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滕
棗莊礦業集團中心醫院預防接種門診,山東棗莊277000
預防接種能夠大范圍對某種傳染性疾病進行預防,同時預防接種是臨床上討論度十分熱烈的話題,特別是對兒童進行預防接種,其能用最低代價控制各類急慢性傳染病的傳染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兒童的免疫力和身體健康。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身體免疫力較為低下,更容易感染乙肝、百日咳、白喉、破傷風等病,特別是當患兒感染上容易使健康狀況明顯下降的情況,嚴重威脅患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當前醫學健康知識普及范圍逐漸拓寬,人們對接種疫苗的認知水平也有所提高,小兒預防接種工作是現在國內外十分注重的話題,將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其中具有必要性,國際上制定了相關的治療、護理干預方式。通過醫院的醫護人員和患兒家屬兩方面對患兒進行關心、愛護,以提高患兒對預防接種的依從性和療效[2]。根據患兒的身體和心理特征,患兒在接種時常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采用合理的護理干預能改善患兒接種依從性差和穿刺成功率低等情況。因此,該文方便收集2020年1—4月在該院進行接種治療的150例患兒作為該次試驗的觀察對象,主要是為了探討預防接種時小兒的心理與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方便收集在該院進行接種治療的150例患兒作為該次試驗的觀察對象,將150例患兒應用隨機數字分配法進行分組,試驗組(n=75)和對照組(n=75);試驗組男38例,女37例,年齡為1~10歲,平均年齡為(3.32±1.35)歲。對照組男37例,女38例;年齡為1~10歲,平均年齡為(3.76±1.64)歲。該次納入研究的150例鼻出血患兒年齡均在1歲以上,10周歲以下,且符合我國小兒預防接種的診斷標準。排除患有急性疾病患兒以及肝腎功能障礙等;排除依從性較差的患兒,不服從該臨床試驗安排的患兒。納入研究的150例患兒家屬簽署了臨床試驗知情同意書,自愿加入該次臨床試驗;且該次試驗中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均通過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1 對照組 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的預防接種護理干預,其主要是對患兒建立一個預防接種的檔案,并帶患兒及患兒家屬對接種的環境進行參觀,幫助患兒適應接種環境;接著對患兒的家屬進行預防接種的健康教育,提高患兒家屬對預防接種的了解程度[3];最后對接種環境進行有效的裝飾,在接種的環境內擺放小玩具能吸引患兒的注意力,并能有效緩解患兒在接種過程的心理壓力。
1.2.2 試驗組 給予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患兒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試驗組采用的心理干預主要分為趨利避害式心理干預和漸進式心理干預兩種,其中趨利避害式心理干預主要使用于年齡較大且有一定思想意識的患兒,首先告知患兒進行預防接種的優勢,其能在短時間內幫助患兒提高自身免疫力,進而使患兒的身體變得強壯不會輕易生病,幫助患兒能在心理上接受預防接種的優勢和預防接種的事實,其次針對患兒對醫護人員的疑問進行耐心回答,同時醫護人員幫助患兒緩解其焦慮、緊張的情緒,引導患兒的家屬對患兒進行思想誘導,幫助患兒改變預防接種的觀念,使其從思想上接受預防接種的概念,配合預防接種的完成[4]。另一種漸進式心理干預主要是針對年齡較小的患兒,其主要是對患兒進行循序漸進的開導,用患兒能接受的方式對患兒進行開導,幫助患兒降低對預防接種的抵觸情緒,緩慢且逐步地幫助患兒消除恐懼和焦慮的心理。醫護人員在患兒家屬的幫助下對患兒進行誘導,安撫患兒的情緒,與患兒進行交談與玩耍,取得患兒信任的同時盡量幫助患兒家屬減少對患兒的過度責罵,特別是當患兒的抵觸情緒較高的情況下,要對患兒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兒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礎上對患兒進行心理誘導;特別是可以使用患兒喜歡的玩具、糖果、畫冊等東西吸引患兒的注意力,另外還可以向患兒家屬了解患兒在家的情況,轉移患兒的注意力,以減輕患兒的抵觸清晰。最后,準備適當的玩具、糖果或零食作為患兒的獎勵,詢問患兒的喜好,并與其達成共識,當其配合完成接種時,可選擇他喜歡的小禮品作為配合完成了預防接種的獎勵[5]。
分別觀察兩組患兒的依從性、護理效果以及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程度。研究者自主設計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在住院治療結束時,給所有患兒或患兒家屬發放調查問卷,共分發問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問卷有效率達到100%。依從性:完全依從性主要是指完全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接種治療,且接種較為順利;不完全依從主要是指患兒在接種時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接種,出現哭鬧等行為,使得接種過程不順利的不依從行為。一次性接種成功判定標準:患兒接種無反應出現,且2~5 d內未有發熱、局部紅腫、過敏性皮疹、疼痛、發癢等癥狀出現。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試驗結果的研究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兒的焦慮程度、恐懼程度分別為17.33%、14.67%均低于對照組患兒的61.33%、50.67%,試驗組患兒的一次性接種成功率為97.3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的2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效果比較[n(%)]
對兩組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分析發現,試驗組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為80.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家屬的60.00%的滿意度,且試驗組患兒的護理依從性為94.67%也顯著高于對照組(4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護理依從性以及患兒對護理滿意比較
小兒主要包括幼兒、嬰幼兒和兒童等,其主要的生理特征為身體的免疫功能發育并未完全,而且極容易受到外界各類疾病的病菌的侵襲,使得患兒患上很多感染性、傳染性疾病[6-7]。世界公共衛生將小兒預防接種完全納入到預防接種之前,小兒由于自身免疫力較差而患上肝炎、乙肝、百日咳、白喉等傳染性疾病的概率較高,且病死率也較高,不利于衛生組織規定的優生優育計劃生育目標的實施。為了提高小兒自身免疫力,大力推廣小兒的預防接種工作,對改善小兒患傳染病的風險、提高小兒的身體免疫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提高患兒預防接種的成功性及安全性,對患兒及其患兒家屬進行有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是十分有必要的[8]。首先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兒家屬較好地了解預防接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求患兒家屬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接種工作。主要是有較多的家屬對預防接種沒有重要的且深刻的認識,對疾病傳染沒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對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以及處理措施沒有相應的了解,導致家屬出現害怕患兒預防接種不成功和患兒出現的抵觸情緒而不帶小兒進行預防接種[9]。因此,醫護人員要常對家屬進行宣傳教育、發放預防接種健康手冊等來加強宣傳力度;同時定期舉辦預防接種健康教育活動并積極、耐心解答患兒家屬對預防接種的所有疑問及困惑,加強家屬對小兒進行預防接種的重視[10]。其次,在預防接種護理過程中,除了常規的接種護理外還要對患兒進行心理干預,主要是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根據患兒對預防接種的抵觸情緒以及其自身的心理特點制定出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有利用趨利避害式心理干預和漸進式心理干預兩種心理干預方式,可通過聊天和玩耍的方式與患兒建立較好的關系以取得患兒的信任,并告訴其預防接種的優勢、重要性,可以幫助其減少患病的可能性;同時還要帶領患兒參觀接種室的環境,了解接種室的基本情況,幫助患兒建立一定的感知認識,以降低對預防接種的抵觸情緒;當患兒有不懂的問題需要提問時,醫護人員要進行積極的回答,應用患兒能聽懂的語句進行解釋和回答;最后在家長的配合下,可對患兒提出獎勵,當患兒完全配合醫護人員進行預防接種后,可滿足患兒的要求,提高其對預防接種的期待值,提高患兒的依從性和護理效果,減少不配合接種的現象[11]。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兒的焦慮程度、恐懼程度均低于對照組患兒,試驗組患兒的一次性接種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試驗組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為80.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兒家屬的60.00%的滿意度,且試驗組患兒的護理依從性為94.67%也顯著高于對照組(46.67%)。該次試驗的研究結果與張艷[12]文中關注小兒預防接種時對小兒心理關注的一次性接種成功率有一定的相似,表明在小兒進行預防接種時對其進行心理狀態分析能有效一次性接種成功率。該文研究結果中患兒護理依從性結果為94.67%要顯著高于張艷[12]文中提到的患兒的護理依從性78.35%,側面表明對患兒進行接種前、接種中以及接種后的相關措施,可以針對患兒的情緒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式,提升護理效果。對患兒建立接種檔案、對家屬進行接種知識的教育宣傳,能提高對患兒接種的規范性以及家屬對預防接種知識的認知度[13]。當患兒接種完畢時,患兒需在接種室待一段時間,在這段期間護理人員要對患兒進行密切觀察,同時對患兒進行適當心理安慰以及語言鼓勵,降低患兒抵觸情緒和警惕感[14]。同時,醫護人員在進行接種時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防止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醫護人員要及時與患兒和家屬進行密切的溝通交流,消除患兒和家屬緊張以及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對預防接種患兒采用常規的預防接種護理聯合心理干預進行護理,能有效提高患兒治療的依從性、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程度,同時還能有效改善患兒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