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花 馬早明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的建設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對于國際化人才協同培養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前,灣區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面臨著培養理念模糊、人才吸引力不足以及未能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力量等諸多挑戰。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背景下,只有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提升高校課程國際化水平、營造良好的國際化人才發展環境,提升灣區國際化人才治理能力、發揮海外人才庫優勢,提升對華人華僑的吸引力,才能將挑戰化為新的機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高地。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國際教育示范區 國際化人才 策略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提出打造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這標志著我國新時代人才培養全面開放格局的形成,也預示著這條橫跨珠江與香江的東方巨龍被喚醒,正式加入全球人才“競爭鏈”的動態較量中。為順利突圍,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利用國際化人才供給來推動國際教育示范區的發展,并最終贏得這場人才競爭的話語權。然而,相較于國際其他教育強區,灣區在國際化人才的數量及質量等方面仍處于弱勢。為了彌補人才短板,有必要探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協同培養的可循路徑,以期利用國際化人才資源所匯聚形成的向心力,引領和服務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一、動因
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下進行國際化人才協同培養,既與各國大力發展國際化人才有關,也是我國目前國際化人才短缺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
(一)世界各國大力發展本地國際化人才
通過“人才創收”、形成“教育出口”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發展經濟的重要策略。2002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環球學堂”(Global School House)項目,吸引各國學生前來學習,至2015年已招收15萬名國際學生[1];馬來西亞的“九五規劃”(2006—2010年)和“十五規劃”(2011—2015年)也提出了要將馬來西亞的國家經濟升級轉型為知識創新主導型經濟,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2]。在各國不斷推出人才吸引政策,發展本地國際化人才之際,倘若不采取行動吸納人才,勢必對我國國際化人才儲量構成威脅。國際教育示范區的建立是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是我國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重要步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對國際化人才的吸引力,擴大人才流入。
(二)國內存在巨大國際化人才缺口
2014—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實現“四連增”,總量達10.87萬億元[3]。深入探究,便可發現粵港澳大灣區GDP增收主要來自于香港的金融貿易、澳門的博彩文娛、深圳的高科技、東莞的制造業等。這些領域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堪比整個俄羅斯和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額,但對標世界一流灣區的發展目標,國際化人才后勁猶顯不足,人才國際化水平①相對較低:2018年,我國平均水平僅為3.3%,而發達國家高達10%[4]。以外國人占常住人口比例來說,當前深圳為0.2%,廣州為0.26%,均低于北京(1%)和上海(0.73%)[5]。香港也僅為10%,遠比不上紐約、新加坡和硅谷(均30%以上)[6],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更是高達85%[7]。這不僅表明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國際化仍有極大的上升空間,也暗含灣區面臨人才吸引力不足的窘境。為扭轉這一趨勢,加快培育灣區國際化人才刻不容緩。
二、困境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的建設,必然推動教育國際化進程。但是由于三地存在人才培養理念模糊、國際化人才吸引力不足、未能充分發揮華人華僑力量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灣區國際化人才協同培養。
(一)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模糊
大學的培養理念具有導向和調控作用,國際化人才培養離不開人才培養理念的引導。從國際經驗來看,國外許多著名高校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都注重其培養理念的構建。例如,享譽世界的哈佛大學一直把培養全球各行業的卓越人才作為自己的使命,并開發“核心課程”模式,把人文科學、定量推理等課程串聯起來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全球意識[8]。在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背景下,反觀粵港澳大灣區,其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并不突出,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高校缺乏系統化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另一方面,盡管部分高校早已確立了國際化的辦學理念,但該理念往往浮于學校宏觀目標之上,并未落實到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當中。
(二)國際化人才吸引力不足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對國際化人才的吸引可謂是處于“腹背受敵”的狀態。就灣區內部本身而言,由于稅制沖突明顯,人才流動的積極性受到抑制。以個人所得稅為例,目前香港實行15%的標準稅率,澳門職業稅的最高稅率為12%,但內地個人工薪所得稅最高可達45%[9]。此外,由于兩地稅制上的差異,在某些范疇內導致雙重征稅,加大了國際化人才的負擔。對于吸引灣區外部國際化人才而言,由于國際人才的搜尋手段匱乏,眾多高校以學術頭銜、研究成果、海外經歷等標簽來引進高層次國際人才,這種缺乏實際考量的人才引進方式和搜索人才的渠道,難以真正保證國際化的質量。
(三)未能充分發揮華僑華人的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定位于建設國際教育示范區,意味著大灣區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目標放在國際化人才引進上。只是一味注重“引進來”而忽視已有的國際化人才資源,難免顯得“舍近求遠”。廣東作為全國僑務大省,擁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占全國海外僑胞的一半以上,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10],他們是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連接中國與世界最天然的“粘合劑”。目前,大批以新移民為主的“新華商”逐漸進入人民眼球,他們有全新的國際視野和人脈資源,具備創新需要的基礎要素,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化人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積極引導華僑華人參與大灣區建設,更好發揮華僑華人、歸僑僑眷及港澳居民的紐帶作用”[11]。但由于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硬件設施還不夠完善,面向海外華僑華人創新創業的良好載體還不夠豐富,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的建設中,海外華僑華人的力量有待進一步發揮。同時,我國有許多海外留學人員,在大開放的背景下,如何將這批人引進來、留下來,這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策略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建設下的國際化人才協同培養,既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區域乃至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抉擇。在當前階段,灣區國際化人才培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發展策略才能打破自身困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不竭的發展動力。
(一)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提升高校課程國際化水平
辦學理念是一所大學的靈魂,培養國際化人才首先要有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理念[12],其次將理念付諸實踐。具體來說,一方面是要植根于高校特色,明確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以廣州商學院為例,學校秉持“應用型、開放式、國際化”的辦學思路,制定以信息化和國際化為兩翼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國際化標準和國際辦學模式,在海外的優勢課程中注入中國本土的法規知識和案例內容,能夠使學生兼具中西專業知識,同時具備跨文化的溝通能力[13]。另一方面,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增設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例如,與各國聯合開辦學位課程,開展多種語言的教學與培訓,加強國際化課程與理念的融合力度。
(二)營造國際化人才發展環境,提升灣區國際化人才治理能力
古語有云:“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僅要有硬件條件,還需要一個適應人才發展留下的軟環境,可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國際人才數據庫。為了打造國際一流灣區,粵港澳高校聯盟應有自身強大的人才引進數據庫,幫助高校篩選出適合本校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不是僅僅依靠所謂的頭銜和職稱盲目引進“海歸”人士。第二,不斷完善國際人才評聘機制。高校聯盟成員中不同院校在辦學特色、條件、愿景、師資等各方面存在差異,因而引進人才的類型和層次有所差別,各高校在招聘時可以借鑒企業常用的勝任力測評,全面衡量應聘者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幫助高校甄選出最佳人才。第三,構建人才發展的長效機制。國際人才在為高校作出實質性貢獻的同時,高校也應促進國際人才自我實現,保證他們應有的榮譽和待遇。如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在構建人才“專業發展”體系的同時,對新教師的快速融入和專業發展給予支持[14],為國際人才的長期發展提供保障。
(三)發揮海外人才庫優勢,提升對華人華僑的吸引力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意味著要將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性人才灣區,海外華人華僑作為聯結中國與世界最天然的“粘合劑”,應充分發揮這類人才在建設灣區中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提升對華人華僑的吸引力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設立“華裔卡”吸引全球華裔華人中的專業人才集聚大灣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培養了數百萬留學人員,他們是中國在海外最大的人才庫,探索建立“華裔卡”制度和華僑身份證制度是提升區域人才吸引力、集聚華裔專業國際化人才的不二選擇。第二,召開全球華人華僑人才大會,搭建“官產學研商”跨界全球人才交流的創新模式,為粵港澳三地和國際國內頂尖人才、政府官員、相關專家學者就人才發展深入交流提供平臺,有利于推動“以才聚才”的大灣區國際化人才生態體系形成,促進國際教育示范區的建設。
四、結語
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教育示范區的建設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協同培養是我國擴大區域世界影響力,打造世界教育高地的重要舉措。為加速培養并吸納國際化人才,粵港澳大灣區還需制定更長遠的規劃。一是匯聚更多高端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國際化人才培養場所;二是加強產教融合,進一步豐富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三是打造項目平臺,發揮國際化人才培養功效;四是加大人才計劃支持,落實國際化人才培養結果。總之,要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引領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為灣區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提升區域國際影響力。
注釋:
①人才國際化水平為國際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
參考文獻:
[1]SIDHU R,HO K-C,YEOH B. Emerging education hubs:The case of Singapore[J].Higher Education,2011,61(1):23-40.
[2]KNIGHT J,MORSHIDI S. The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 of regional education hubs:Focus on Malaysia[J].Higher Education,2011,62(5):593-606.
[3]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數據聚焦[EB/OL].(2019-09-03)[2020-08-05].http://www.dawanqu.org/shujuku/shujujujiao/.
[4][5]全球化智庫.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調研報告[EB/OL].(2018-12-13)[2020-08-05].https://www.useit.com.cn/forum.php?mod=misc&action =attac hpay&aid=494849&tid=215302018.
[6]卓澤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樞紐吸引國內外優質人才[J].現代教育論叢,2019(1):17-20.
[7]王煥芝.阿聯酋構建區域高等教育樞紐的路徑與挑戰[J].比較教育研究,2018(4): 29-38.
[8]楊學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造就高端國際化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0(19):19-20.
[9]中國經濟新聞網. 應多措并舉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快速發展[EB/OL].(2018-03-05)[2020-08-05]http://jjsb.cet.com.cn/show_497717.html
[10]畢馬威.大灣區規劃[EB/OL].(2019-02-18)[2020-03-31]. https://assets.kpmg/content/dam/kpmg/cn/pdf/zh/2017/09/the-greater-bay -area-initiative.pdf?_ga =2.30523903.1723084558.1525757781-982217710. 1525252581.
[11]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EB/OL].(2019-02-18)[2020-08-02].https://www.bayarea.gov.hk/filem anager/sc/share/pdf/Outline_ Development_Plan.pdf.
[12]王玉峰,樊蓉.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西方名校的經驗與啟示[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4):22-30.
[13]廣州商學院.培養中西合璧,融會貫通的國際化人才[EB/OL].(2017-12-06)[2020-04-02].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12/06/c830773.html.
[14]劉路,鐘周,Hamish Coates.“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國際人才治理的現實困境及應對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9(9):42-47.
編輯 徐玲玲?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