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巧云 林蔚



“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已歷經半個多世紀,在浙江各地落地生根,不斷推進我省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進程。
近年來,溫嶺市人大以代表聯絡站為陣地,不斷創新實踐人大代表參與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新路徑,持續推動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3年來,全市42家人大代表聯絡站接待選民1436批次4268人次,協調解決各類矛盾和問題1094件。
在溫嶺,聯絡站儼然成了老百姓“找說法”的新去處。在那里,法理與情理攜手演繹了一個個溫情的基層善治故事,一幅和諧新“楓”景正徐徐展開。
聯絡站里首設“訴調對接工作室”
“立分據書人沈某某,配夫袁某某(于年前去世),所育二子。今因兩子均未成家,又遭先夫去世,加上家繁業廣,本人實難掌理,特邀二位母舅,將現有家產從中公議,均分給兩個孩子……公元2003年4月。”這張塵封了18年之久的手寫棉質合約書,正靜靜地躺在溫嶺市新河鎮長嶼人大代表聯絡站“矛盾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的會議桌上,白紙黑字的背后,是當事人沈女士無法言說的傷痛。
“我老公去世的時候,他還沒成年,我一個人拼命掙錢,供他讀書,幫他成家,現在倒好,把我趕了出來。”說著說著,沈女士有些哽咽,一時間很難接受小兒子將她趕出家門的事。一怒之下,她決定將小兒子告上法庭,并于3月8日向代表聯絡站接待代表反映了相關情況。
“確實不容易,你說的這些我們大家都能理解。今天你大兒子也在,我們一起商量商量怎么解決這個問題。”3月10日,溫嶺市人大代表陳元方約上沈女士和她大兒子,來到長嶼人大代表聯絡站“矛盾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
當天的調解室里,除了陳元方和當事人,還坐著一群特殊的“調解員”,溫嶺市人大代表章衛平、李卓清,新河人民法庭庭長江峰。
花了一個多小時,人大代表和法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打消了沈女士起訴小兒子的念頭,并在現場商討提出了兩個贍養方案。
“若不是迫不得已,我也不愿意與兒子對簿公堂。我是走投無路,才來找你們反映問題的。”眼看事情有了轉機,沈女士緊緊握住陳元方的手,感動萬分,“我沒人可以依靠,就靠你們了。”
“我們會再給你小兒子打電話,或者上門說道說道,爭取能有一個圓滿的解決方案。”送走當事人時,陳元方又給沈女士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樣的矛盾糾紛化解,在新河鎮長嶼人大代表聯絡站是常事。
2020年7月22日,溫嶺市新河鎮長嶼人大代表聯絡站、新河人民法庭“矛盾糾紛訴調對接工作室”揭牌成立。該工作室位于長嶼人大代表聯絡站一樓,入口門廳的三面墻上掛滿了各項規章制度和成功調解案例,其中一張《新河人民法庭、長嶼人大代表聯絡站矛盾糾紛訴調對接工作規程》,雖僅16條內容,但從“總體規定”到“組織設置”,從“調解范圍”再到“調解流程”,均作出了詳細規定。再往里走,這間占地70平方米的工作室,談心室、調解室一應俱全。每月22日,都會有1名市級人大代表和1名法官一起來這里“坐診”。
“‘訴調對接工作室的成立可謂恰逢其時,既解決了群眾需求,又發揮了代表優勢。”新河鎮人大主席江作巍介紹,參與訴調對接工作的代表大部分來自基層一線,熟悉鄉風民俗,在當地群眾心里有一定的威望,也具備一定解決矛盾的能力,非常有利于矛盾糾紛調解。
“司法的專業服務,與人大代表群眾基礎好的優勢相結合,有利于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有利于轄區內一些矛盾化解難度大、群眾關注度高、易釀發的群體性事件消除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原新河人民法庭庭長、新河鎮人大代表林敏華感慨。
“聯絡站+”矛調模式在溫嶺遍地開花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溫嶺,“聯絡站+”基層矛調新模式已遍地開花,人大代表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已成常態。
巡回聯絡室,正是溫嶺市石塘鎮人大探索的“聯絡站+”矛調新模式。
“法庭每年受理的案件居高不下,但由于法庭干警力量不足,對案件辦理質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2020年初,石陳人民法庭庭長陳泳濱向石塘鎮人大主席林應榮大吐苦水。林應榮也直言,選民進聯絡站反映的涉訴問題也越來越多,但由于人大代表缺乏相關法律知識,致使諸多問題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當即決定搭建一個人大代表與當地法庭協同推進矛調工作的新平臺。2020年3月,石塘鎮中城、西城、南城人大代表聯絡站率先設立石陳人民法庭巡回聯絡室,通過建立法官與人大代表定向結對聯絡機制,定期聯合接待選民、協調解決矛盾糾紛。
2021年1月上旬,“溫嶺市石陳人民法庭人大代表聯絡站”正式揭牌,成為溫嶺市首個設在法庭的人大代表聯絡站。當月下旬,石塘鎮各個人大代表聯絡站全部設立法庭巡回聯絡室。
“建立人大代表參與推動案件調解機制,發揮了人大代表了解民意、熟悉民情、閱歷豐富和社會威望較高的優勢,大大提高了矛盾糾紛調解處理的成功率。且一旦調解成功,往往很少反悔,不會再出現上訴、上訪等情況。”林應榮認為,巡回聯絡室既暢通了人大代表參與矛盾糾紛調解的通道,也給當事人提供了一個更愿意接受、信任的調解平臺。
無獨有偶,溫嶺市箬橫鎮人大結合基層實際和群眾訴求,在規范現有人大代表聯絡站接待工作的基礎上,鼓勵人大代表在自家門口掛牌亮身份,打通人大代表聯系選民的“最后一公里”,讓一些小矛盾、小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家門口設立‘聯絡點,接待選民實現‘全天候‘常態化,還能為群眾創造一個更加放松、私密的矛調場所,更易讓當事人雙方達成共識。”箬橫鎮貫莊人大代表聯絡站站長葉學利向記者展示了自家門口的“代表身份牌”,“作為市人大代表,我是第一批掛牌亮身份的。下一步我們將在整個箬橫推廣,力爭做到區域內全覆蓋。”
除此之外,大溪鎮的“芋溪和”巾幗人大代表調解室,澤國鎮的“民情快線”……溫嶺市的各個人大代表聯絡站正不斷豐富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創新實踐,進一步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
打造代表參與基層矛調的“溫嶺樣板”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群眾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規范起來,讓老百姓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
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改革,是基層社會治理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革。如何拓展“代表聯絡站”功能,進一步發揮好基層人大在推進基層治理中的作用,一直是溫嶺市人大孜孜以求的探索課題。
“我們將聯絡站定位為聽取民意的窗口、服務代表的驛站、助推發展的場所、推進基層治理的陣地。”溫嶺市人大常委會代表與選舉任免工委主任張敏亮介紹,溫嶺市人大全域推行《溫嶺市人大代表聯絡站“六個一”活動制度》,第五個“一”便是“化解一項矛盾積案”。
《打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箬橫鎮山前代表聯絡站工作案例》《關注農民建房問題——濱海鎮濱東代表聯絡站工作案例》《聽民聲 解民憂 助民生——溫嶠鎮江廈片代表聯絡站工作案例》……翻開《溫嶺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聯絡站工作匯編》,50個優秀案例讓人應接不暇。
“這些經典案例中,蘊含著不少化解矛盾糾紛的技巧和經驗,可以給代表們一些啟發。尤其是換屆選舉后,能幫助新代表快速入門。”張敏亮告訴記者,近年來,溫嶺各地代表聯絡站結合自身特色,積極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他們每年都會將各個代表聯絡站一些好的經驗做法匯編成冊,發給每個人大代表。
“各級人大代表主動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既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也是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民生要求。”溫嶺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輝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平安溫嶺建設,組織全市人大代表助推監督平安溫嶺建設,進一步助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