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梅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福建廈門361000
早產兒由于胃腸功能不全,特別是胃腸蠕動能力 較低下,易出現腹脹、胃儲留、呼吸暫停等喂養不耐受體征,因此早產兒的喂養不耐受發生率較高,相關研究[1-2]結果基本均在20%以上,而這不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因此對早產兒進行喂養不耐受的控制是臨床干預的重點[1-2]。同時,胃腸功能作為與喂養不耐受密切相關的方面,其關系到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及其他多系統器官,因此本方面的改善需求也較高。另外,腸外營養支持的早產兒會引起膽汁淤積等諸多并發癥,因此迫切需要改善胃腸功能,增加機體需要量,從而減輕靜脈營養造成的皮膚黏膜損害及機體影響等問題,而體位喂養及腹部按摩在改善胃腸蠕動及排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經濟優勢跟社會效益,但在早產兒中的應用效果仍有待深入探究[3]。該研究就將2018年4月—2019年10月期間該院收治的180例早產兒隨機分組,進行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對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及胃腸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通過對安全性進行評估,對3組患兒在喂養不耐受率、胎糞排出時間、胎糞排盡時間、達到足量喂養時間、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及不同時間的攝入奶量、家長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對比,以為早產兒的干預模式選取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將方便選取的早產兒隨機分為A組(體位喂養組)60例、B組(腹部按摩組)60例和C組(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組)60例。A組中包括男嬰38例,女嬰22例;胎齡為26+1~36+3周,平均為(32.3±1.2)周;出生體重為670~2 260g,平均為(1 301.2±78.6)g。B組中包括男嬰39例,女嬰21例;胎齡為25+6~36+1周,平均為(32.5±1.1)周;出生體重為700~2 250 g,平均為(1 303.1±80.1)g。C組中包括男嬰38例,女嬰22例;胎齡為25+5~36+5周,平均為(32.2±1.3)周;出生體重為650~2 280 g,平均為(1 329.9±78.9)g。3組早產兒的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胎齡<37周者;出生體重<2 500 g,早產兒適于胎齡兒(AGA)。②生命體征穩定;③生后1 min、5 min Apgar評分均≥8分;吸吮能力差者采用鼻飼與吸吮交替,吸吮不足采用鼻飼補充。④家長對研究知情同意者,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后,將符合標準的早產兒18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A組(體位喂養組)、B組(腹部按摩組)、C組(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組)進行比較。排除標準:①伴有各類嚴重神經系統并發癥。②合并出血性疾病及其他疾病。③先天性畸形者。④使用胃腸動力藥物者。⑤胃腸道外科疾病。
A組以體位喂養方式進行干預,以頭高腳低斜坡位(15°~20°為宜)進行喂養。B組則進行腹部按摩,于喂奶后的1 h進行按摩,護士六步洗手法進行手衛生,待干后適當涂上撫觸油,雙手對搓至發熱,由腹部按照順時針方向環形進行按摩,臍周以劃圈的方式進行按摩,動作輕柔,按摩次數為6~8次/d,3~5 min/次。C組進行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體位及按摩方式分別與A組及B組相同。比較3組干預前后的喂養不耐受率、胎糞排出時間、胎糞排盡時間、達到足量喂養時間、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及不同時間的攝入奶量。
檢測生命征,在血氧飽和度平穩的前提下進行。
①喂養不耐受:以早產兒每天腹圍增加1.5 cm以上,(伴腸型)腹脹明顯;出現嘔吐>3次/d;奶量不增加或持續減少,鼻飼喂養患兒每次喂奶前,抽吸胃內殘留奶量,奶量超過喂養量的25%以上,持續停奶2頓以上或者胃內容物被膽汁污染或咖啡色胃內容物;或者大便潛血陽性。存在上述任何一項即為喂養不耐受,無任何上述表現為喂養耐受[3]。
②統計3組早產兒的胎糞排出時間、胎糞排盡時間、達到足量喂養時間、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及不同時間的攝入奶量。
③統計3組患兒家長的滿意度。滿意度=(滿意例數+尚可例數)/60×100.00%。
C組的胎糞排出時間、胎糞排盡時間、達到足量喂養時間及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均短于A組及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與B組的上述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兒的胎糞排出、胎糞排盡、達到足量喂養及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比較[(±s),d]

表1 3組患兒的胎糞排出、胎糞排盡、達到足量喂養及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比較[(±s),d]
?
C組出生后1周、2周及3周的攝入奶量多于A組及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與B組的上述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的不同時間的攝入奶量比較[(±s),mL/(kg·d)]

表2 3組的不同時間的攝入奶量比較[(±s),mL/(kg·d)]
?
C組的喂養不耐受低于A組及B組,家長滿意度高于A組及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與B組的上述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喂養不耐受率、家長的滿意度比較[n(%)]
體位干預聯合腹部按摩有利于減少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發生,提高胃腸道喂養的耐受性,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由于早產兒先天發育受胎齡、母體因素、營養狀況等影響,導致早產兒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受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其生長發育,有研究認為腹部按摩可以刺激早產兒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的膈肌發育,提高有效呼吸,加快呼吸與吸吮、吞咽之間的協調作用,增加腸蠕動,促進胃排空,對早產兒胃腸動力發育起促進作用,該研究就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改善喂養不耐受率顯著低于僅單項體位喂養及單項腹部按摩,因此對該類患兒進行干預的過程中,胃腸功能的變化與監測意義較高[4-5]。另外,早產兒的治療干預安全性要求較高,故喂養不耐受的相關研究雖多見,但以非藥物干預方式的研究占比較高,體位管理、按摩、游泳等多種方面的應用研究均可見:①其中游泳的實施頻率受溫度、家長時間、院感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具體實施效果往往欠佳[6-7];②體位管理與按摩等方式則因實施更為簡便易行、實施頻率較高等優勢具有更高的應用率。但是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對早產兒的細致影響作用[8],包括對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及胃腸功能的多方面影響研究未見,因此更為細致地影響研究更為必要。
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的程度及恢復至出生體重的時間反映了新出生嬰兒營養的供給和體格發育的情況。因此,受早產兒生理特點的影響,尋找合適的早期喂養干預措施,為盡早建立全腸道喂養,從而提高早產兒存活率和改善預后起到關鍵的作用。
對于早產兒來說,受自身生長發育的影響,需要的熱卡較高,而消化吸收功能發育不成熟,從而影響體重增長。黃笑歐[9]認為腹部按摩聯合體位干預可改善患兒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早產兒喂養的并發癥(P<0.05),胎糞排盡時間及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均有加快(P<0.001)。該研究就通過頭高腳低斜坡臥位(15~20°為宜)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對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及胃腸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通過頭高腳低斜坡臥位(15°~20°為宜)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的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率、胎糞排出時間、胎糞排盡時間、達到足量喂養時間、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及不同時間的攝入奶量均好于單純體位喂養及單純腹部按摩的早產兒,總體提高了不同時間早產兒的攝入奶量,改善了早產兒的喂養不耐受率為11.67%(P<0.05),而王名英等[10]認為改良按需喂養聯合腹部按摩下提高早產兒胃腸功能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過腹部按摩加快胃腸功能成熟,降低了早產兒的喂養不耐受率為14%,說明通過頭高腳低斜坡臥位(15~20°為宜)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的綜合應用優勢更為突出。分析原因:①體位喂養可有利于氣道通暢,從而為喂養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12-13],從而減少了呼吸暫停的次數,改善通氣。②腹部按摩則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通導腹氣,促進排便。從而改善了早產兒腹脹的嚴重程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1-13]。體位喂養與腹部按摩聯合應用從喂養到消化吸收進行了一系列干預,因此對消化系統實現了全面的干預效果[14-16],應用優勢也更為突出。因此該研究認為體位喂養聯合腹部按摩對早產兒喂養耐受性及胃腸功能的影響相對更好,在早產兒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干預的方法改進、強度等對縮短恢復至出生體重時間及提高體重增長速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