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大型史詩話劇《任務》是哈爾濱話劇院在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哈爾濱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哈爾濱演藝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的慶生之作,也是劇組全體演職人員向優秀共產黨員的致敬之作。該劇以我省抗聯老戰士、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同志的生平為藍本,展現了這位革命女戰士投身革命事業、波瀾壯闊的一生,表現出一位共產黨員不斷踐行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的崇高精神和境界,反映出共產黨員對信仰的堅守,對革命的忠貞不渝,以及在和平年代繼續革命、堅持黨性的高貴品格。
一、弘揚主旋律 體現文藝創作的時代要求
自左翼戲劇運動提出“無產階級戲劇”,強調戲劇的功利性、革命性、階級性、戰斗性,指明戲劇要服從政治,為社會進步服務,到1933年除夕之夜戰士劇社的領導和士兵一起登臺演出的紅色戲劇《廬山之雪》,再到1951年建軍節前夕演出的大型歌劇《長征》,一步步印證了戲劇是宣傳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有力手段,戲劇演出可以更加直觀、形象地向人民宣傳進步思想,宣講革命道理。觀眾融入戲劇營造的情景,同臺上的演員一起哭,一起笑,共同感受著戲劇中的人情事理。當下,戲劇創作在題材上仍要關注時代發展,呼應時代要求,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以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影響著人民大眾。
在話劇《任務》中,抗聯老戰士李敏以弘揚抗聯精神為己任,以為革命烈士趙尚志立碑這一事件為主要貫穿任務展開劇情。劇中抗聯戰士李敏的任務,正好契合了該劇在建黨百年之際展現我黨光輝偉大的歷程、弘揚抗聯精神的創作主旨;在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給觀眾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黨史教育課。該劇的主題呼應時代要求,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讓觀眾深切感受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戰士們用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在看戲之余能更好地珍惜眼前的生活。劇中人物的“任務”和該劇的“任務”及戲劇作品的“任務”三者相契合。
二、塑造時代英雄 不忘初心使命
少年時代,李敏就積極投身革命,成為年齡最小的抗聯女戰士。在艱苦的環境中,她跟隨李兆麟、馮仲云將領,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與日本侵略者展開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戰斗。解放戰爭時期,她高揚革命精神,致力于東北解放戰爭。退休后,她不忘民族創痛,在將近80歲高齡時,組建“東北抗聯精神宣傳隊”,身體力行宣傳東北抗聯十四年苦斗史,上山、下鄉,尋找東北抗聯遺址、遺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倡導將中小學教科書中八年抗戰修改為十四年,把抗聯歷史寫入中小學教科書,為宣傳弘揚東北抗聯精神做出了重要貢獻。李敏把一生奉獻給了革命事業,她的一生是千萬共產黨員一生的典型。
話劇《任務》隨著中小學教科書中八年抗戰修改為十四年的成功、李敏同志在舞臺上回憶往昔的戰友,告慰他們的英靈,一一念出為抗日戰爭犧牲的“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周保中、李兆麟、投江犧牲的八位女戰士”等抗聯英雄的名字拉開序幕,以“今年我95歲,我的任務都完成了,現在士兵李敏請求歸隊”落下帷幕,呈現了老兵李敏投身革命事業、一心為民、波瀾壯闊的一生。年逾八十的老兵不顧身體安康,一心要去蘿北為趙尚志將軍立碑;當得知抗聯宣傳小分隊隊員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她多次關懷,送錢送物;當政府為其解決住房問題時,她態度堅決,不同意調換,這些細小的事件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這位革命戰士、共產黨員的崇高品德。劇中穿插的歷史事件、抗日場景更加體現了李敏的革命精神。將教科書中的八年抗戰修改為十四年是她對抗戰的歷史貢獻,告慰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靈,完成抗聯老戰士們的遺愿。從豆蔻少女到耄耋老人,從抗聯戰士到抗聯精神宣傳員,完成了她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三、現實與歷史交叉行進 再現與表現相互呼應
該劇采用了多種表現方式,尤其用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方式將現實與回憶進行切換。通過時空交替的形式將再現與表現相結合、現實與回憶相結合,再現了老兵李敏組織抗聯宣傳小分隊、宣傳抗聯精神、為革命烈士趙尚志立碑的現實時空,以及李敏年輕時與戰友們參加革命、一同抗日的歷史時空。歷史與現實既并行進行又相互融合,讓觀眾不僅能實實在在感受到老戰士李敏宣傳抗聯精神的激情,更能被往昔在戰火彌漫的戰場上和敵人浴血奮戰到底的革命精神而打動。
話劇《任務》雖然優點突出,但不足之處也很明顯。
劇中的主要沖突不明顯,劇情拖沓;事件瑣碎,起不到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李敏同志要回蘿北縣為趙尚志將軍立碑是該劇的行動主線。此時李敏年歲已大,身體狀況不是很好,醫囑要注意休息,不能過于操勞,因此秘書劉江等人都反對她親自去。李敏的“要去”與周圍人的“不能去”形成了主要矛盾,但是這對矛盾其實也是李敏內心想“要去”和身體外在條件“不能去”的矛盾,劇中只是從面上寫了李敏的“要去”與周圍人的“不能去”的矛盾,編劇沒有傾注更多的筆力從李敏的內心和外在身體條件來結構劇情,因此缺少內在張力。劇中李敏關懷隊員家屬、搬遷、幫助小葉等其他事件雖能表現李敏的高貴品質,但這些事件似乎游離于劇中的主線之外,并不能起到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致使整部劇作松散。
有些細節沒有足夠的鋪墊,缺少連貫性,顯得突兀,沒有起到應該承載的內涵。當李敏在趙尚志將軍的立碑儀式上昏倒,醒來后馬上要喝牛奶。牛奶對于李敏來說意味著什么,是否有特殊的含義,之前并沒有很好地交代。在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中,道具紅圍巾多次出現,貫串于整部劇作,承載了豐富的內涵。反之,該劇中的“牛奶”在劇的前半段并沒有出現,在劇情快結束時,突然出現這一細節,不僅顯得很突兀,也沒有起到應該承載的內涵。
該劇的敘述方式主要為插敘,隨著現實時空劇情的進展和劇中人物的回憶,插入所涉及的歷史時空發生的事情。歷史時空發生的事件主要為情景表演,這一表現形式雖然豐富了舞臺呈現,但只能讓觀者通過演員的肢體表演掌握故事大概和感受整體氛圍,并不能起到講述劇情的作用。
話劇《任務》存在這類問題,我省許多藝術創作都存在類似的問題,藝術創作始終要符合藝術創作生產規律,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期待我省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時代文藝精品。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 姜藝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