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凌宇
喜歡吃燙食、喝熱茶、無辣不歡……近年來,中國人的食管早已不堪重負。
俗話說,病從口入,對于消化道的食管來說尤其如此。食管內壁作為一層“嬌嫩”的粘膜組織,吃得太快、太燙、太咸都會對其造成慢性損傷,甚至引發癌變。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柳葉刀·胃腸病和肝病學》發表了全球195個國家地區的食管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可歸因風險因素等最新統計數據。數據顯示,在國家層面,中國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都是最多的,大約占全球的一半。
中國食管癌的高發與不良飲食習慣脫不了關系。
食管黏膜正常耐受溫度為40℃-50℃,如果超過65℃危害更大,可能造成損傷、潰爛等問題。
雖然黏膜有自我修復功能,但長期反復刺激會讓黏膜產生損傷,進而誘發癌癥。福建和廣東潮汕等地居民愛喝功夫茶、吃生滾粥,是食管癌的高發群體。
腌制會使食品中的亞硝酸鹽明顯增高,尤其是當氣溫高于20℃時,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還會增加。亞硝酸鹽含量越高,致癌性越大。
食管癌的高發地區如粵東、閩南居民就很愛吃醬菜、魚蝦醬等腌制食物。此外,燒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等也含有很多亞硝酸鹽。
有些如華北、華中等以面食為主的地區,老百姓愛吃燒餅、煎餅、馓子等比較粗糙和偏硬的食物,這些食物如果吃得過快或咀嚼不充分,也容易對食管黏膜造成傷害。
經常食用過于辛辣的食物易損傷食管上皮,引起上皮細胞變性,造成黏膜炎癥,促使食管發生癌變。愛吃辣椒的川北是我國食管癌的高發地區。
吃飯太快會使食物不能進行充分咀嚼,顆粒粗糙的飯菜容易損傷食管黏膜上皮,引發急性炎癥。久而久之,很可能轉為慢性炎癥,增加食管癌風險。
酒精中雖然沒有致癌物質,但會刺激食管黏膜。特別是高濃度白酒,對食管黏膜的傷害更明顯。
煙草中的致癌物質可能隨著唾液或食物,作用于食管引發癌變。
食管癌是一種典型的“病從口入”的疾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尤為重要。
吃飯不能太急,20-30分鐘吃完為宜;太熱的湯茶等不妨等涼一些再喝。
少食多餐、每餐只吃七八分飽有助控制腹壓,預防或減輕胃酸“腐蝕”食管。
七分飽應當是這樣一個感覺:胃里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也明顯變慢,但習慣性地還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
膳食中攝入維生素A、B2、C缺乏,缺鐵性貧血、蛋白缺乏癥或種植土壤內缺乏某些元素,如鉬、銅、硼、鋅、鎂和鐵等,都可能與食管癌有間接關系。
少吃顏色鮮艷誘人的紅肉熟食、腌制或辛辣食物。麻辣燙、火鍋、燒烤等往往又燙又辣,建議日常盡量少吃。
各種霉變食物會產生化學致癌物質,促進亞硝胺的合成,導致食管癌發生。
煙草燃燒后,大量的致癌物同樣是食管癌明確的危險因素;而酒精與一些致癌物有協同促進的作用。及時戒煙戒酒對健康至關重要。
肥胖是多種癌癥,包括食管癌的危險因素。通常可通過體重指數(BM I)來評估,計算公式為BM 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根據中國的標準,BM I在18.5-23.9為正常體重,24.0-27.9為超重,大于28為肥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