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文 張曉旭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時尚藝術與設計學院,江蘇宜興214200)
禪茶將茶與禪境相結合,并以茶作為悟道的途徑,以茶養性,以茶悟禪。現今,茶道不僅只屬于茶館和寺廟了,更多地受到了普通人的追捧。禪茶讓茶客強烈地感受到與現實隔絕,茶具和茶席設計上體現對自然的追求和樸素的結構,營造極簡的環境,讓人在最有限的物質中擺脫俗世的負累,轉而關注并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內心的強大,與禪宗的“以精神的富足將物質的不完美轉化為完美”相合。禪意茶席在設計上是將茶道的精神得以無限延伸,向自然的狀態靠近,用材追求原始,配色淡雅和諧,依托禪宗的理念,以期在俗世中開辟一個獨立的空間。著意于塑造茶室的哲學及美學意義。在家中品茶,不需要懂得太多文化背景就能夠感受到整體氛圍的和諧與自然。隨著物質的發達帶來的環境與健康問題的逐漸增多,人們愈加關注綠色、環保、健康。每年我國都有千萬噸的舊衣服被扔掉,但是經過化學處理的紡織品很難再利用,天然棉織物中只有20%可以被反復使用,這也與大量使用的化學染料相關。因此,近年來取自天然植物的植物染備受追捧。天然植物染料是從植物的花、葉、莖、根和果實中提取的,與環境相容性好,并可生物降解[1]。將植物染融入現代設計理念,與禪宗美學的“空寂、幽雅、樸素”境界相結合,營造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使得在其中飲茶的人能夠尋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使現代人壓抑、緊張、不愉快之感可在其中得以暫時的棲息[2-3]。
早在史前時期,人類便在自然環境中找到了用于著色的材料:植物和礦物。植物染是有關自然、個體內心情感的表達,特別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多種文化與藝術的交融都通過扎染、蠟染等藝術來表達與詮釋。植物染色以一種環保的方式善待環境,從天然植物中提取用于著色的天然染料,采用純天然植物完成染色。通過技術整合,實現傳統植物染色的工業化。植物染料因具有安全無污染、可生物降解、與環境相容性好等優勢,又重新回到時尚潮流中心,并成為今后印染發展的一個方向。
植物染色方式有:散纖染色、紗線染色、針織面料染色、機織面料染色、成衣染色、扎染、吊染等。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包括還原染色法、直接染色法和媒染法。直接染色法是最早、最簡單的上色方法。一些染料的分子通過范德華力、氫鍵與纖維結合,直接吸附在織物上,便可采用直接染色法,如梔子、姜黃和紅花等。還原染色法是指在染色前需對該染料進行還原處理,再對織物染色,染后的織物需在空氣中進行氧化處理,使染料固著在織物上。該類染料通常不溶于水,如木藍、馬藍和蓼藍等。自然界中的大多數植物染料對纖維的親和力較差,需通過媒染與金屬離子形成一種不溶性絡合物而吸附在纖維上,即媒染法。
藍色給人以沉靜、理智、博愛、清爽的感覺,這種連接天空和海洋的色彩具有獨特的明亮和純凈,可以在視覺上再現一種寧謐、純凈的感覺。因此在茶席設計中,藍色獨具優勢。靛藍系列可以活用色相環上的遠近關系來突破范圍的限制,來達到更加豐富的層次,見圖1。
在面料選擇上可以利用不同的組織結構,如平紋、緞紋、斜紋、提花組織與圖形、曲線、紋理相結合,配以印花或繡花,來表達藍色調的層次感。追求典雅、靜謐的設計風格。設計過程中,一些同類色、弱對比的應用是比較常見的搭配手法。
圖1 靛藍染色茶席
混合色調有沉靜安詳的氣質,正如歲月漂洗后的顏色,有一種寧靜的生活的味道,是色彩與時間、自然的結晶。通過不同次數與不同色相的復染,可以染出更加豐富雋永的色彩層次,見圖2。混合色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出身于渾濁之中的色彩,也如蓮花般品格高尚、神秘朦朧。將混合色經過精心的調配在一起能夠自然地生出優雅效果,色感沉重而悠遠。無論是亮色還是暗色,將純度調低就不會凸顯局部,在整體上達成一種平靜和諧,營造出一種比中等純度顏色更深遠的韻味和更神秘的氣氛。
圖2 混合色彩植物染茶席
將禪學的奧義、自然之靜美、處事的通達、技藝的巧思全然注入到茶席的設計之中,營造一種高雅的氛圍而直達精神世界。植物染色淡雅溫和的天然色彩和獨有的植物芳香正符合了當下人們所在追求的極簡自然的觀念,將植物染的特點在茶席設計中盡可能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