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巖 牟元笛
劇目課,又稱“戲課”,是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進入戲曲院校學習的核心部分。劇目學習按照行當、流派劃分,由主教老師傳授學生一折或一出大戲。戲曲表演歷來講究因材施教、轉益多師,這些教學法則在當代教學中仍繼續發揮著作用與影響。
戲曲,是我國獨有的戲劇藝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只有中國擁有專業的戲曲院校,而劇目課教學則是重中之重的課程,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登上舞臺成為職業戲曲演員的終極表現就是劇目。
一、口傳心授的千年法則
在戲曲表演藝術體系中,“口傳心授”是千年來戲曲藝術的傳承法則。何為“口傳心授”?即是“口頭傳授、內心領會”。
戲曲表演藝術是通過師生之間的面授手段進行教學的。在教習過程中,教師先做整體表演示范,然后再分解進行講解,通過語言詳細解釋表演要領和注意問題,同時多次進行示范和講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糾正和鞏固,直到學生完全掌握表演,這種教學模式至今也從未改變。戲曲藝術的唱、念、做、打,無一不是通過這種手段進行傳承的,這和我們國家傳統的“師徒制”教育方式十分吻合。
劇目課教學按照生旦凈丑行當劃分,每一個行當有其專屬學習主角劇目,也兼學其他劇目中配角劇目。劇目教學組學生人數是非常少的,不能以大課的形式進行,每一個組有一名主教老師,學生人數則控制在1~3名左右。
二、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
戲曲演員是按照行當來劃分角色的,主要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大行當,每個行當又劃分多個小行當。在安排學生行當時,要綜合考慮其條件來進行培養,要依次審查學生的嗓音、相貌、氣質、性格、肢體協調性等多種因素。
以生行為例,相貌清秀、性格儒雅、真聲較好的學生學習以唱功為主的老生;相貌英氣、動作迅猛、肢體協調性較好的學生學習以武功為主的武生;相貌俊雅俊美、假聲較好的學生學習小生。對于旦行也是一樣,如五官端正、性格溫柔、身材高挑、假聲較好的學生多安排學習以唱功為主的青衣;性格活潑、聰明伶俐的學生多安排學習以表演為主的花旦;武功較好、動作矯健的學生學習武旦;性格敦厚、儀表富態且真聲較好的學生則安排學習老旦。性格粗獷豪爽、體型健碩威武的學生多安排學習凈行。性格詼諧幽默、肢體輕盈敏捷的則多安排學習丑行等。
沒有程式,便沒有戲曲藝術,程式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1]。每一個戲曲行當都有其專屬訓練的表演程式內容,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一唱一念,都是按照戲曲特有程式來完成表演的。所以在安排學生學習行當時,一定要客觀分析學生的綜合條件進行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條件安排行當。可以說這對培養出優秀的戲曲演員是非常重要的。
三、轉益多師的求學目標
學生在安排學習行當后,必先從基礎劇目開始學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開蒙戲”。以青衣行當為例,開蒙基礎劇目就有《二進宮》《彩樓配》《女起解》《坐宮》等,這些劇目情節相對簡單,動作表演難度不大,適合基礎性教學。
梅蘭芳先生曾說過:“大凡一個成名的藝人,必要的條件是要能多方面擷取精華。”[2]在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表演劇目后,就可以向更多的老師進行學習了。梅蘭芳大師在青少年學藝時光里,就先后有三十幾名教師對他進行傳授,學各家老師所長融會貫通,終成為一代京劇大師。而這種轉益多師的學習方式是非常值得我們在當代的戲曲教育中繼續推廣和延續的。
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不斷顯現出過人的天賦,就可以多方面安排老師對其進行教學,不能有私欲的觀念,一定安排文戲老師教文戲,安排武戲老師教武戲,綜合實力教學就能培養出文武兼備的藝術人才。
戲曲表演人才需要多方面養分給予成長,每一名優秀學生的出現,一定是得到過很多位教師的傳授,希望這種傳承方式在當代戲曲藝術教育中繼續發揮作用。
注釋:
[1]楊非:《中國戲曲導表演專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1月
[2]余笑予:《戲曲研究》十七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12月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
責任編輯 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