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立 程金香
【摘 要】 為深入分析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的關鍵領域,闡述當前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面臨的形勢和要求,結合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現狀,從運輸結構、港口、航道、船舶、治理能力等五大關鍵領域指出未來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應重點關注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建設綠色港口、打造綠色航道、推廣綠色船舶、提升綠色治理能力,以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助力交通強國建設。
【關鍵詞】 長江經濟帶;水路運輸;綠色發展;關鍵領域
1 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1.1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綠色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綠色發展是新時代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交通運輸業的能源消耗量較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水運在所有交通運輸方式中最具低碳特征,大力發展水運是發展綠色交通的第一選項。長江流域水資源豐富,航運是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內容。推動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實現水運與生態環境的共生共贏,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舉措,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1.2 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應對環保新挑戰
污染防治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多項指導文件對船舶與港口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問題整治方案》對長江水運綠色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長江經濟帶范圍內港口眾多、航道密集、船舶流量大,水運行業污染防治壓力大。做好長江經濟帶水運污染防治工作,是推動水運行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水體保護與生態修復工作的有力支撐,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
1.3 交通強國建設要求開啟綠色發展新征程
黨的十九大為交通強國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交通強國的內在要求。《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未來要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現階段,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水平與交通強國要求還不匹配,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發展所需;因此,長江經濟帶水運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高發展品質,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1.4 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生態發展新亮點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水運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是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和保障。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以約20%的國土面積支撐起約45%的經濟總量。實現長江經濟帶尤其是水運高質量發展,既能撐起全國內河水運高質量發展的“半壁江山”,又能引領全國內河水運高質量發展;因此,培育長江經濟帶水運生態發展新動能,豐富綠色發展新內涵,是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
2 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成果和不足
(1)運輸綠色發展有序推進,但運輸結構調整仍有較大空間。目前,長江經濟帶鐵水、公水等多式聯運快速發展,公水聯運集裝箱量占港口集裝箱運輸總量的80%以上,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1];區域內干散貨、集裝箱江海直達運輸也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江海聯運和水水中轉等多種運輸組織模式。存在的不足是:長江經濟帶內港口鐵路集疏運能力不足,“最后一公里”銜接不暢導致集裝箱鐵水聯運占比低于2%,與歐美國家的20%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區域內船閘調度運行管理水平不高,調度運行機制和樞紐水庫調度規程尚待完善,船舶過閘效率亟需提升。
(2)綠色港口建設穩步推進,但港口污染防治工作壓力較大。近年來,在長江經濟帶開展了非法碼頭治理,共拆除、改造1 361座非法碼頭;為推動港口綠色發展,長江沿線各港開展了岸電設施建設。存在的不足是:部分老、舊、小碼頭和非專業化碼頭的環保設施尚不健全,碼頭防風抑塵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還不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理設施銜接不暢;環保設施高效穩定運營模式尚未形成,污染防治效果不理想。
(3)綠色航道建設取得實效,但航道生態化水平有待進一步加強。長江經濟帶內建成了一批以荊江航道為代表的綠色航道,實施了生態護岸、生態護灘、人工魚巢等修復措施,建設了生態涵養區;打造綠色通航建筑物,建設了三峽水上溫情驛站、綠色通航服務站等,推動了待閘錨地岸電設施建設和使用。存在的不足是:航道整治中生態友好型新材料、新結構的應用尚需進一步普及,疏浚土等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仍較低,為魚類營造生態棲息環境等生態環保措施的力度不夠,部分已建航道生態修復水平還不高。
(4)綠色船舶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高效清潔船舶總量占比偏低。長江經濟帶已改造或淘汰高排放、大能耗、低效率的老舊船舶逾5萬艘,沿江各省市先后印發了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建設方案,全面推進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的船岸銜接;在新能源船舶方面,推廣應用了LNG等清潔能源動力船舶,長江經濟帶范圍內目前已有逾200艘LNG動力船運營。存在的不足是:船舶大氣污染物處理設施的效率需進一步提升,各類船舶亟待配備船舶水污染物存儲、處理設施;船舶能源清潔化水平有待提升,純電、燃料電池、液氮、氫能等動力船舶應用較少,需加強新能源技術試點應用;船舶節能環保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內河船型標準化還需加快推進,三峽船型、江海直達船型和節能環保船型亟待推廣。
(5)綠色治理能力不斷加強,但治理手段有限。我國已制定一批促進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的規章制度和規劃方案,促使長江船舶和港口的防污長效管理機制的形成;長江經濟帶內船舶監督檢查力度加強,開展了船舶污水和燃油抽樣檢測。存在的不足是:區域內水路運輸污染排放的基礎數據依然匱乏,行業綠色環保底數不清,信息化手段在水運環保數據統計、相關部門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應用不足;水運節能環保監管監測力度還不夠,防污染設施建設有待加快,對污染物排放監督檢查、制止和糾正的力度有待加強。
3 建 議
3.1 持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
(1)進一步優化長江經濟帶水路運輸組織。優化船閘調度運行管理,協調推動長江上游及支流水庫群、梯級船閘的聯合調度,完善調度機制和樞紐水庫調度規程,進一步提升船舶過閘效率;加快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解決三峽樞紐瓶頸制約,打造三峽綜合運輸樞紐綠色發展示范區;加快多式聯運發展,建設一批以小洋山北側水水中轉碼頭為代表的水水中轉碼頭,深入推進干支直達、江海聯運和水水中轉等多式聯運發展。
(2)繼續推進港口大宗貨物“公轉鐵”、“公轉水”。加快港口集疏運鐵路建設,提高煤炭、礦石等大宗貨物的鐵路集疏運量;加強港口規劃與城市、臨港產業、物流園區規劃的銜接和融合發展,推動港口周邊企業、物流園區通過管道、封閉管廊等方式運輸大宗貨物,減少公路貨運量;依托沿海港口和內河港口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推進集裝箱鐵水聯運,在重慶港、武漢港、南京港等主要港口開通班列。
3.2 全面建設綠色港口
(1)加強港口碼頭污染治理。推進港口碼頭水污染深度治理,結合長江經濟帶老舊碼頭改造,加速港口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在主要港口開展雨水收集、生態凈化與綜合利用;開展港口碼頭大氣污染治理,推進港口粉塵控制設施建設,部分主要港口開展碼頭作業區精準抑塵技術的研發和使用。
(2)協同開展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進一步推進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設施建設,長江干線港口的全部港區實現長江干線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全覆蓋,到2025年全面建成規劃中的17個化學品洗艙站;建立涵蓋船舶污染物分類接收、價格結算、數據統計、監督處罰等環節的海事、港航、環保、城市管理等多部門的船舶污染物協同管理機制,將長江干線各港口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轉移等信息數據納入統一監管平臺,形成覆蓋全流域的長江船舶污染物接收協同管理機制,全面提高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率。
(3)推進港口岸電設施建設與使用。嚴格落實新建碼頭同步建設船舶岸電設施要求,推進現有碼頭設施改造,推動長江各港口的岸電設施建設,實現長江港口泊位岸電全覆蓋;建立完善的港口岸電管理體系,涵蓋岸電日常使用、運營服務、運行維護、設施檢驗檢測、處罰等各方面的制度;引導現有船舶加快配備受電設施,推動建立基于“互聯網+”技術和5G技術的岸電統一結算模式,提升長江干線港口岸電使用率。
3.3 加快打造綠色航道
(1)推進綠色航道建設。在航道規劃、設計、施工等各階段貫徹生態環保理念,加強水生生物保護與生態補償;在宜昌至安慶段航道整治中優先開展采用生態影響較小的航道整治技術試點,推廣生態友好型新材料、新結構在航道工程中的應用;在長江口航道維護性疏浚中試點開展疏浚土等生態化綜合利用,適時推廣長江流域航道整治疏浚土生態化利用;在航道養護過程中實施生態化疏浚技術、航標燈綠色維修。
(2)全面建設綠色水上服務區和錨地。在新建水上綠色服務區和待閘錨地同步建設岸電設施,推動現有水上服務區、待閘錨地新能源設施改造;研究讓使用新能源供電設備(含岸電)船舶優先過閘的政策,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岸電電價優惠政策,提高岸電設施使用率;在江蘇省、浙江省探索集岸電、船舶污染物接收、船舶污染事故應急等服務為一體的水上綠色航運綜合服務區新模式,并在長江經濟帶各省市逐步推廣。
3.4 積極推廣綠色船舶
(1)加強船舶污染物管理。研究開發船舶尾氣排放成套監測技術,開展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監測,保障船舶排放控制區的有效實施,適時開展推進情況評估與升級調整,鼓勵船舶使用嚴于要求的更清潔的船用燃料;嚴格執行船舶強制報廢制度,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客船和老舊運輸船舶;研發適用于長江經濟帶的高效船載垃圾分類處理設備和集成高效的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將其推廣應用于船舶。
(2)推進船舶標準化進程。研究建立通航環境與運輸船舶相關性模型,為綠色標準船舶總體定位提供技術支撐;完善內河運輸船舶標準船型指標體系動態調整機制,嚴禁不達標船舶進入航運市場;綜合應用經濟、技術、行政等措施,鼓勵不滿足現行船檢規范的客船、老舊運輸船舶提前退出市場;積極推廣三峽船型和江海直達船型,鼓勵發展節能環保船舶,全面實施船舶受電設施改造,持續推進實施船型標準化進程。
(3)推動船舶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應用。完善長江經濟帶清潔能源應用的行業標準和扶持政策,積極推廣節能與清潔能源運輸設備和機械設備,淘汰老舊船舶;鼓勵船舶企業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和資金投入,積極探索發展純電力、燃料電池、液氮、氫能等動力船舶,出臺讓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船舶優先過閘、優先靠離泊等政策;推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船舶上的使用,建立基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船舶污染源頭控制技術體系,實現長江經濟帶船舶能源結構轉型。
3.5 持續提升綠色治理能力
(1)推進智慧通航建設。加強長江干線數字航道實時動態監視與維護,開展長江主要支流數字航道建設,保障長江經濟帶數字航道聯通運行;推進長江航道全要素感知體系建設,提升數字航道服務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AR、5G等技術,開發更加智能化、界面更為友好實用的系統功能,實現長江干線智慧通航。
(2)加強綠色監測監管。建設以武漢監測站為中心站,以重慶、三峽和南京為監測分站的長江干線船舶污染物監測網絡;逐步建立岸基、船載、水上、空中等多維度綜合監測體系,實現船舶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測全方位覆蓋;推動港口能耗在線監測系統研發應用,將港口實時能耗監測數據與港口集疏運車輛數據、港作機械數據和駕駛行為分析數據的整合,為不同層級管理需求提供服務,提出針對性節能降耗措施;加強船用燃料油聯合監管,嚴格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法、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等提出的燃油使用要求。
4 結 語
本文分析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所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探討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未來應從運輸結構、港口、航道、船舶、治理能力等五大關鍵領域推進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建設綠色港口、打造綠色航道、推廣綠色船舶、提升綠色治理能力。長江經濟帶水運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的關鍵領域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為加強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仍需要進行科學研究并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毓書. 唐冠軍: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動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J]. 人民交通,2019(10):72-77.
[2] 李茁. Contargo集團集裝箱多式聯運高度可持續性發展實踐[J]. 中國港口,2019(1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