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山東能源新礦萊蕪中心醫院疼痛科,山東濟南271103
LDH是臨床骨科的頻發性病型,發病機制為腰椎間盤合并退行性改變,受多種非正常應力影響致使纖維環破裂,軟骨板亦或是髓核明顯突出,壓迫脊髓和神經根[1-2]。其癥狀為麻木、腰腿痛和活動受限等。FD是該病的首選術式,其可改善腰椎功能,緩解臨床不適感。但術后常有腰椎不穩或是腰痛等并發癥,安全性不夠理想[3]。PTED手術屬于微創療法的新術式,對于關節疼痛的改善效果理想,且術后腰椎功能的恢復周期短[4]。其治療原理為:經椎間盤纖維環和椎間孔三角區外置入PTED,將脫垂亦或是突出的增生骨質與髓核有效清除,解除其對脊髓等組織等壓迫,緩解痛感[5]。其與脊柱微創器械、圖像或成像處理系統等構成微創手術系統,有明確的操作標準,安全性較高。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間來院治療的78例LDH患者,用于分析PTED手術的治療價值。
方便選擇LDH患者78例。納入標準:經CT和癥狀等確診為LDH;符合手術指征;對研究的內容和意義等完全知情并同意;院內倫理委員會全方位審核以后批準開展。排除標準:合并腰椎滑脫或畸形者;伴有脊柱性疾病者;皮膚條件不佳者;合并腰椎管嚴重性狹窄者;凝血功能異常者;伴有意識或精神類障礙者。根據抽簽法分組后,A組41例,男患24例,女患17例;年齡40~89歲,平均(58.65±1.42)歲;病程1~12年,平均(5.59±0.44)年。B組37例,男患22例,女患15例;年齡43~86歲,平均(58.14±1.50)歲;病程2~11年,平 均(5.87±0.3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B組行FD手術:予以硬膜外阻滯麻醉,囑患者保持俯臥位,中點為病變部位間隙的棘突處,切口長為4 cm。將皮膚組織逐層切開至深筋膜,沿患側棘突的邊緣部位和椎板剝離骶棘肌,保留需要手術的節段。使用槍狀鉗咬除椎板,開窗處理后將硬膜外側黃韌帶清除,使硬脊膜和神經根有效暴露。將其用拉鉤行牽引處理,至內側后暴露椎間盤。對纖維環與后韌帶組織行尖刀切開操作,清除椎間盤、髓核內部的殘留組織。探查椎管與神經根管,對神經根行適度松解處理。經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后止血和縫合切口。
A組行PTED手術:囑患者在U型墊上保持俯臥位,或直接取側臥位,懸空腹部。經椎間孔內窺鏡相關性手術系統進行治療,在C型臂機X線的準確引導下標記進針點。消毒鋪巾以后,使用利多卡因(1%)行局麻處理。經X線透視將穿刺針準確置入,使針尖達下位椎體部位的上關節突前方偏下緣位置,在關節突周圍緩慢注入利多卡因(1%)3~4 mL,使穿刺針緊貼上關節突。針尖入椎間盤后,注入適量的美藍溶液,染色髓核組織。切口長為8 mm,置入擴張導管和導棒,用環鉆、魔鉆打磨上關節突前方偏上組織,擴大椎管和椎間孔,將工作通道(7.5 mm)置入,確定管道位置。置入內鏡,切除染色髓核,適度調節內鏡和通道方向,全面檢查椎管情況。若發現髓核突出,則用抓鉗摘除椎間盤組突出組織,顯露后縱韌帶和神經根等組織,通過雙極射頻消融術做一纖維環,止血后探查并適度松解神經根,將工作通道拔除,逐層縫合切口。
觀察手術耗時、術中失血量、切口長度和住院天數等手術指標;經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評疼痛度,分值0~10分,0分是未出現疼痛,10分是嚴重疼痛。記錄切口感染、臀部酸痛、椎間隙感染和術側感覺遲鈍等并發癥情況。
利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分數(JOA)測評腰椎功能,維度有主觀癥狀(分值0~9分)、膀胱功能(分值3~0分)、日常生活受限(分值0~14分)、臨床體征(分值0~9分),共計29分,腰椎功能和分數的關系是正相關。優:>25分;良:16~24分;中:10~15分,差:<10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的手術指標均優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
A組的腰椎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2.68%,B組為72.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腰椎功能優良率對比[n(%)]
術后1個月,兩組的疼痛評分均低于術前,且A組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s),分]
?
A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88%,B組為24.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LDH是骨科極為高發的病型之一,病因多是腰椎勞損,可使患者行動不便,腰椎嚴重疼痛[6-7]。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消除疼痛,恢復腰椎的生理學結構。常規術式為FD,其屬于開放性手術,術野較廣闊,操作精準度高[8-9]。但手術的損傷性較大,在分離組織操作時常會損傷神經、黃韌帶和椎板等組織,不利于脊柱穩定,可能導致慢性腰痛[10-12]。該研究選取PTED術式,其操作原理為:經脊柱側方行穿刺處理,置入工作通道后使用魔鉆等器械完成椎間孔擴大成形手術,而后經椎間孔入路,將椎間盤突出組織切除,可保證脊柱穩定,保留健康組織的活力[13]。其優勢為:①切口小,可縮短術后康復周期;②不對椎間盤組織造成影響,可為椎間盤的穩定康復奠定基礎;③手術適應證廣泛,風險事件少,可提高患者的手術耐受度,減少術中應激反應[14]。
結果中,A組的手術耗時(52.35±2.11)min短于B組(84.65±2.09)min;術中失血量(13.45±2.85)mL少于B組(45.36±2.76)mL;切口長度(0.59±0.44)cm小于B組(3.24±0.51)cm;住 院 天 數 (5.58±0.71)d短 于B組(11.88±0.76)d(P<0.05)。結果與宋恒[15]研究結果[實驗組的手術時間為(52.4±10.2)min,普通組為(86.7±12.7)min;實驗組的手術出血量為(14.2±4.3)mL,普通組為(44.7±7.4)mL;實驗組的切口長度為(0.5±0.3)cm,普通組為(3.2±1.5)cm;實驗組的住院時間為(5.1±2.2)d,普通組為(12.5±2.7)d,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基本一致。說明該研究的信度較高,具有實踐意義。表明PTED手術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機體損傷性和出血量,整體療效更佳。A組的腰椎功能恢復優良率(92.68%)高于B組(72.97%);術后1個月疼痛評分(2.11±0.75)分低于B組(3.27±0.89)分;并發癥率(4.88%)低于B組(24.32%)(P<0.05)。說明PTED手術可最大化恢復腰椎功能,且術后安全性更高[16-17]。
綜上所述,PTED手術可作為LDH患者的首選術式,其便利性強,治療預后佳。但由于腰椎組織具有相對復雜的生理學結構,因此在進行該術式操作時,需要經C型臂機引導,保證穿刺點的定位準確。術后可能伴有感染等多種并發癥,需要加強監測,接受護理服務,及時發現并發癥征兆。更為重要的是,術中會產生射線輻射,醫護人員應該進行自我防護。為提高該研究的實用價值,下一步可延長研究周期,分析年齡或是骨折程度等因素對于手術效果的影響,篩選手術的高危因素,進而優化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