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曉琦
1937 年7 月7 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后,一場挽救全民族危亡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經多次談判,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布國共合作抗日。
中共中央與國民黨當局協商,蔣介石同意將留在南方八省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序列,北伐名將葉挺擔任軍長。
1938 年4 月,在浙南打了三年游擊戰的粟裕奉命下山接受改編。他率領的“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被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粟裕被任命為第二支隊的副司令員,司令員是張鼎丞。
中共中央對剛組建的新四軍發出指示,要求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指示新四軍“主力開涇縣、南陵一帶,先派支隊去溧水一帶偵察”,并特別強調“須派電臺及一有軍事知識之人隨去”。剛到皖南軍部不久的粟裕領受了這個新任務——先遣江南,進行戰略偵察。這是粟裕軍旅生涯中第二次受命先遣。第一次是1934 年7 月,粟裕參加了從江西瑞金出發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并擔任參謀長。那是一段血雨腥風的歷程,紅軍進行了歷時6個月、跋涉2800公里的艱苦征戰,最后因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和瘋狂進攻,歷史使命沒能完成。但這段經歷極大地磨練了粟裕的軍事指揮才能,給粟裕的一生和成長以重大影響。
粟裕知道,再次受命,擔當起先遣抗日的重任意味著什么。一支僅有數百人的游擊隊,深入到已經淪陷的江南,在日軍眼皮底下活動,無異于“太歲頭上動土”。困難、危險將接踵而至,稍有不慎,不但完成不了中央賦予的挺進蘇南敵后戰略偵察的任務,連生死也難預料。但七次負傷、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粟裕,經歷了紅軍時期的北上先遣,又有在浙南長期堅持游擊戰爭的豐富經驗,已從一個青澀的青年成長為沉穩干練的軍事指揮員。
1938 年4 月28日,先遣支隊從皖南出發,揭開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序幕。春天的江南,碧波蕩漾,草長鶯飛,到處是一派生機盎然。但身處淪陷區沒多久,支隊的指戰員們都感到江南的抗日情緒異常低落。南京失陷后,江南已沒有一個地方政府。驕橫的日軍氣焰囂張得令人難以置信。他們三五成群,甚至赤手空拳也敢到遠離據點10 里外的村莊橫行。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一時無抵抗的能力。一些留在淪陷區的所謂“游擊隊”,充斥著地痞、流氓、土匪和吃了敗仗的散兵游勇,他們不僅不抗日,還四處敲詐勒索,奸淫擄掠,群眾恨之入骨。老百姓見不到一支正規的中國軍隊,迫切渴望有一支敢于和日軍較量的軍隊。
先遣支隊進入江南后,群眾經過多次接觸,覺得新四軍好是好,可是隊伍少、武器差,能打敗鬼子嗎?
先遣支隊駐扎在江寧銅山鎮葉家莊,一位士紳直言不諱地對粟裕說:“你們講的抗日大道理非常正確,你們這支部隊作為抗日宣傳隊是無可非議的。如果你們真要同日軍交戰,就不那么簡單了。國軍百萬大軍,還有飛機、大炮、坦克支援,在上海、南京都遭到慘敗,何況你們……
老百姓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在交通發達、人口稠密、日軍駐有重兵的江南丘陵、平原和水網地帶,能不能夠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新四軍打慣了山地游擊戰,能不能在日軍占有極大優勢條件下進行丘陵、平原和水網地區游擊戰,并且取得勝利,誰都心里沒有底。從作戰對象講,新四軍同國民黨軍長期較量,對他們摸得已經比較透了,但對付日軍將是怎樣呢?
粟裕認為,在無人敢向日軍挑戰的江南,只有盡快打一個漂亮的勝仗,才能完成新四軍軍事上的轉變,才能激發百姓的抗日熱情。他常站在地圖前凝思暇想,新四軍深入江南敵后的第一仗,該選在哪呢?
正在這時,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于6 月11日下達作戰命令:“著該軍派兵一部,挺進于南京、鎮江間破壞鐵路,以阻擊京滬之敵,務于三日內完成任務,否則嚴厲處分……”新四軍軍部當即決定,由先遣支隊完成破路任務。
任務來得突然、急迫。好在先遣支隊在江南已偵察了一個月有余,對于地情已經有了大致了解。經過短促的動員和緊張的準備,當日下午,粟裕即率先向鎮江、龍潭間的下蜀段鐵路出發。
經過三個雨夜的急行軍,部隊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悄然到達下蜀,并趁著夜幕將一段40 米的鐵道破壞殆盡。第二天,蒙在鼓里的一列日軍火車剛開到下蜀段鐵路就出了軌。日軍氣急敗壞,卻找不到中國士兵,叫著沖進附近的村舍,想找百姓撒氣,結果一個人也沒找到,粟裕早已召集群眾安然轉移了。
破路任務順利完成了。是撤回去,還是再打一仗?粟裕略一思忖,覺得自己心中反復醞釀的一個作戰預案時機成熟了。
在贛船山一片翠綠的小竹林里,粟裕司令喊警衛員召集連以上干部開會,宣布了作戰計劃。他決定立即奔赴距下蜀不遠的韋崗,與日軍打一場伏擊戰!
韋崗位于鎮江西南15 公里左右,相對于江南平原縱橫、水網交錯的地形來說,這一帶皆為丘陵和小山地,是鎮(江)句(容)公路必經之地。之所以選擇在韋崗伏擊日軍,是這里獨一無二的有利地形。早在一個月前,粟裕率領先遣支隊偵察地形來到過韋崗。這里的贛船山與高驪山一東一西,不偏不倚地把鎮句公路夾在兩山腳下,蜿蜒的公路在韋崗順地勢形成了條彎道。依靠這條公路,日軍的汽車南來北往,每天都有五六十輛之多。公路兩側高地上樹木茂盛,便于隱蔽。戰斗經驗告訴粟裕,這是一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
回到駐地,粟裕久久地在地圖上打量這個名叫“韋崗”的地方。他拿一根火柴棒,在地圖上測量了韋崗到南京、鎮江的距離,心算出了日軍增援部隊到達的最快時間。這一算,粟裕有把握了。
粟裕考慮到連續幾晚的夜行軍以及頻繁的警戒、偵察任務已經使部隊十分疲勞,如果全部參加行動,不僅會使行動有所遲緩,而且還可能影響戰斗。他要求各連干部回去后各選2個班的戰士,偵察連加選1個機槍班、1 個短槍班參加戰斗行動。其余部隊,傷員到附近村莊待命。
因為是與日軍首次交手,又是打日軍車隊,戰士的心里都沒有底。很多戰士都是老紅軍出身,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逼得他們天天在深山老林里轉悠,從來未見過汽車,更沒打過汽年,沒有任何經驗。于是紛紛請示:“打汽車究竟打哪兒?向鬼子喊話怎么個喊法,他們能聽懂嗎?”
為封鎖消息,求得行動的秘密,粟裕決定采用夜間急行軍的辦法。午夜時分,部隊從下蜀出發時,天空下起了飄潑大雨。腳下泥濘的山路,油滑難行,不時有人滑倒。拂曉時分,大雨慢慢變小,但空氣中漂浮著一層迷霧,能見度很差。早上8 點左右,先遣支隊逐漸接近了伏擊地點。
根據掌握的情報,日軍汽車路過韋崗通常在上午8時至9時和午后4時左右為最多。眼看時間差不多了,率先趕到的偵察兵快步埋伏在公路一側,準備截擊日軍汽車。
就在這時,一輛由南向北開往鎮江方向的汽車駛來了,車頭插著的一面日軍太陽旗格外刺眼。待汽車一進入山間公路,粟裕大喝一聲:“打!”先遣支隊的機槍班迎頭痛擊,一舉將敵車的汽缸擊穿。汽車依慣性向前猛沖了幾米,掙扎著停了下來。車上日軍慌忙棄車逃命。

(陳毅關于韋崗戰斗的題詩)
真是老天爺幫忙,雨霧蒙蔽了日軍的眼睛和耳朵,加上又是公路彎道,沒過幾分鐘,毫不知情的第二輛日軍汽車又開進了伏擊區。
早已準備好的機槍、手榴彈立刻在敵車上面開了花。一陣猛擊過后,敵車搖晃著翻入公路邊的水溝里,坐在車上的駕駛員和少佐土井剛想爬出來逃命即被擊斃。混亂中,另一名狡猾的日軍藏身車底,等先遣隊員上前搜査時,突然沖出,用刺刀刺傷了一名新四軍戰士。大家立刻群起向這個日軍射擊,將其擊斃,后査明此人系敵上尉梅澤武四郎。
不到5分鐘,日軍第三、第四、第五輛汽車又接踵而至。粟裕命令戰士們沉著應對,車子不進入射程內,絕不開槍浪費一粒子彈。200米、150米、50米、20米……敵車進入伏擊圈了。偵察連的機槍手率先一個點射,放倒了第三輛汽車的駕駛員。很快三輛車都趴了窩,橫七豎八地停在路中央。車上的30余名日軍紛紛從車上跳下來,迅速組織起了反抗。
日軍的確訓練有素,他們有的潛伏在公路兩側,以密集的火力抵抗,有的揮舞著軍刀瘋狂地沖向新四軍戰士。粟裕指揮戰士們把日軍分割成幾段,幾個甚至十幾個戰士圍住一二個日本兵。有的戰士抓起爛泥巴猛地一丟,把日兵眼睛糊住了,然后趁機一步沖上去,把槍繳了。一陣激戰過后,殘余的日軍狼狽地跳入公路邊的水溝中泅水逃走,留下了幾車滿載的軍用物資。
韋崗伏擊戰歷時半小時,創造了擊斃日軍十余名,傷數十名,毀汽車四輛,繳獲長短槍十余支的戰績。客觀地說,韋崗戰斗的規模不算大,戰績并不特別耀眼奪目,但在國民黨幾十萬軍隊連吃敗仗,蘇州、鎮江、南京等大中城市相繼被日軍侵占的嚴重形勢下,新四軍剛一成軍,即首戰告捷、旗開得勝,一掃江南敵后抗日的低迷。
戰斗勝利后,新四軍從上到下一片歡騰。新四軍軍部特意發出賀電,盛贊:“先遣隊的確起了先鋒作用,奠定了我們在江南發展和勝利基礎”,并“在全軍表揚,號召全軍學習”。
第一支隊司令陳毅聞報新四軍深入蘇南首戰告捷,大喜過望,當即口占七絕一首抒發心中的欣喜之情:“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向新四軍軍部發來嘉獎電:“葉軍長:所屬粟部,襲擊韋崗,斬獲頗多,殊堪嘉尚。”
在一片勝利的喜悅和贊揚聲中,粟裕保持著他慣有的冷靜和謙虛。戰斗結束當天,他立即提筆給新四軍軍部寫了一份報告,報告長達五六千字,題目就叫《衛(韋)崗處女戰》。在報告中,粟裕詳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缺點,并單辟一節,論述今后伏擊敵汽車應注意的事項。從打汽車如何選擇地形、到火力配備、截獲后的處置等等,每一個細節都詳加闡述。
韋崗戰斗是很有特殊作用和意義的,該戰的特點是伏擊日軍車隊。日軍依仗其機械化的優勢,在交通發達的江南平原來往馳騁,作戰的機動性很強。因此伏擊敵車將是新四軍在江南作戰的一種重要形式。粟裕正是要用韋崗這個極有說服力的戰斗范例為新四軍總結江南敵后的戰略戰術,提供克敵制勝的新招數。
韋崗戰斗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提高了新四軍的政治影響,奠定了新四軍進入江南戰區的基礎,開辟了勝利的先聲。隨著歲月的流逝,韋崗戰斗的硝煙早已慢慢飄逝,但是新四軍鑄造的信念堅定、敢于斗爭、百折不撓的精神仍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