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涵
(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523083)
隨著社會的發展,關注弱勢群體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無障礙設計”理念的提出,體現出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人的需求。殘疾人作為特殊群體對服裝的需求更是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針對此類人群的無障礙服裝的研究越來越多。“無障礙服裝設計”是指消除人在服裝穿著和生活行為中的困難和障礙,其目標是為使用者提供舒適、便捷的穿衣體驗。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殘疾人事業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殘障人士這一困難群體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和健康,鼓舞他們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戰,更加堅強地實現人生的夢想。我們作為服裝專業研究者,有責任有義務對無障礙服裝進行研究,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為殘障人士的著裝需求與安全提供更多的方便,可以讓殘障群體自由、自在、自主地展示自我價值。
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共有近8500 萬殘疾人士,其中肢體殘疾人數占到總數的30% ,在國際上的占比比較高。肢體殘疾人士一樣需要體面地著裝打扮,一樣值得擁有屬于自己的時尚風格,但面向這個人群的服裝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而在國外,早在1950年代中期,就有設計師開始著手設計方便殘障人士穿著的包容性服飾(即無障礙服裝設計),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就有為肢體殘疾人群生產的名為Adaptive Clothing的產品。面向全球15%的殘障人口,面對全球“無障礙”時裝市場,國際服裝品牌已逐漸開啟包容性時尚的市場化之路,如Tommy Hilfiger 于2018年發布首個針對殘障人士的系列Tommy Adaptive;馬莎百貨是英國第一家為殘疾兒童提供童裝系列的街頭零售商。時尚與創新和設計有關,意味著不斷發展,殘疾人在時尚行業中的角色逐漸受到關注,如果把殘疾人群體拋開,時尚行業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多樣化。因此,提供更多無障礙且時尚的服裝對商業發展是有益的,同時也讓殘疾人群體受益。
在我國,雖然殘疾人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但肢體殘疾人服裝問題并沒有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雖然服裝設計及研究人員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也在逐漸增加,可是專門針對肢體殘疾人的服裝設計、生產、加工和銷售卻沒有。目前的研究,多數限于理論探討,缺乏實際的設計實踐,真正開發投放到市場的極少。
筆者通過問卷調研發現多數殘疾人對于服裝的需求還停留在勉強湊合的階段,每天消耗在穿衣上的時間較少,但是又不能改變現狀,只能被動地接受現狀。再者目前市面上并沒有專門針對他們的服裝,所以他們常常根據自身的狀況將衣服進行改造,以便更適合他們,但是這些改造也只是簡單的改動尺寸,沒有達到無障礙的需求。
目前國內針對殘障人士生產開發的服裝較少,常規服裝對于特殊形體的包容性、適應性差,使得他們在著裝時舒適性差。衣著能表明一個人的身份,給人自尊、自信,但很多肢體動作不便的殘疾人卻一直未能在服裝上得到合適的選擇,絕大部分的服裝設計沒有辦法從他們的身體結構特點及輔助器使用狀況角度考慮進行服裝設計。
殘疾人士服裝的個性與美觀性就目前來看是缺乏的,主要是他們的訴求在社會中并沒有得到回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社會的進步,殘疾人士對服裝的追求不僅是停留在實穿方面,也希望能夠通過時尚的服裝來體現自己自信、自強的一面,融入群體、融入社會,希望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與機會。
本文從兩大方面進行研究,就是解決不同類型的殘障人士的服裝簡便、安全性能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在實現功能化的基礎上使服裝具有流行性與時尚感。
肢體殘疾,是指人體運動系統的結構、功能損傷,造成四肢殘缺或四肢、軀干麻痹(癱瘓)、畸形等,而致人體運動功能不同程度喪失以及活動受限或社會參與障礙。肢體殘疾通常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肢體運動功能喪失,二是活動受限。例如:小兒麻痹后遺癥患者伸膝無力或不能伸膝。活動受限是指完成生活中各種任務的活動受到限制。例如上述的兒麻患者由于伸膝運動功能喪失,不能走路即活動受限。常見的肢體殘疾有四肢癱、截癱、偏癱、腦癱、脊柱強直或嚴重畸形、上肢或下肢部分或全部缺失、單手或雙手拇指或其他四指缺失、雙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以及身高不足130 厘米的成年侏儒癥患者等。肢體殘疾分級標準是評定人體運動系統殘疾數量、部位高低和功能障礙程度的準則。通常把肢體殘疾分為三個等級,評定內容分為這八項:端坐、站立、行走、穿衣、洗漱、進餐、入廁、寫字。能實現一項可劃為1 分,實現困難可劃為0.5 分,不能實現的將被劃為0 分。
表1 肢體殘疾標準
通過表1 可看出,肢體殘疾程度不同,活動受限程度也不同,人體是一個復雜的不可展的曲面體,其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形態。另外殘障人士的體型由于殘障類型及層度的不同,以及他們長時間地借助輔助工具導致體型的差異化較大。對不同類型的肢體殘障人士的形體特征、活動范圍、著裝難度、借助輔助工具的時間及姿態特點等,都要進行細化分析,采集數據,為款式的開發提供有力的依據,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他們的衣服。
由于殘障人士身體殘障類型及程度各有不同,對于服裝的需求以及使用難度也不同,所以在進行款式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殘障人士的特殊性、個性化特點,才能通過款式的設計將功能性添加進去,實現無障礙穿搭。在面料及色彩的設計上也要充分考慮他們的生理、心理特征。本文主要以長期使用輪椅者與戴假下肢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其身體結構特點、輔助器使用特點、出行方式等從安全便捷、健康舒適、防護設計角度出發,進行合理性應用設計與實踐。希望能夠為他們在著裝方面提供更多的便利。
3.2.1 肢體殘疾(輪椅者)無障礙褲
此款輪椅使用者無障礙褲不僅使輪椅使用者穿脫方便,而且使輪椅使用者感到自信、獨立。根據輪椅使用者特殊的身體結構及使用輔助器的要求進行無障礙褲裝設計,旨在創造一種包容和接受的文化,為殘疾者提供更多適合的著裝選擇。考慮其下肢結構特殊性,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人的坐姿與服裝的關系、輪椅與服裝的關系等,設計了下面這款無障礙褲(圖1)。
3.2.2 肢體殘疾(戴假肢)無障礙快穿褲
此款褲子主要針對戴假肢者,設計上有別于輪椅使用者褲。由于穿戴假肢者腿部或是單腿截肢又或是雙腿截肢,佩戴假肢可使雙腿正常行走,活動受限少,能夠較好地參與各項活動,所以在造型設計上結合當下流行樣式,在此基礎上加寬褲腿的寬度,便于假肢穿戴,側縫處理采用斜線與直線的結合,使側縫靠前,修飾腿部造型;在褲筒設計上采用分截式,便于打開裝上假肢(圖2)。
圖2 戴假肢者快穿褲
3.3.1 輪椅使用者無障礙褲
下肢殘疾較嚴重者、雙下肢缺肢或截肢者以及雙下肢障礙導致雙腿無法站立者運動功能嚴重受損,基本以輪椅作為日常活動的輔助器。日常的褲裝并不能滿足其坐姿狀態,并且會導致不舒適。人在坐姿狀態下,從側面觀察,下肢體幾乎呈90 度,臀部受力,褲子的后腰下降,臀部兩側、腹部及膝蓋后方堆積褶皺,腳口上提,褲子的包容性差(圖3-a)。由于長期坐輪椅致使殘腿的肌肉、皮下脂肪、骨骼、關節部位長度縮短,高度上移,其相應的運動功能受阻,兩腿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兩腿無法受力,使得下腹部朝前凸出(圖3-b)。
圖3 人體坐姿狀態
考慮此類人群基本上以坐輪椅為主,在褲裝的設計上充分考慮輔助器與久坐的關系,以坐姿為基點,從舒適、安全性能、美觀等幾個方面出發,加高了后檔(圖4-a),使得人在坐姿的狀態下,有足夠的空間包裹臀部,另外后腰不會往外露及前后腰能夠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考慮到長期久坐的原因,將前檔尺寸適當收減,減少腹部過多褶皺的堆積,達到美觀舒適的效果(圖4-b)。
圖4 輪椅褲側面形態
在后腰頭處加入軟鋼膠骨,使其不會卷邊、跑位,同時對腰部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腰圍開口方式以磁力扣和魔術貼為主(圖5-a),在前腰處加入收縮扣帶,使腰圍的松緊度調節更靈活,適應不同的腰圍尺寸,腰頭兩側局部加以松緊帶,牢固性更好。在褲裝的開口方面選擇從兩側開口,開口長度位于大腿處并裝以磁力扣和魔術貼,方便穿脫。在臀圍處加大松量,并在兩側收省,保證其臀圍處的形態不變并貼合人體。在褲腿的設計上在膝蓋處做分割及收省處理,并且選用針織羅紋材質,再加上固定的扣帶,使在著裝時可以拉動小腿。在褲腿上加以立體口袋,可裝平常物件及導尿袋等,口袋三面采用拉鏈,使打開空間更大,便于拿取東西。另外口袋內部加隔層,底下收褶,增加空間,里面可放入導尿袋并且口袋與褲腿局部開孔,方便導尿管放置,從口袋外面完全將導尿袋掩蓋。臀部兩側設立體口袋,袋邊用反光織物,增加夜間出行的安全性(圖5-b)。
圖5 無障礙輪椅褲功能分析
3.3.2 戴假肢者無障礙快穿褲
戴假肢快穿褲的設計有別于輪椅使用者褲,其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個是以站姿狀態進行服裝款式、結構設計,一個是以坐姿狀態進行服裝設計。在褲子的整體造型設計上考慮假肢的穿脫方便性及空間性,在褲腿的設計上比常規休閑褲加寬了尺寸,在開口方式上以斜線造型裝以明拉鏈,即實用又兼具裝飾性,同時利用兩側斜分割線的視覺效果使腿部顯得更具有收縮感,塑形感更好。褲腿的設計采用分截式,裝以拉鏈固定,在穿戴假肢時可解開,便于穿脫。后腰頭兩側裝以松緊帶,牢固性更好,前腰頭處加以扣帶,方便拉提。腰頭處裝有扣環,可掛鑰匙或其他物件。口袋的設計分別是斜挖袋和立體貼袋,所放置位置手部可輕易觸及(圖6-a)。后臀部采用分割,使褲子的立體感更強(圖6-b)。
圖6 戴假肢快穿褲結構分析
我國的無障礙服裝設計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在服裝行業還沒有形成體系,目前尚屬于理論研究階段。本文通過對肢體殘疾者人群在服裝需求上的共性特征的分析,得出了其服裝既要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也要有適應群體性的功能、特點的定位的結論,為滿足殘疾人在生活中對服裝穿著的不同需要,完成了針對性較強的褲裝無障礙設計研究,但還需要不斷深入,以實現殘障人群服裝設計的體系化,為今后殘障人群服裝設計及其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