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玉 朱偉意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214206)
串珠藝術是一種擁有歷史淵源的傳統手工藝,憑借其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人類最古老文明中的手工藝之一。最早可上溯至原始社會初期,惡劣的環境與基礎生存能力,致使串珠品將實用功能作為先決需求,而裝飾功能作為次要需求。被粗略加工的牙齒、骨管、貝殼和石塊等材料隨意地串聯排放在一起,用于生存輔助物品的便捷攜帶。但從對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發掘的串珠品的觀察來看,串連的貝殼類甚至還有經染色的痕跡,證明了當生理需求基本滿足后,人類也開始探尋心理的滿足。到了新石器時代,出土物品里的串珠材料開始出現管、墜等玉材,例如山東大汶口遺跡中發現的女性,其頭部、頸部與前胸佩戴了三串細致打磨、錯落排序的玉石與綠松石珠片串,奠定了我國串珠藝術被賦予配飾屬性的審美基礎。
人們對串珠藝術的發展與探索,經歷了商周對串珠品佩戴的道德理想追求,串珠形態由簡單串聯變為六股串珠纏繞;到秦漢時期,手法精良、藝術風格氣韻生動的串珠品的工藝出現;在現代設計語境下,串珠品成為了現代生活與現代科學聚和的結晶。串珠工藝的變遷與不同時期、地域人民不同的生存方式、狀態、習俗、心理、情感、宗教信仰以及社會形態密不可分。
當代串珠藝術的發展在順乎自然、繼承先人遺俗的基礎上,不僅結合串珠現代工藝流程,包括珠型石切磨,如手鉆鉆孔、激光鉆孔、高速鉆床鉆孔、超聲波鉆孔等,而且也豐富了串珠品的連接方式,如繞鑲、打孔鑲、通孔鑲、鏡片鑲等。使用的串珠材料不僅涵蓋了傳統的玉石材料、金銀銅材料等,更加入了大量新材料,例如羽毛、木材、玻璃、皮革、紙材等,極大程度地滿足了當代人們不同的審美追求。
時尚的趨勢總是順應著當下潮流與時代印記孕育而出,時尚包品的形式也從最初以實用為主的草編筐,到古人隨身攜帶的荷包,再到展示身份品位與獨特個性的服飾配件,包品設計以它強烈的功能、審美雙重屬性特征被人們作為時尚配飾的點睛之物而存在。串珠藝術與包品設計的相遇,最早是從西方維多利亞時期開始,僅以華麗的寶石串聯與裝飾縫制作為包品的點綴,而這些串珠包品只是王室貴族、貴族子弟們才能夠使用的日常單品。以致后面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當時使用包品就是為了“身份顯貴”和“氣質提升”,也被誤解為“上個時代”和“長輩級專屬”的別名。
在藝術設計領域邊緣模糊的當下,原本雙線環抱前行的串珠藝術與時尚包品設計再次碰撞出令人驚喜又獨特的火花。串珠藝術與工藝的使用不再僅用于包品的配件亦或是裝飾,而是更多地傾向于時尚包品本體造型的開發研究。一體式設計的串珠包品無論是從外形還是從選材上,都充滿了設計雙重屬性的驚喜和創意,這也成為近年來吸引時尚圈關注的亮點,同時串珠包品設計也受到許多設計師、手工藝愛好者們的青睞,更吸引了眾多勇于嘗新的消費者,通過“設計—市場—再設計”的迭代過程,成功地將一體式串珠包品設計推入市場。
當下的串珠包品設計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手工技藝的應用與發揚。在當今時尚藝術語境下,串珠包品的分類方式多樣,一般可以根據串珠材料屬性、材料配色、編串手法、表現形態等方式進行串珠包品的類型區分。
單色串珠包品清新養眼,且弱化了繁雜之風。同時單色款式也能夠提升氣質中的知性賢淑氣息,讓整體造型看上去更隨性端莊;復色串珠包則更注重圖形圖像的工藝呈現,多用撞色表現趣味性與活力感(如圖1、圖2 所示)。
圖1 單色串珠包品
圖2 復色串珠包品
傳統串珠工藝常見編串法分為:單珠串法、雙珠串法與網狀串法(如圖3 所示)。串編紋理工整牢固、不易變形,所制包品兼具實用性特點;創意串編工藝包品則不限串編工藝與手法,可隨設計師構思進行天馬行空的串聯創造,不受串珠形態與工藝的限制,所制包品極具風格特色(如圖4所示)。
圖3 傳統串編工藝
圖4 創意串編工藝
單一材料串珠包的制作,顧名思義是使用一種材質的珠飾進行串編,珠飾材料選擇多樣,如樹脂、木料、金屬、玻璃等單一材料,因此包品設計除了注重單一材料特性,也會豐富串珠構成的立體效果(如圖5 所示)。綜合材料串珠包品設計則更具實驗性與視覺感,串珠材料融入其他的紡織面料、金屬配件等中,采用解構、重構等設計手法進行綜合材料串珠包品的設計,也可在廢棄包品上進行二次創新,秉持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同時也讓綜合材料的串編碰撞出更多的時尚穿搭可能性(如圖6 所示)。
圖5 單一材料串珠包品
圖6 綜合材料串珠包品
串珠藝術包品設計富有變化的表現形式可以在材料選擇、色彩設計、造型設計上帶來嶄新的感受,它可以根據受眾的特點愛好選擇合適的色彩、材質、工藝、形式等設計出極具風格與造型的包品。串珠藝術包品不僅呈現出具有編織效果的透露鏤空的藝術美感,更映射了串珠藝術融合時尚設計的繼承與創新、形式與表現、傳統與時代的開拓,而未來材料與技術工藝的更新迭代也昭示了串珠藝術包品設計將迎來嶄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