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長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凸顯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以創新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貫徹落實國家戰略,中國石化提出打造技術先導型公司的戰略,作為實施世界領先發展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化工研究院作為在石油化工領域特別是合成材料領域具有深厚底蘊的直屬研究院,經過60多年的發展,相繼開發了G樹脂、抗菌防霉樹脂、高熔體強度抗沖聚丙烯等原創型產品;透明抗沖聚丙烯、粉末橡膠、BOPE等世界領先的化工新材料;開發了超大型乙烯裂解爐技術、原位涂層抑制結焦技術、百萬噸乙烯成套技術、乙烯三聚制1-己烯技術、以銀催化劑為核心的20萬噸/年乙二醇/環氧乙烷(EO/EG)成套技術,以及五大類合成橡膠成套工業生產自主技術。累計擁有中國發明專利4068件,國外專利784件,位居中國石化直屬研究院首位,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465項,其中國家獎88項,形成了乙烯技術,合成樹脂、合成橡膠、有機與精細化工、化工環保五大優勢領域。

北化院在高分子材料產業的變革中尋求跨越式發展。圖為使用北化院自主研發的生物可降解聚酯制成的塑料袋。潘亞男 攝
面對新時代、新責任和新使命,北京化工研究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工作“四個面向”指示精神,按照集團公司董事長張玉卓2020年視察北化院時對科技戰線提出的“四個一批”的工作要求,周密謀劃北化院“十四五”乃至中長期發展規劃,通過深化改革三年行動和科改示范行動促進科技創新,激發創新活力,在爭創世界一流的征程中發揮北化院在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旗艦院”作用。
面向經濟主戰場,推出一批近期可產業化的重點攻關項目。化工材料領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邁向“基礎+高端”,關系到中國石化在全球化工產能趨于飽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能否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北化院近年來充分發揮集團公司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大兵團聯合攻關優勢,高效完成了高附加值合成樹脂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功能性高分子膜材料關鍵技術攻關、綠色環保汽車輕量化材料技術開發及應用三個重大攻關項目,部分替代了相關產品的進口,有力支撐了下游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將集中力量繼續做好醫用防護高分子材料關鍵技術攻關、聚烯烴彈性體(POE)成套工業技術開發,以及與之配套的共聚單體乙烯齊聚制備線性α烯烴(LAO)和乙烯四聚制備1-辛烯工業技術開發兩個“十條龍”攻關項目,形成完整的高性能聚烯烴彈性體產業鏈。針對限塑政策的實施,完成生物可降解塑料(PBST)成套工業技術開發,在功能材料方面形成中國石化的產品優勢。集中全院力量完成溴化丁基提質降耗、釜式高壓聚乙烯、發泡聚丙烯、動態硫化熱塑性彈性體、聚苯乙烯等17項技術開發,支撐中國石化的產品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推出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重點完成特殊合成橡膠材料產業技術開發重大攻關任務,形成產業能力,填補國內空白;加速完成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膠技術開發及應用,形成規模化,為下游占全球1/3市場的輪胎制造業由中低端跨越為中高端提供高檔合成橡膠原料;全力完成事關高檔潤滑油的高級α烯烴制備技術并形成產業化,保障軍民兩需;全力攻關醫療保健領域的特殊試劑和高潔凈化學品的制備技術,實現自有保供,確保重大公共衛生安全防疫需求。加速建立中國石化聚烯烴先進技術轉化平臺,聯合系統內外高校與科研院所著手組建面向全國的汽車輕量化非金屬材料研發中心、化工過程強化技術研發中心、高分子材料基因組計劃研發中心、醫療衛生高分子材料研發中心和電子電器用膜材料研發中心,與現有的聚烯烴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橡塑新型材料合成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測試評價中心等1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搭建起化工新材料創新平臺,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密切結合的協同創新聯盟,在科技創新領域更好地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準一批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基礎研究方向。重點在原油裂解制烯烴技術、烷烴裂解制烯烴技術、氫燃料電池高效質子交換膜材料、低成本高壓快速儲氫瓶、動力電池膜材料的研發上有重大突破;在特種功能材料領域,重點在PVA光學膜、EVOH阻隔膜、BOPE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氦氣分離技術、光刻膠、鋰離子電池極板粘合劑、5G通訊高頻高分子基材、機器人智能肌膚材料,石墨烯技術、固相拉伸技術、活性自由基聚合、PGA加工應用等基礎前瞻領域加大探索力度。著重開發生物可降解材料、直接裂解制聚合物單體技術、可產業鏈溯源的污染減排技術及土壤修復技術。
激發第一資源活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舉措。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未來發展戰略。二是建立以項目為主體的團隊攻關模式,強化項目長負責制,賦予科研團隊更大的自主權。三是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和容錯機制。四是營造崇尚科學、求真奉獻的創新文化和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專業配套、結構合理的梯次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