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話劇是摹象藝術,注重模仿生活,重客觀的再現,是再現性的藝術,通過近似現實生活的模仿表演達到“合”的目的。在時間觀念上,話劇同現實生活中的時間概念、時間長度基本一致。通過演員鮮明的形體動作與言語動作能夠把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從而使觀眾感覺到演員所扮演的人物是活生生的、真實的。舞臺上的每一個角色——藝術形象都包括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與感覺形象三大部分。觀眾通過看、聽與想象,來感受演員的表演,來體味話劇藝術的魅力,并與演員一起共同走向每一個角色創作的最后完成。話劇表演中形體和語言是演員對角色的真摯體驗,角色形象也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一、話劇表演的基本特點
話劇表演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是一種極其復雜的藝術形式,是一個講究直觀觀看感受和體驗的藝術形式。它是集文學創作、音響、舞蹈、美術設計等藝術形式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借助于舞臺空間、演員化妝、形象造型、肢體表演、語言等藝術手段進行舞臺人物塑造,進而來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以此在視覺與聽覺上與觀眾產生共鳴。
二、話劇表演的形體藝術
話劇強調身臨其境、眼見為實,讓觀眾相信看到的環境,強調寫實的幻覺感,如《雷雨》中的周家客廳和《茶館》中的茶座,都是正觀式的,即觀眾直接通過布景感覺環境,是布景中的表演。
在話劇舞臺表演中,演員除了具備良好的形體表現能力之外,還要具備扎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塑造人物的內心活動往往通過聲音的表達性、吐字的清晰性、語調的鮮明性、臺詞的連貫性來體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有一次問戲劇演員薩爾維尼:“話劇演員最需要的條件是什么?”薩爾維尼回答說:“在戲劇舞臺上語言與肢體表現,是戲劇舞臺最基本的要素。”這句話指出了語言(聲音)在話劇創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說,演員的內心體驗通過形體與語言能夠逼真地再現話劇的思想內涵。
三、話劇表演的語言藝術
在莎士比亞時代,戲劇的目的是反映人生,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隨著時間的不斷推演,戲劇的形式變得更加豐富,表達也變得更加多元,而語言是思想的外衣。“生活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感情、傳達信息、表達思想、宣泄情緒的基本手段,是人類自然感情的流露與表達。“生活語言”在一般的情況下,只需與之交流的對象能夠聽到、聽清、聽懂即可。但是“舞臺語言”則是演員以劇中某一角色的特定身份在特定的地點與環境中、在舞臺上說給廣大觀眾聽的藝術語言。由此可見“舞臺語言”與“生活語言”有著不同的功能和表現的特點。在話劇舞臺表演藝術的范疇內,通常我們把角色在舞臺上所說的話統一稱之為“臺詞”。
這里需要指出:把生活語言變為舞臺語言——人物形象的臺詞,首先是劇作家的事,屬于一度創作的范疇。但是如何把這些平面的、無聲的文字語言變為立體的、有聲的、能為廣大觀眾聽得到的臺詞,則是我們表演者的任務,即“二度創作”的范疇。
話劇舞臺語言——“臺詞”,即是劇作者精心創作的特定人物——“角色”的舞臺語言。角色在舞臺上所說的每一句臺詞,不僅僅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感情的流露,也不僅僅是一般人與人之間自然的感情交流、信息傳遞,而是按照劇作家的創作意圖,通過這些臺詞,這些人物間的對話,告訴觀眾發生了什么故事,產生了什么沖突,同時,還要告訴觀眾:演員扮演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做一件什么樣的事,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話劇臺詞是一種放大了的生活語言,獨白是潛臺詞的外化。
追求話劇表演藝術境界,就必須要強調演員表演中的形體和語言,追求話劇表演藝術表現力,以創造具備一定高度的話劇藝術真實的舞臺形象。
參考文獻:
1.周寧:《試論戲劇話語形態中語詞與動作的關系》,《文藝研究》,1997年第6期
2. J·洪澤爾、胡妙勝:《戲劇記號的動態性》,《戲劇藝術》,1991年第1期
(作者單位:大慶話劇團)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