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為新,李仙,黎德林,鐘啟值,黃志紅,黃恒海
梧州市工人醫院泌尿外科,廣西梧州543000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高發病癥,在全球范圍內前列腺發病率第2名,目前前列腺癌發病率逐年提升,在患者就診時多已處于晚期階段,該疾病成為目前危害老年男性安全的重要病癥[1]。晚期前列腺癌疾病多數采用內分泌治療,但是目前對內分泌治療較為敏感的患者經過為期1.5~2年的時間就會轉變為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2-3],因此目前對于此類疾病的病變,一直是前列腺癌治療的難點。抗雄激素藥物替換治療作為臨床治療前列腺癌比較新穎的方案,在國外相關研究報道較多,但國內這方面的探索十分少見,為了進一步分析抗雄激素藥物替換治療治療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臨床效果,該院展開了相關研究。納入2017年1月—2020年2月間該院收治的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96例,進一步分析抗雄激素藥物替換治療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收的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96例,年齡58~90歲,平均年齡(74.01±5.52)歲。納入對象均確診滿足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診斷標準[4],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同時排除依從性差,嚴重心肝腎病變、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患者。該研究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96例患者停用抗雄激素藥物,繼續應用戈舍瑞林(國藥準字X19990231),3.6 mg,連續28 d,或者亮丙瑞林(國藥準字H20093852)7.5 mg,連續28 d。患者停藥期間每14天檢查1次PSA評定臨床效果。如果氟他胺(國藥準字H19990143)停止應用到1個月,比卡魯胺(國藥準字H20060982)停用2個月無效,則結束評定。如果抗雄激素撤退治療對患者有效,則繼續停用。
將PSA判定為研究標準,患者血清PSA降低和抗雄激素撤退的有效用時。抗雄激素撤退治療的標準為[5]:抗雄激素撤退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血清PSA≥50.00%,則發生的抗雄激素撤退反應。如果氟他胺停用到1個月,則判定為抗雄激素撤退治療無效。
該次研究的96例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共計有24例出現抗雄激素撤退反應(前列腺特異抗原降低程度≥50.00%),抗雄激素撤退治療有效率為25.00%(24/96),疾病緩解的平均用時為(4.05±1.96)個月。
初始內分泌治療中,應用氟他胺治療的患者其抗雄激素撤退反應發生率在32.00%(16/50),應用比卡魯胺患者的抗雄激素撤退反應發生率為17.39%(8/46),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27,P=0.099)。
該次研究的96例患者中,治療前存在骨或者軟組織轉移的患者為42例,抗雄激素撤退發生率14.29%(6/42),無骨或者軟組織轉移54例,抗雄激素撤退發生率33.33%(18/54),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71,P=0.032)。
對抗雄激素撤退治療是否好轉的潛在測定因素予以單因素回歸分析形式[進入形式,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95.00%],數據證實,患者的年齡情況、抗雄激素藥物應用情況、GLeason分級情況、TNM分級情況、是否有骨或軟組織轉移情況、初始內分泌治療用時、治療前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以及血清睪酮等和治療是夠有效沒有關聯,見表1。

表1 測定抗雄激素撤退治療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潛在預測因素
作為二線內分泌治療的主要形式,抗雄激素撤退應用過程中,會有部分患者在停用抗雄激素藥物后發生抗雄激素撤退(AWS)反應[6-8]。其中抗雄激素撤退反應的相關理念最開始是在20世紀初被發現,主要是在停止應用氟他胺后,患者發生PSA降低反應,伴隨或者不伴隨主觀反應或者客觀表現改善的情況。而后這一反應在其他抗雄激素藥物中也有出現[9]。
因此外國研究學家研究認為,進行氟他胺治療的患者其WAS發生在抗雄激素撤退治療后的一段時間內,進行比卡魯胺治療的患者其WAS在抗雄激素撤退治療后的1~2個月才會發現,并且證實這些反應的發生疑似和氟他胺以及比卡魯胺的半衰期長短有所聯系[10-12]。目前關于AWS的發生機理,當前研究認為可能和雄激素受體的突變有所關聯,常規情況下,雄激素受體(AR)僅僅和睪酮或者二氫睪酮聯合僅被活化[13]。但是一旦AR的基因出現突變后,AR識別特異性有所下降。通過該文相關數據證實,抗雄激素藥物撤退治療對少數CRPC患者有效果[14]。
該次研究就收治的96例患者停用抗雄激素藥物(氟他胺或比卡魯胺)后,改為戈舍瑞林或者亮丙瑞林的臨床效果,96例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抗雄激素撤退治療有效率為25.00%,疾病緩解的平均用時為(4.05±1.96)個月。初始內分泌治療中,應用氟他胺治療的患者其抗雄激素撤退反應發生率在32.00%,應用比卡魯胺患者的抗雄激素撤退反應發生率為17.39%,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存在骨或者軟組織轉移的患者為42例,抗雄激素撤退發生率14.29%,無骨或者軟組織轉移54例,抗雄激素撤退發生率33.33%(P<0.05);患者的年齡情況、抗雄激素藥物應用情況、GLeason分級情況、TNM分級情況、是否有骨或軟組織轉移情況、初始內分泌治療用時、治療前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以及血清睪酮等和治療是夠有效沒有關聯。該研究結果與同類研究相似,錢蘇波等學者[15]對收治的48例CRPC患者研究,發生AWS率為25.00%,疾病緩解中位時間(4.0±2.0)個月;初始治療應用氟他胺者發生AWS率32.0%,高于比卡魯胺的17.4%(P<0.05);48例治療前有骨或軟組織轉移21例,AWS率為14.3%,無骨或軟組織轉移發生AWS率為33.3%,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應用雄激素阻斷療法治療后衍變為CRPC的患者,可應用抗雄激素撤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