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婷 任麗紅
(1.常熟理工學院藝術與紡織服裝工程學院,江蘇 常熟215500)
常熟花邊,又稱“抽紗”,是以手捏雕繡為特色技藝的手工藝品。以精巧的手工技藝在面料上繡制各種式樣的圖案,再將一定部位的底部減去,使其鏤空,使圖案產生鮮明的對比,具有立體的效果。花邊源于歐洲,后傳到常熟,常熟花邊由此興起。并且有越來越多的擅長刺繡的婦女掌握了花邊的針法工藝,在借鑒外來工藝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常熟人自己獨特的“手捏雕繡”,成為常熟的一大特色。
二戰時期經濟的混亂一度影響到花邊廠的生產,花邊廠幾近停產,花邊工人也紛紛面臨失業,花邊的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在解放初期,隨著經濟的復蘇,花邊行業又慢慢恢復。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始發展,采取的措施包括邀請專業的人員設計開發花邊圖案,生產出擁有常熟特色的花邊。這些擁有傳統特色的新型花邊促進了常熟花邊的發展,花邊行業也得以繁榮。常熟花邊展現了近代中國女性的聰慧,也使她們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得以傳承,常熟花邊為中國的傳統技藝增添了光彩。
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追求快捷、高效。常熟花邊的純手工技藝變得似乎與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格格不入,生產效率低下,傳統花邊產品的生產量也急劇下降,隨之而來,常熟花邊技藝陷入了危機,花邊市場逐漸縮小甚至消失。花邊廠也難以支撐,慢慢倒閉。從事花邊技藝的工人師傅為了尋求生計,只能另尋工作,花邊技藝得不到延續傳承,手工藝人也漸漸消失,這也大大增加了常熟花邊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的難度。
為了保護常熟花邊,常熟文化局鼓勵大家收集常熟花邊的圖片,并通過花邊制作老手藝人的講述,編著了一系列與常熟花邊相關的書籍來對常熟花邊制作技藝進行保護。比如陶鳳英編著的《常熟花邊技藝集錦》(2013年);陶鳳英、陸美華、吳培瑾編著的《常熟花邊針法與圖案》等著作,對常熟花邊的制作技藝進行了總結和歸納,為常熟花邊研究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常熟花邊在2007年被正式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逐漸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到常熟花邊,領會到常熟花邊的技藝之美。
傳承是延續傳統工藝的唯一途徑,在當前,一般用家庭式傳承、師徒式傳承、課堂式傳承的方式來傳授常熟花邊的技藝文化。這幾種傳承方式都存在著優勢與弊端,家庭式傳承是在直接或者間接親屬關系下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藝進行傳授,家庭式的傳承是保守和封閉的,“母女相教”是最為常見的傳授方式,這種傳承方式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能夠更直接更完整地保存常熟花邊技藝。但是這種方式傳承的對象有限,難以實現創新。師徒式傳承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傳授方式,師父可以選擇具有天賦的徒弟進行傳授,這樣的方式傳授范圍廣,速度快。課堂式傳授是當下使用最多的一種傳授方式,它相對于師徒式傳承,傳授的對象更廣,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更有利于推動常熟花邊的傳承和發展,大大增加了創新應用的可能性。
常熟花邊的傳承人——謝燕月老師,是跟奶奶和媽媽學習的常熟花邊技藝,并且對常熟花邊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謝老師有著傳承常熟花邊的夢想,她希望擁有常熟鄉土氣息的文化能夠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希望常熟花邊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圖1 謝燕月老師的課堂講座
謝燕月老師經常以各種形式進行常熟花邊技藝的傳承,并且經常走進中小學的校園,給學生們傳授常熟花邊歷史文化和針法技藝,并展示自己制作的常熟花邊精美作品(圖1)。
“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必須走保護和發展的道路,才能負載歷史和文化賦予的使命”[4]。當今社會,人們大多在學習歐美的先進知識與文化,對中國傳統的文化卻很無知且很多傳統技藝也在漸漸遺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和創新,同時吸收別人的經驗,通過研究創新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
經過多年的努力,常熟花邊在2007年被正式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在政府的支持和傳承人的努力下,社會各界開始關注和重視常熟花邊,領會到常熟花邊的技藝之美。常熟花邊藝術作為傳統手工藝,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滿足了人們在生活方面的需求,同時是人們精神上的寄托。常熟花邊代表著常熟的地方特色,是機器取代不了的傳統手工技藝,是手工藝人的真情流露。“尊重傳統之意,并非是重復古代,若是那樣就會陷入停滯或帶來倒退。傳統是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沒有創造和發展,傳統的發展才是國家更加強大的基礎。”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必要的,當代常熟花邊藝術需要加快傳承的步伐,應通過多種方式傳承與弘揚常熟花邊的傳統技藝。
在“七溪流水,十里青山”滋養下,常熟花邊的生命力依舊堅韌倔強,文化內涵源遠流長。雖然在今天,常熟花邊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但我們作為新一代青年應該扛起繼承傳統的責任和義務,敢于突破和創新,將具有常熟特色的常熟花邊技藝繼續傳承保護及創新應用,讓常熟花邊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索創新,賦予常熟花邊技藝新的生命力,成為中華非物質遺產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