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和榮
集團公司年度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打造技術先導型公司的要求。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立足自身職責定位,聚焦“一基兩翼三新”產業格局,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持續發力,堅決走靠技術謀發展、贏先機之路。石勘院作為上游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與集團公司“全面推進世界領先發展方略”的要求仍有差距,需要持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為中國石化打造技術先導型公司、建成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作出應有貢獻。
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著力解決中國石化上游勘探開發的重大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瓶頸,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完善核心特色技術。圍繞目標定位和生產需求,形成適應新的科技需求的核心特色理論技術體系。加強非常規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理論技術研究,形成碳酸鹽巖、復雜氣藏、致密油(頁巖油)、頁巖氣、海洋油氣等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體系。聚焦瓶頸破解,完善油氣勘探開發規劃部署決策支持、彈性波地震成像、海外油氣項目評價與支持、油氣勘探開發智能化應用、稠油化學降黏冷采等特色技術,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石勘院加強非常規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理論技術研究,形成碳酸鹽巖、復雜氣藏、致密油(頁巖油)、頁巖氣、海洋油氣等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體系。圖為川渝頁巖氣田壓裂施工現場。石勘院 供圖
加強基礎前瞻性研究。聚焦國家、中國石化能源戰略需求和長遠發展,積極應對能源轉型和技術引領,加強基礎前瞻性研究。發揮學科專業及實驗技術的綜合優勢,強化對超深層油氣生成及富集理論、地熱、人工智能應用研究,瞄準CCUS(碳捕集)、中低熟頁巖油、油頁巖、地熱、煤炭地下氣化、天然氣水合物等一批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基礎研究方向,做好前瞻引領性技術、學科交叉創新型技術攻關,拓展發展空間。
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把加強實驗室創新平臺建設作為推動原始創新的重要手段,依托沙河新科研基地,做好實驗室發展頂層設計,建立“管建一體、開放共享”的實驗室管理機制,提升基礎研究、特色核心技術研究的實驗支撐能力,打造中國石化上游勘探開發實驗中心。瞄準前沿領域,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申請力度。聯合油公司和高校共建創新平臺,不斷發揮創新平臺支撐引領作用。
全力加速科技成果向上游穩油增氣降本的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通樣品、產品、商品的“最后一公里”。
實施“三個一批”科研成果產業化策略。堅持創新創效工作理念,按照完善一批有形化產品、培育一批市場化產品、推廣一批規模化產品的思路,積極推動技術產品有形化和產業化,近幾年形成了專業軟件、裝置設備、油田助劑三類51項有形化科研成果,建立了軟件類產品“交叉許可”升級迭代模式,預分水、引射增壓等裝置設備類“研發-制造-市場”三方同盟推廣模式,以及壓裂液等油田助劑類技術、產品、服務一體化模式等適用性轉化推廣模式,大大推動了科技成果向上游穩油增氣降本的現實生產力轉化,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積極推進科技成果孵化器建設。堅持市場化需求導向,圍繞軟件研發、儀器設備、油田化學品等勘探開發低成本技術,探索成立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進行市場化運作,搭建從研發到應用轉化的快車道。
持續推進前后方協同聯動。在西北、華北、四川等重點支撐區域設置地區中心,及時向院內反饋油田企業的技術難點和需求。立足石勘院整體科研力量,推行前店后院“大兵團”作戰和地質工程一體化建設,將科研成果和新技術及時推廣應用到油田企業。近年來,已在塔里木盆地順北、四川盆地頁巖氣、須家河致密氣和鄂爾多斯盆地致密油氣勘探開發中見到良好效果,實現了科研與生產、基礎與應用的貫通。
石勘院緊緊牽住人才和機制兩個“牛鼻子”,加大高端緊缺核心人才引進培養力度,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更高質量創新創效內生動力。
加大高端緊缺核心人才引進培養力度。依托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集團公司“雙百計劃”等人才政策,健全完善引才機制,成功引進地球化學、油氣藏地質建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專業領域海外高層次專家6人,通過國際合作項目、短期交流訪問、授課講學等多種方式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優化人才布局,強化梯隊建設,實現青年員工“師帶徒”全覆蓋,開展專家隊伍“傳幫帶”,制定精準培養方案,確保各層級人才能力素質有保障。用好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外訪問學者、國際交流等培養平臺,通過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科技精英賽、杰青優青項目、創新創業小組等培養方式,激發青年人才創新熱情。將實踐鍛煉作為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先后與西北油田、江漢油田、河南油田、西南油氣分公司等企業開展雙向掛職交流,近年來推薦30名優秀年輕骨干到油田一線掛職交流,實行新畢業生油田企業實踐鍛煉一年全覆蓋,豐富生產實踐經歷、錘煉工作作風。
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踐行“科學家精神”,實行“管控兩端”的科技項目管理方式。大力推進科改示范行動,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新領域技術等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圍繞風險勘探、礦權評價、油頁巖與中低熟頁巖油原位改質、科技支持服務進行項目制改革,合理分配與下放相關權限,為科技創新提供寬松環境。建立內部人才流動共享機制,根據技術發展和業務支撐需求,建立內部市場運行機制,實現內部人才和團隊的“流轉租借”。
完善績效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圍繞“基礎研究和戰略智庫、技術研發與科技攻關、生產支撐與成果轉化”三支隊伍制定分類考核方案,強化質量和效果,確保基礎和戰略研究人員潛心研究,生產支撐人員全力創效,成果轉化人員多創多得。不斷加大專項獎勵,激發科研骨干創新創效動力。持續優化福利體系,形成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多元化福利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