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曾曉云 施瓊 呂永豐
(1武漢市第四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武漢 430033;2武漢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
急性腦梗死是腦供血突然中斷后引起的腦組織壞死。通常情況是供應腦部血液的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或血栓,使動脈管腔變窄甚至堵塞,導致急性腦部供血不足;少部分情況是由異物進入人體其他部位血管,沿血液循環移行至腦部動脈,導致動脈堵塞,引發急性腦梗死〔1〕。隨著年齡增長,腦和血管逐漸退化,機體對腦缺血的代償能力及耐受性也相應降低,血壓下降更易引起老年患者腦供血不足,同時老年人常伴有血管基礎疾病,難以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更易發生腦梗死。有研究統計,腦梗死發生后1個月內生存率約80%,12個月內生存率約為65%,致殘率在70%以上,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巨大影響〔2〕。急性腦梗死起病突然,常于患者睡眠或安靜休息時突發,發病時患者出現頭暈、目眩、半身不遂等癥狀,嚴重時會昏迷不醒〔3〕。臨床上通常采用溶栓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體重指數(BMI)是一種衡量人肥胖和健康程度的指標,研究表明,BMI也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指標〔4〕。根據中國成人預防和控制肥胖指南〔5〕,BMI≤18.5 kg/m2為低體重,BMI在18.6~23.9 kg/m2之間為正常,BMI在24.0~27.9 kg/m2之間為超重,BMI在28.0 kg/m2及以上為肥胖。本研究探討低BMI水平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關系。
1.1一般資料 選取武漢市第四醫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測量每例患者身高、體重并計算BMI,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進行分組,BMI≤18.5 kg/m2患者為低BMI組(n=14),BMI>18.5 kg/m2患者為非低BMI組(n=86)。納入標準:①臨床指征符合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并經頭部磁共振確診為腦梗死;②年齡>60歲;③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患者;②資料不全患者;③失訪患者。
1.2方法 于患者入院時測量患者身高、體重并計算BMI,統計患者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教育水平、貧血,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既往病史,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在住院治療及治療后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12個月并統計此間患者發生嚴重殘疾、腦卒中復發、肺部、尿路感染或敗血癥情況,采用改良Rankin(mRS)量表評價患者預后情況,mRS≤2分視作預后良好,mRS>2分視作預后不良。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Fisher精確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
2.1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與非低BMI組相比,低BMI組貧血患者比例更高,既往患高血壓病史比例更低,發病后12個月mRS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糖尿病、冠心病、不良生活習慣(吸煙、飲酒)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n(%)〕
2.2BMI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mRS評分相關性 BMI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mRS評分呈負相關(r=-0.330,P<0.05),見圖1。

圖1 BMI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mRS評分相關性
2.3兩組發病后12個月內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低BMI組發病后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高于非低BMI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發病后12個月內不良事件發生比較〔n(%)〕
2.4影響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 根據mRS評分,預后良好者58例,預后不良者42例,經單因素分析,低BMI、年齡≥70歲、貧血、高血壓與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密切相關(P<0.05),見表3。

表3 影響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單因素分析〔n(%)〕
2.5影響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多因素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低BMI、貧血、高血壓是影響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分析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最常見的病因,有研究結果顯示,與腦梗死發生風險的相關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飲食不當、缺乏鍛煉、吸煙、飲酒、精神壓力等〔6〕。腦血流及腦血壓是決定腦梗死發病的重要因素,而兩者又由腦血管結構及功能決定。隨著年齡增長,腦血管結構及功能發生退化,存在老齡性動脈粥樣硬化現象,腦血管調節血流功能減弱,此外,伴有血管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側支循環功能較差,相較于年輕人更易發生腦梗死。有研究顯示,腦梗死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的發生率高于女性。腦梗死患者常合并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7〕。腦梗死無特殊前驅癥狀,患者可能會有頭暈、肢體麻木、全身無力、短暫性腦缺血等表現,但這些癥狀持續時間短暫且程度輕微,很容易被患者忽略。急性腦梗死起病迅速,發病后數小時至2 d內達到高峰,若救治不及時患者極易發生生命危險〔8〕。
BMI是衡量患者身體健康及肥胖狀況的指標,大量的研究表明,人BMI水平與其生活及飲食習慣、精神壓力、高血壓及糖尿病患病情況均有關系〔9〕。本研究提示BMI與患者貧血、高血壓病史及預后可能有關。BMI是腦梗死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已得到證實〔10〕,但其與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關系尚未完全確定。有研究顯示,在易發生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BMI與患者病死率呈負相關,低體重患者病死率高于正常患者,而正常患者病死率高于肥胖患者〔11〕。對于腦梗死患者BMI是否與預后不良呈負相關的研究較少。但有研究表明,在已發生腦梗死的患者中,低體重患者病死率比正常體質量患者高2~3倍〔12〕。還有研究結果顯示,腦卒中患者營養不良會顯著提高病死率〔13〕。
本研究結果顯示低BMI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高于非低BMI組。低BMI是易發生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不良的標志之一,會提高預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與以往研究一致〔14〕。另有研究發現,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腦卒中發病后,短期及長期病死率均低于正常體質量患者〔15〕。肥胖會提高人動脈硬化的發生率,通過不同途徑對心腦血管造成壓力和損傷,并且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的重要危險因素,會提高腦梗死發生的風險。但在已發生腦梗死的患者中,低體重患者機體營養狀況相對較差,不利于治療后的身體恢復,高體重患者身體較為健壯,在溶栓治療后,解除了直接的疾病危機,不容易發生感染,并在經過康復指導和生活習慣改善后,因其身體營養狀況較好,恢復比低體重患者更快,故而不良事件發生率更低。本研究進一步經多因素分析顯示低BMI是影響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但本研究由于樣本數量受限,低體重患者數量較少,對患者BMI及其預后的研究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綜上,急性腦梗死患者BMI與發病后12個月內預后呈負相關,低BMI會增加發病后12個月內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對預后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