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省志
2021年5月17日,全國老齡辦、公安部、民政部、銀保監會四部門聯合發布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提醒老年人注意風險。根據提示,養老領域的非法集資包括4種表現形式: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非法集資、以投資“養老項目”為名非法集資、以銷售“老年產品”為名非法集資、以宣稱“以房養老”為名非法集資。
隨著中國老齡人口增加,針對老年人的騙局層出不窮。比如風險提示中的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非法集資,就是養老機構與老人簽訂養老服務合同,老人預付一筆不低的費用“預訂”養老床位。但是養老機構預訂出的床位,往往遠遠高于其實際能提供的床位。
據新京報報道,湖北某市一家養老機構向老人推銷2萬-8萬元不等的“養老服務卡”,預訂養老服務,號稱購卡后可以優先入住,床位費打折,每年還能享受7%-10%的補貼,領取旅游優惠券等福利,3年后還能退還預訂床位費。最終有730多位老人與其簽訂了養老合同,繳納4600多萬元預訂費,但實際上該機構只有280張床位,730多人中實際入住的老人只有30多位,700位未入住老人面臨無法拿回預訂床位費的風險。
向老人銷售“保健品”的騙局就更多了。2019年春晚小品《“兒子”來了》,就形象地展示了騙子們是如何忽悠老年人的,葛優飾演的騙子,為了騙錢,不惜認蔡明演的老人為“干媽”,巧舌如簧,把一個假冒偽劣的床墊說得天花亂墜,成了包治百病的高檔保健床墊。藝術源于生活,生活可能比藝術還精彩。現實中,很多騙子以“免費旅游”“免費健康講座”“贈送小禮品”等名義吸引老人,或者通過對老人噓寒問暖等騙取老人的信任,之后利用老人知識水平有限、防范意識差的弱點,向老人推銷各種天價的“抗癌藥”“保健品”“保健儀器”等等,不少老人對此深信不疑。據上海媒體報道,有不少老人聽信保健品公司的宣傳,花費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買了一屋子的保健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關部門發布風險提示,提醒老年人注意風險,有積極意義。但是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預付型養老服務都不合法。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發布的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對養老機構為彌補設施建設資金不足,通過銷售預付費性質“會員卡”等形式進行營銷的,按照包容審慎監管原則,明確限制性條件,采取商業銀行第三方存管方式確保資金管理使用安全。
意見要求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以防止非法集資等風險。但最近預付型養老機構頻繁爆雷,說明有關部門的監管并沒有完全到位。對于老年人主觀上為了養老而陷入非法集資陷阱的,有關部門應該積極破案,盡力為老年人追回損失。
要減少老年人陷入非法集資的陷阱,除了對他們進行風險教育,最根本的是增加正規的養老服務能力,提供更多正規養老服務。民政部民政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曾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5至40張”。然而根據民政部的數據,截至2020年底,全國各類機構和社區養老床位只有823.8萬張。與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得出的超2.64億60歲以上人口相比,每千名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只略超31張,沒有達到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在很多城市,平價養老院一床難求。據羊城晚報日前報道,廣州市老人院(公立)兩個院區有兩千余個床位,但目前已有七千多位老人在網上輪候等待入院。
而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進一步深化,需要的養老床位數會越來越多。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行業勢在必行。2015發改委、民政部和全國老齡辦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養老服務與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強調“堅持依法行政、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支持養老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有效激發市場活力”,目前,社會力量投資養老行業,門檻已經很低了。或可通過力度更大的稅費減免等方式,支持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