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在青藏高原,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繁衍生息著中國重要珍稀物種之一,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
每年的11~12月,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北部的越冬地交配,次年的五六月份,從羌塘、阿爾金山、三江源保護區到可可西里的沿途,都能看到大規模遷徙的藏羚羊隊伍。它們大多是雌性藏羚羊,為了生產小羊羔而遷徙至可可西里的卓乃湖等地。在羊羔出生之后,雌性藏羚羊便會帶著小羊一起按照原路返回越冬地。
相比藏原羚、野牦牛等其他動物,藏羚羊尤其是雌性藏羚羊的攀爬能力不夠強,無法主動登高以獲得山上開闊地帶的食物。同時,狼、猛禽等食肉動物,也讓雌性藏羚羊在產仔時受到極大的生命威脅。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藏羚羊形成了遷徙的習性。
非洲角馬、馴鹿皆為“夫妻雙雙把家搬”,而藏羚羊的遷徙,卻沒有出現“羊爸爸”的身影,這是為什么呢?
雄性藏羚羊的攀爬能力要優于雌性藏羚羊,而且雄性藏羚羊數量較少,山坡上的食物資源能夠滿足它們的需求。雌性藏羚羊遷徙時,雄性藏羚羊往往是避開遷徙通道的。一方面,雄性藏羚羊要避免和雌性藏羚羊在遷徙過程中爭奪食物資源;另一方面,藏羚羊屬于典型的“性別分離”動物,除冬天交配季節外,雄性藏羚羊和雌性藏羚羊是分開活動的,所以雄性藏羚羊不會和雌性藏羚羊一起遷徙。
藏羚羊的遷徙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們不僅要防備天敵的圍獵,還要克服青藏線上車輛的干擾,以及雨雪天氣的影響。藏羚羊遷徙的方向和時間,在遇到外界環境變化時會作出相應的調整。這主要來自人為干擾和氣候影響。例如擅自闖入保護區的車輛,就會對羊群造成驚擾;公路上汽車的鳴笛聲,也會使藏羚羊突然提高警惕。
不過,藏羚羊的適應能力也在逐年增強。據了解,青藏鐵路從建設到正式開通運營之前,監測數據顯示,產仔結束后,雌性藏羚羊帶著小藏羚羊回來的數量不超4000只。如今,藏羚羊已經基本適應了青藏鐵路的存在,經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觀測系統監測顯示:2018年記錄到5255只雌性藏羚羊和小藏羚羊,2019監測到6377只,其種群數量有了明顯增長。由此可以看出,藏羚羊整個種群對外界適應能力相當強。
小藏羚羊剛出生15分鐘,就完全可以站起來,半個小時之后就可以短暫奔跑。雌性藏羚羊產仔之后,很快就會帶著小藏羚羊離開產仔現場。
近十年來,藏羚羊遷徙的時間一直在逐漸提前。據了解,2010年,藏羚羊開始遷徙的日子大約在當年5月16日、17日,而2020年的遷徙是從4月30日開始的,當天有64只藏羚羊穿過青藏線,走向可可西里腹地,遷徙時間比2010年提前了半個多月。這很有可能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數以千計的藏羚羊從越冬地離開,橫跨青藏鐵路到幾百千米外產仔,隨后攜幼仔返回越冬地。令人不解的是,羊群可沒有衛星定位的“高科技”,它們是怎樣實現“精準定位”的呢?
藏羚羊產仔屬于“集體記憶”。通俗地講,現代的藏羚羊可能并不清楚為什么要到卓乃湖產仔,因為每年遷徙的時候,一些一歲的小藏羚羊就會在“媽媽”或“外婆”的帶領下來到卓乃湖,全程陪同“家人”產仔。在它的記憶中,卓乃湖是“媽媽”和“外婆”都要去的地方。另外,遷徙季節會有成百上千只藏羚羊集體行動,確實有些藏羚羊可能記性不大好,但只要跟著大部隊一起行動就不會錯。所以藏羚羊對于遷徙的路線和產仔地點選擇,基本算是“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