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小英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學院,江蘇常州213164)
新中國的職業教育走過了70年的歷程,又恰逢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最好年代,因此,國內各類高職院校都鉚足勁地抓教學、促改革、謀發展??v觀現代高職院校的類型教育(即職業教育)的實施途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方面進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苯逃巧鐣l展的動力,新時代的中國教育提出了“五育并舉”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協同并進?!吨袊逃F代化2035》重點部署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就貫穿了“五育并舉”理念: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增強綜合素質,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弘揚勞動精神,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實施教育的主導思想,“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源于德育實效性不足的現實,也是黨和政府對新時期德育工作的要求。一個朝氣蓬勃的有為青年,除了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具有樂觀、誠信、友愛、助人的優良品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國人的道德品質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德育教育尤為重要!“九年義務制教育”中要明確“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職業技術教育”中更要明確“三全育人”、“德、技”雙熏的育人目標。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基礎教育的具體體現,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立足根本。
“職教20 條”提出,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雙高計劃”確定的總體目標是,到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并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盡管各類高職院校的教育類別有異,且專業設置不同,但在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下,職業教育的基本結構和目的還是類同的、一致的,是學校實踐教學、社會專業培訓、企業生產技術服務的高水平職業教育。各高職校大多建立了以專業方向為導向的教師工作室、“非遺”工作室以及大師工作室等,并由此引進各類校企合作項目。建立“專業方向”為特色的教師工作室“教、研”互進的體系,教師牽頭學生參與,師生共同參與本專業的“校企合作”工作,與企業能手、行業高手切磋和探討新技術、新工藝,服務于企業的技術攻關、學校的專業建設、師生的教、科研工作,并為學院學生的頂崗實習、畢業設計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而不是一種教育層次,擔負著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通過大賽引導各職業學校堅持類型教育發展定位,深入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職業學校教學管理體制,全面加強學生技能培養。開展技能大賽作為破解難題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技能大賽作為行業發展風向標的作用,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建、以賽促改、以賽促學,推動職業學校緊跟產業發展提升辦學內涵,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凹寄艽筚悺笔翘剿髀殬I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之一,它不僅提高了參賽選手的職業技能,而且能讓本專業的教學水準、教師水平以及學生能力有質的飛躍。教師將帶賽中掌握的關鍵技能運用到實際的專業教學中,科學分析專業學情,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因此、高職院校健全備賽、參賽為導向的“訓、賽”一體的機制,能有效提高師生的職業技能,能不斷提高專業教學質量,更能凸顯區別于同類院校的鮮明特色。
我國近代職業教育創始人黃炎培曾說過,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做準備”,最終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由此證明“職業教育”對社會、對企業、對個人的重要性。“職教20 條”中明確要求,建立國家技術技能大師庫,鼓勵技術技能大師建立大師工作室,并按規定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支持技術技能大師到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聯合攻關。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傳活動,深入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勞模進校園”、“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活動,宣傳展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事跡和形象,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各高職院校要根據區域特點與自身優勢,要拓展“非遺”技藝傳承“匠、新”并舉的領域,充分挖掘“非遺”寶庫,將能工巧匠引進課堂,將傳統技藝傳授學生,使學生能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又能結合當今社會的市場需求與時代特征進行專業的技術改進與創新設計。
“職教20 條”指出,厚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不斷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與布局。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有機銜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學校積極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理、實”共建的相關制度和激勵機制,推動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使廣大師生愛國愛校、誠信敬業、吃苦耐勞,在學校學習和企業工作中盡職盡業、不斷突破。勉勵師生勤學苦練、高專高能,走出校園走進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項目,推進“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并進。推動區域資源共建共享,促進其與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產業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6]。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仍需在“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方面下足功夫,攻堅克難。各類高職院校在有效進行以上五個方面的類型教育的實施途徑嘗試的同時,要總結各自的職業教育的經驗,在不斷探索與改革的基礎上,方能走出具有新時代風貌的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