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蔣珍新
(京山仁和醫院腫瘤科,湖北 荊門 431800)
胃癌是臨床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死亡率[1-2]。胃癌存在隱匿性,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晚期[3],喪失手術根治機會,一般采用全身化療。標準的一線治療能延長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4],當一線治療無效后,需對患者進行二線治療。臨床中單純采用替吉奧進行二線治療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不良反應多、耐藥性低等不足,故探索更加有效、安全的二線治療方案十分重要。本研究探究替吉奧、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患者聯合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6 例晚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3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44~76 歲,平均(54.75±3.83)歲。胃癌類型:乳頭狀腺癌13 例,印戒細胞癌7 例,黏液腺癌3 例,管狀癌4 例,其他6 例。轉移部位:肝轉移15 例,腹腔淋巴結轉移10 例,其他8 例。病理分期:Ⅲ期14 例,Ⅳ期19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12 例;年齡45~77 歲,平均(54.84±3.90)歲。胃癌類型:乳頭狀腺癌14 例,印戒細胞癌8 例,黏液腺癌4 例,管狀癌3 例,其他4例。轉移部位:肝轉移16 例,腹腔淋巴結轉移11 例,其他6例。病理分期:Ⅲ期16例,Ⅳ期17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細胞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晚期胃癌,并可檢測到≥1個可測量病灶;一線治療無效、ECOG評分<2分者;肝腎功能、心功能正常者。排除標準:存在其他部位腫瘤者;存在胃腸瘺、胃穿孔或出血傾向者;存在難以控制的高血壓者;存在影響口服藥物吸收效果疾病者;對相關藥物存在過敏反應或存在化療禁忌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替吉奧(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50)治療。按照患者體表面積控制用藥劑量,體表面積<1.25 m2者口服替吉奧每次40 mg,每天2次;體表面積1.25~1.50、>1.50 m2者分別口服替吉奧每次50、60 mg,每天2 次。連服3 周,停服1 周,4 周為1 個周期,共治療2 個周期。觀察組采用阿帕替尼(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聯合替吉奧治療。替吉奧用法用量同對照組,餐后30 min 口服阿帕替尼,每次500 mg,每天1 次,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1個療程為4周,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在化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對血清γ-干擾素(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IL-10 進行檢測。②比較兩組體質量、飲食、疼痛、睡眠等改善情況。③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完全緩解,病灶徹底消失且維持至少1個月;部分緩解:病灶較化療前縮小>30%且維持至少1 個月;穩定:病灶縮小<30%;進展:病灶增加>20%或有新病灶出現。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穩定率。④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惡心嘔吐、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手足綜合征、乏力、骨髓抑制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IFN-γ、TNF-α水平高于對照組,IL-4、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pg/m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cytoki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pg/mL)

表1 兩組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pg/mL)Table 1 Comparison of serum cytoki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pg/mL)
組別對照組(n=33)觀察組(n=33)t值P值IFN-γ治療前7.52±1.26 7.58±1.23 0.196 0.845治療后9.64±1.75 12.56±2.11 6.119<0.001 TNF-α治療前4.01±0.83 4.04±0.90 0.141 0.889治療后5.10±1.00 5.95±1.42 2.811 0.007 IL-4治療前9.03±1.60 9.10±1.64 0.176 0.861治療后5.36±1.27 3.12±1.06 7.779<0.001 IL-10治療前24.08±3.59 24.15±3.63 0.079 0.938治療后12.66±2.37 8.46±1.95 7.861<0.001
2.2 兩組臨床相關改善指標比較 觀察組臨床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控制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臨床相關改善指標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clinical improvement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結構的改變,胃癌發病率呈現增長的趨勢[5],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手術是根治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6],但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為晚期,此階段進行手術存在復發率高、生存期短等不良情況,故臨床多予以全身化療。晚期胃癌的一線治療多使用二聯或三聯化療藥物,但隨著療程的增加,會加重不良反應、耐藥現象[7],進而轉為二線治療。目前臨床尚無統一規范的二線治療用藥方案。替吉奧是常用于治療晚期胃癌的二線治療藥物,其中含有的替加氟抗癌作用較好[8],吉美嘧啶可提升療效,奧替拉西鉀可抑制替加氟引起的不良反應,3 種藥物混合可使5-氟尿嘧啶作用時間延長,降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水平[9],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腫瘤新生血管生成,但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且患者的耐受力較差[10]。阿帕替尼能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2表達水平進行抑制[11],從而阻止下游促血管生成信號通道,還可抑制腫瘤組織血管生成以及營養供應,不良反應低,可較好地對腫瘤進展進行抑制[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IFN-γ、TNF-α、IL-4、IL-10 水平均較治療前改善,且優于對照組,提示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可有效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機體免疫抑制水平,可延緩腫瘤進展[13];觀察組臨床相關指標改善情況、疾病總控制率更優,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證明阿帕替尼聯合替吉奧能較好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4],且聯合用藥能夠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用藥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和替吉奧進行二線治療的近期療效較理想,且可減輕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