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去年的5月28 日,在中國立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民法典得以高票通過,人民大會堂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首部法典開啟了中國民事權利保障的一個全新時代,閃耀著熠熠生輝的奪目光彩。縱觀一年來的立法工作,不論是民法典通過時的難忘瞬間,還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的務實之舉,抑或是對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制度機制作出的制度安排等,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都以蹄疾步穩的立法節奏,為這極不平凡的一年貢獻著人大的智慧和力量。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提高立法質量是立法的核心和生命。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13件,作出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8 件,正在審議的法律案多達24 件。數字的背后彰顯的是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法律制度在數量上、結構上已經基本完備;凝結的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近年來,全國人大在起草每一部法律草案的過程中,都要召開研討會、征求意見會,廣泛征集各界意見,民間參與立法積極性空前高漲。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國依法治國駛入“快車道”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從源頭上夯實立法基礎,加強重要領域立法,確保國家發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加強立法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新形勢下的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從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再到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以良法保障善治。幾年來,立法工作壓茬推進、穩步前行,立法成果亮點紛呈、成效顯著。尤其是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得以加強,法律法規之間不協調、不一致的現象得以改觀,立法中的部門利益傾向和地方保護主義傾向得以化解。
以良法促善治,就是要不斷創新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并舉,不斷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就是要持續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以高質量的良法供給保障善治、促進發展。
以重器治大國,就是要積極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就是要始終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新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古人云:“立法以典民則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以良法促善治,以重器治大國,唯有把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履行好,唯有把黨和人民交給的任務完成好,我們才能不斷開創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筑牢法治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