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虹剛
常州武進中醫醫院兒科,江蘇常州213000
隨著近幾年我國新生兒的出生率增加,實施手術治療的小兒數量也越來越多。小兒由于年齡較小,身體發育不完善,對其實施手術麻醉會存在一定的危險,需格外注意。在進行誘導麻醉時選擇七氟烷和丙泊酚這兩種藥物,其具有小兒蘇醒快、誘導迅速的優點,而且可控性較好,目前被廣泛應用在臨床中[1-2]。該文針對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患兒實施手術時采用七氟烷和丙泊酚進行誘導麻醉,分析療效,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法將樣本均分為比較1組和比較2組,每組25例。比較1組中有男13例,女12例;年齡0.5~7歲,平均(3.75±2.68)歲。比較2組中有男12例,女13例;年齡1~6.5歲,平均(3.75±2.49)歲。對比兩組患兒的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均需通過手術進行治療;②所有患兒對手術所用的麻醉藥物不存在藥物禁忌證或者過敏現象;③所有患兒均未接受過其他手術治療;④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曉該次實驗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且均已簽署之情同意書;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血液疾病或其他重癥疾病的患兒;②患有先天智力障礙;③患兒家長不愿加入該次研究。
術前對所有患兒實施常規檢查,并告知患兒和家長在手術前6 h不可進食、2 h不可飲水,實施手術前30 min通過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國藥準字H34021900),患兒進入手術室后,對其脈搏、血壓、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心率進行監測。比較1組實施七氟烷麻醉,首先進行面罩吸氧,時間為2~3 min,流量是5 L/min,然后為患兒吸入七氟烷(國藥準字H20070172),濃度是8%,當麻醉起效后為其進行靜脈開通,調整七氟烷的濃度為1%~3%,在此期間若患兒有躁動或者生命體征發生變化,可適量增加七氟烷的濃度,結束手術前的5 min,停止為患兒吸入七氟烷,實施吸氧。比較2組實施丙泊酚誘導麻醉,為患兒開通靜脈通道,麻醉誘導前對患兒進行2 min的給氧,通過丙泊酚(國藥準字J20080023)進行誘導麻醉,手術中通過泵的方式進行給藥,其速度是0.5 mg/(kg·h),同時可按照手術實際情況對給藥的速度進行適當的調整,結束手術前的5 min,停止為患兒吸入丙泊酚。
比較兩組患兒的麻醉效果、血流動力學指標、蘇醒期躁動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效果通過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蘇醒時間以及藥物用量4個方面進行測評;血流動力學指標通過比較T0(麻醉誘導時)、T1(睫毛反射消失)、T2(氣管插管即刻)、T3(氣管插管5 min)等4個時間段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以及麻醉深度;蘇醒期躁動情況主要分為術后躁動率和鎮靜躁動評分兩個方面,鎮靜躁動評分通過Riker[3]鎮靜躁動評分進行測評,1分計為無法喚醒,2分計為非常鎮靜,即對激烈的軀體刺激有反應;3分計為鎮靜、嗜睡,對輕微刺激會產生反應;4分計為安靜,容易喚醒;5分計為躁動、焦慮,身體時而扭動;6分計為十分暴躁,四肢扭動劇烈,發生此情況應予以保護性束縛;7分計為危險躁動,試圖拔除導管。不良反應主要以惡心、嘔吐、呼吸抑制以及支氣管痙攣等臨床癥狀為主要測評依據,總發生率為上述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之和[4]。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1組患兒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蘇醒時間以及藥物用量均少于比較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麻醉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的麻醉效果對比(±s)
?
兩組患兒在接受麻醉后其血流動力學指標(收縮壓、舒張壓、心率以及麻醉深度)與麻醉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麻醉后各時間段之間的指標數據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患兒的術后躁動率和鎮靜躁動評分數據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流動力學指標情況對比(±s)
注:與比較2組相比,P<0.05;與T0相比,P<0.05
?

表3 兩組患兒蘇醒期躁動情況對比
比較1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明顯低于比較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在臨床中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后會出現一定的病癥需要通過手術進行治療,而患兒身體結構較成人不同,部分身體結構仍在發育過程中,致使患兒接受手術的風險較高,手術中環節較多,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均有可能會引發手術失敗,甚至影響患兒的生命安全[5-6]。因此想要保證患兒的生命安全就需要保證手術中的各個環節萬無一失,其中比較重要的環節就是麻醉方式、藥品以及用量等[7-9]。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麻醉方式并予以適量的麻醉藥物,是保證患兒在手術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臨床中常用的麻醉藥物就是七氟烷和丙泊酚,七氟烷一般以吸入式為主,而丙泊酚則以誘導式為主,雖然兩種麻醉方式均可以起到一定的麻醉效果,但是兩種麻醉方式對患兒產生的影響卻大不相同,接受丙泊酚誘導麻醉的患兒蘇醒時間長,意識恢復緩慢,因此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七氟烷沒有嚴重劇烈的氣味,血氣分配系數較低,可以更好把控麻醉深度、藥物用量以及蘇醒速度等,而且對患兒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影響較小,不會對其機體產生影響,因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10-11]。
經該文研究可知:比較1組患兒的麻醉時間、手術時間、蘇醒時間以及藥物用量均少于比較2組(P<0.05);兩組患兒在接受麻醉后其血流動力學指標(收縮壓、舒張壓、心率以及麻醉深度)與麻醉前相比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麻醉后各時間段之間的指標數據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的術后躁動率和鎮靜躁動評分數據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1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為8.00%,比較2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為44.00%,與比較2組相比,比較1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該結果與朱斌等人[12]研究結果相近,在其研究報告中,患兒經丙泊酚誘導麻醉之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為3.64%,說明實施丙泊酚誘導麻醉后患兒產生的術后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同時也說明該文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可參考性。
綜上所述,對比七氟烷與丙泊酚誘導麻醉在小兒手術中的作用,七氟烷的麻醉效果更好,對小兒手術的助益更大,而且藥品用量少,蘇醒早,不會對患兒的身體造成影響,安全性較高,相比丙泊酚誘導麻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