表達愛意、浪漫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逐漸成為理所當然的事”。
中國不同日期的情人節對商家而言都有利可圖。這些節日里,玫瑰花、巧克力、珠寶的銷量要比平日增長兩三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為此類節日的消費主義文化提供助力。受到全球化和重商主義影響,中國民眾開始輕松、直接地使用愛情語言。專家說,過去中國人很少說“愛”,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相愛。而現在,人們通過口頭語言或購買禮物來越來越多地表達愛意,可離婚率卻居高不下。▲
(作者AliceYan,王曉雄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