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雄偉
常州滑稽戲作為我國十分奇特的一種江南文化,具有獨特的喜劇表現形式,是擁有濃厚社會基礎的文化藝術,其歷史也源遠流長,自身的藝術形式也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成為了江南詩性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滑稽戲的概念與歷史為基本點,探索滑稽戲的江南詩性文化特點,為日后滑稽戲的相關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一、滑稽戲的概念以及歷史
1.滑稽戲的概念。滑稽戲誕生于我國抗日戰爭的中期,是上海“獨角戲”的曲藝融合了中外的喜劇與鬧劇,結合江南各地方的戲曲內涵形成的新型劇種。在上海、浙江等地普遍流行,受到了較多觀眾的喜愛。滑稽戲主要以方言進行演出,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進行編排。
2.常州滑稽戲形成與發展。滑稽戲的發展與文明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明戲便是方言戲、俗話劇。滑稽戲剛剛從文明戲中分化時,表演的形式依舊與文明戲相同,僅僅是劇中安排較多的笑料,隨后獨角戲與文明戲相融合,形成了有說有笑的特殊戲劇表演形式。常州的滑稽戲在形成初期,是以人物的對白為主線,后期才加入了較多的唱戲,常州滑稽戲中的笑料講求與事實相符,使觀眾在觀看后依舊能反復地進行回味。這也正是常州滑稽戲的一貫風格[1]。
二、常州滑稽戲的江南詩性文化特點
江南地理上一馬平川,也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其形成的獨特文化也對常州滑稽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便是其形成的文化特點。
1.文學性。文學性廣泛的意義上便是指將鄉間的語言轉變為委婉動人的詩性化語言。例如在滑稽戲中較多地運用鄉間“四季體”的手法,囊括了我國《詩經》中愛情的表現形式,采用“興”的寫作手法,先用其他事物來引出所要表現的內容。也正如詩歌的表現一樣,滑稽戲中的臺詞也注重音律、音韻,目的便是將觀眾從現實的社會中抽離,代入到純粹的美化世界中,增強戲劇自身的審美魅力,也加深了滑稽戲的感染力。運用詩歌的文化性來體現滑稽戲的內容,不僅使滑稽戲帶有了詩一般的色彩,更是在滑稽幽默的氛圍中帶給觀眾美的享受。
2.抒情性。江南的詩性文化在滑稽戲中體現為重抒情、輕戲劇內部沖突的特點。江南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以審美的感官去感受現實的世界,雖然滑稽戲中對喜劇情節有所重視,但其自身的戲劇沖突并非是大是大非,而是實際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并且在最終的結果上,都是以沖突的雙方摒棄前嫌為歡樂結局,這也就說明抒情性是常州滑稽戲的一大特色。體現抒情性的方式多為音樂,在滑稽戲當中,大多數的音樂采用的是當地的戲曲調,包括電影背景音或者流行音樂,講究的就是“九腔十八調”。以歌舞的方式來烘托情境的氛圍,讓人物能夠在舞臺上通過肢體等語言傳達內心的感受,以此來牽動觀眾的內心情緒[2]。
3.切入點的選擇。江南的詩性文化在常州滑稽戲中的體現還表現在戲劇的切入點上,多為運用兒女情長來體現當時的社會變革。以情感打動人心,以男女之間的愛情來表達時代的發展,內容由當前時代婚姻觀念的轉變來折射社會的包容、變化,通過運用與觀眾息息相關的內容來展現嚴肅的社會話題,并且采取詼諧幽默的表現形式進行展現,笑中有淚,淚中帶笑,運用這種方式給觀眾心靈上帶來震撼。
綜上所述,常州滑稽戲的發展伴隨著我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其也深受江南詩性文化的影響,運用江南的方言來表達江南的溫婉與細膩,傳達當地特色的民族風情,形成了獨特的江南新風俗戲劇。常州滑稽戲作為我國社會民眾喜愛的戲劇,不僅擁有悠遠的歷史,更是通過其自身“不和諧”的特點以及悲喜交加的表現形式,獲得了社會上、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在保持江南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將江南的詩性文化發揚至全世界。
注釋:
[1]金白梧:《江南文化詩性特質的深刻烙印——以明代湯顯祖的活動為考察》,《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年第36期
[2]張麗芬:《論常州滑稽戲的歷史淵源及藝術魅力》,《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6年第22期
(作者單位:常州市滑稽劇團)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