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育群
武警四川總隊醫院院感辦,四川樂山614000
深度燒傷創面會出現毛細血管收縮、血流不通暢、血容量減少的情況,從而引發創面微循環缺血[1]。此外,深度燒傷創面的真皮下毛細血管壁還會發生充血、水腫,有液體滲出,導致創面與臨近組織張力升高、發生水腫,創面微循環會因此表現為內堵、外壓的不良循環[2-3]。深度燒傷創面由于燒傷深度深,燒傷面積大,因此即便積極接受治療,大部分患者還是容易在創面皮片間隙殘留創面,可觀察到殘余創面的皮膚表面有糜爛面,肉芽發生水腫,痂殼角化后有小膿點出現,部分嚴重患者的糜爛面會融合成片,對臨近創面形成侵蝕,導致治療有更高難度,患者需要承受嚴重痛苦[4-5]。因此對于大面積深度燒傷接受治療后的殘余創面,必須做好創面管理,以保證創面順利愈合。該研究以該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80例患者為對象,分析全身浸浴護理對殘余創面感染的預防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80例大面積深度燒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0~67歲,平均(37.85±11.49)歲;患者燒傷面積占總體表面積的30%~75%,平均(56.37±12.75)%。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2~65歲,平均(38.51±12.05)歲;患者燒傷面積占總體表面積的32%~74%,平均(55.41±11.63)%。兩組年齡、性別、燒傷面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燒傷深度依照“三度四分法”劃分屬于Ⅱ~Ⅲ度[6],燒傷面積依據“中國九分法”判定屬于Ⅱ~Ⅲ度[7];②燒傷發生后即刻送醫;③經常規治療后有殘余創面遺留;④年齡18~80歲;⑤患者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通過所在醫院的倫理審批。(2)排除標準:①深Ⅲ度及深Ⅳ度燒傷;②有出血性傾向;③合并出血性疾病;④伴有全身感染;⑤對藥物有過敏反應。
對照組對患者進行常規創面管理,選擇0.9%氯化鈉溶液對殘余創面進行充分沖洗,細心將已經發生的表皮清除,并將表面的分泌物、膿液、壞死組織清除。對于創面肉芽組織高出表皮較多的患者,借助手術刀片將局部肉芽組織刮除,一直到可看到基質的纖維板。如果創面肉芽組織發生明顯水腫,選擇4%左右的氯化鈉溶液清洗后濕敷。除以上處理外,選擇1%磺胺嘧啶銀霜涂抹創面后通過無菌紗布完好包扎,間隔1 d更換1次藥物與紗布。
觀察組則接受全身浸浴護理,應用自擬浸浴中藥方,藥材包括冰片、黃連、黃柏、黃芩、梔子、沒藥、寒水石、生地榆等,為方便使用,選擇中藥顆粒劑,每次浸浴時選擇100 g中藥顆粒劑在40℃的溫水中溶解,將患者轉移到浸浴浴桶中,除頭部外其他身體部位均浸泡在藥水中,首次浸浴時間控制在30 min,根據患者耐受情況慢慢延長時間,但注意最長浸浴≤60 min。浸浴前完全浸泡,15 min/次,之后護理人員通過無菌紗布擦拭干凈創面分泌物,將已經松動的痂皮清除。每次浸浴完成后利用無菌紗布印干創面,后在創面上噴灑貝復劑噴霧劑,最后選擇中藥燒傷解毒膏涂抹創面,外包扎好無菌紗布,間隔1 d更換1次藥物與紗布。
創面愈合質量[8]:優:護理2周后患者殘余創面完全愈合,不存在假性愈合表現;良:護理2周后患者殘余創面面積減小超過75%,創面沒有膿液滲出,創面無疼痛;可:護理2周后患者殘余創面面積減小35%~75%,創面有少量膿液滲出,創面有輕微疼痛;差:護理2周后患者殘余創面面積減小不足35%,創面有較大量膿液滲出,創面疼痛明顯。
創面疼痛程度:分別在護理前、護理3、7、10、14 d后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評價兩組殘余創面疼痛程度,分值在0~10分,0表示無任何疼痛感,10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感。
比較兩組創面感染發生率、創面完全愈合所需時間、創面愈合后瘢痕發生率。
觀察組護理2周后殘余創面愈合優良率為82.50%,高于對照組護理2周后殘余創面愈合優良率6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2周后創面愈合優良率比較[n(%)]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殘余創面疼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3、7、10、14 d后兩組VAS評分均低于組內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3、7、10、14 d后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不同時間創面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不同時間創面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組內護理前比較,*P<0.05
?
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在7~21 d,平均愈合用時(13.56±5.86)d,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在12~30 d,平均愈合用時(20.37±7.41)d,觀察組平均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創面感染率為5.00%,創面愈合后瘢痕形成率為15.00%,低于對照組創面感染率20.00%、瘢痕形成率3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創面感染率、創面愈合后瘢痕發生率比較[n(%)]
大面積深度燒傷創面在治療后愈合期間會有不同大小的殘余創面遺留,臨床若未給予有效處理,則會影響到創面愈合,或者在愈合后有瘢痕形成,影響外觀美觀度[10]。分析殘余創面形成的原因,常見的包括未合理選擇植皮手術方式、細菌耐藥、肉芽老化、血運差、局部水腫等,殘余創面與初始燒傷創面有不同特點,前者一般為散在分布,破潰容易反復發生,愈合難度大[11]。殘余創面若沒有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可能誘發多種并發癥,創面感染就是其中多發且較嚴重的一類,影響前期治療效果,患者需承擔更大痛苦,同時醫療負擔也更重[12]。
燒傷創面經治療后形成的殘余創面其細菌存在比較高的定植力,同時更多是耐藥菌,并受老化肉芽組織血運不佳、創面水腫等影響,創面上皮生長受影響明顯。常規處理方法為清潔換藥、手術植皮,不過難以獲得足夠滿意的效果[13-14]。該研究對照組中應用磺胺嘧啶銀霜涂抹創面,雖對創面有一定保護作用,但其中的銀離子成分對創面也會產生不良反應,影響創面愈合。且如果長時間應用,細菌耐藥性明顯,藥物殺菌作用減弱,還可能導致創面出現多樣性的感染病菌。研究發現選擇中藥浸浴能更有效清除創面細菌,加快創面愈合[15]。該研究觀察組選擇中藥浸浴方法對殘余創面實施護理,經2周時間發現創面愈合優良率為82.50%,較對照組62.50%更高,觀察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護理期間觀察組創面感染發生率為5.00%,較對照組20.00%更低,創面愈合后瘢痕形成率為15.00%,較對照組35.00%更低(P<0.05),表明中藥浸浴護理方法處理殘余創面可加快創面愈合,能減少愈合期間的感染發生及愈合后的瘢痕形成,獲得剛滿意的創面愈合質量。黃愛萍等[16]研究也發現,中藥浸浴聯合外敷方法處理燒傷后殘余創面可獲得更好的愈合有效率(86% vs 71%)(P<0.05)。另外該研究觀察組護理3、7、10、14 d后殘余創面VAS評分分別為(5.43±1.08)分、(4.01±1.22)分、(2.86±1.04)分、(0.94±0.62)分,均較對照組更低(6.29±1.12)分、(5.34±1.29)分、(3.79±1.02)分、(1.84±1.01)分(P<0.05),表明中藥浸浴護理對創面疼痛程度有更好控制作用。李毅等[17]研究顯示浸浴與銀離子敷料結合用于大面積燒傷患者殘余創面中可較單一敷料更明顯減輕VAS疼痛評分,同時患者創面愈合速度更快,其研究數據顯示治療組干預7 d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2.61±1.02)分vs(3.95±1.25)分](P<0.05),與該研究結果有一致性。該研究觀察組在中藥浸浴基礎上應用中藥燒傷解毒膏涂抹創面,除了可做好創面保護,利用中藥藥膏吸附創面的壞死組織、分泌物,還能控制創面吸收毒素,實現感染的有效預防,加快創面愈合。另外,還可以提供給創面有效成分,將創面封閉,減少愈合后的瘢痕生成,減輕疼痛感[18]。該研究觀察組使用的中藥浸浴方中含多味中藥成分,結合可發揮滿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新、收濕斂創的功效,有助于更迅速溶解壞死組織,加快肉芽組織生長,促進上皮化[19]。
綜上所述,對大面積深度燒傷患者實施全身浸浴護理可降低后期殘余創面感染發生率,更有效減輕創面疼痛,加快創面愈合,且能減少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