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栓弟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核心要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
構建新發展格局,一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在國際大循環中贏得主動的關鍵變量。只有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二要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提高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是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拓展在國際大循環中回旋空間的必然要求。中國石化黨組提出,中國石化要勇當促進國內大循環的行業排頭兵,爭作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結合點和支撐點,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石化新作為,成為促進內外雙循環的先鋒力量。
作為中國石化直屬研究院,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在需求升級和技術變革的雙重推動下、在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規律要求下,高度關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大重構,全力支撐中國石化向技術先導型公司躍進,以科技創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大動力。

大連院研制的加氫系列催化劑。王曉峰 攝
原始創新能力是大連院的核心競爭力。大連院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要布局五大技術領域、9個二級技術領域,結合發展趨勢和院現有研發基礎,著力打造新能源、單體與可降解材料、高端碳材料、碳中和、人工智能與智能化煉廠等前瞻二級技術領域。積極培育新領域,通過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加快構筑面向未來發展的新優勢。緊密結合能源化工行業發展大勢,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進一步強化戰略指引,建立基礎研究長效機制,打造重大創新平臺,推動研發模式轉型,加強知識平臺和自身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傳統領域支撐技術迭代升級和前沿新領域引領技術戰略布局,以持續的原始創新實現不斷的“S形曲線”新躍升。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大連院主動作為,提前進行低碳發展戰略布局,加強頂層設計,將碳的凈零排放作為終極目標,引領能源化工行業制定實施路線圖,為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一是加快碳中和方法學研究。積極做實碳盤查、推進碳交易實施,助力國家碳市場建設。作為中國石化系統內唯一研究碳減排方法的單位,大連院碳核算及碳減排方法學在中國石化企業實現推廣,下一步將積極做實碳中和引領及檢測、核查平臺,系統提升產品碳足跡技術在碳中和中的競爭力。圍繞碳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及盤點需要,突破溫室氣體濃度監測、排放反演及減排評估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方法,加快形成“中國數據、中國方法”,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檢測及減排效果評估“準、快、全”,為終端產品潔凈化、管理碳資產發揮獨特作用。深入理論層面,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實現機制研究。
二是開發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傳統成熟的胺基吸收法碳捕集技術在國內外二氧化碳捕集工程中已獲得了應用,建設了多個示范工程,但該技術路線吸收劑循環再生能耗較高,大連院通過開發新型高效吸附劑及工藝工程優化,提高吸附劑產品吸脫附分離效率和吸收量,可以顯著降低吸附劑再生能耗,結合高效傳質設備、低溫差換熱器、胺液凈化及能量優化等,成功開發的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術運行成本比現有技術降低30%。
三是超前發展變革性減排增匯技術。開展脫碳路徑優化研究,基于煉廠全廠總流程,構建多目標約束下,不同決策偏好的精準化尋優路徑模型,實現不同情景下精準預測、評估和優選脫碳路徑。重視節能“第五能源”,強化工藝節能、設備節能技術,推進“能效提升”計劃。加快布局氫能業務,穩步推進光伏、地熱和風能資源開發利用,推進實現能源結構優化。
四是開發二氧化碳高值利用負碳技術。在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的基礎上,拓寬碳一化學合成路線,將低成本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轉化為高端材料,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負碳”。大連院已前瞻布局二氧化碳制備碳酸酯技術,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出了36種烷基/芳基炔酸(酯)等潛在工程塑料單體,將積極探索開展聚碳酸酯與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發。加大電化學催化轉化二氧化碳還原基礎研究探索力度,以原始創新支撐顛覆性技術研發進展。
五是探索科技攻關大兵團作戰模式。大連院積極破除創新壁壘,以聯合攻關、揭榜掛帥等為突破口,組成院領導掛帥督辦、專家跟進指導、科研骨干分層攻關、職能部門調度保障的聯合攻關團隊,定位先導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按照“四個一批”要求,加快梳理近期可產業化的技術,加強與產業部門的對接并逐步形成機制,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為集團公司打造技術先導型公司打下堅實基礎、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