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益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需要我們教師一直關注教學策略,且是執著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教學一線的瓶頸。我認為,高效的課堂必須是學生樂學善思,全程投入到學習中去的。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運用導入,激發思維(課堂教學導入必須以興趣引發學生思維)
一節數學課是否有效,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導入環節很關鍵。導入環節設計得好,能快速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熱情,引起學生的思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輕松、和諧、快樂的課堂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低年級教學設計“導入”新課的時候,可以運用表演游戲、講述故事、問題設疑等制造懸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和興奮點,并牢牢牽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扎實掌握并記住所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這知識點內容比較難掌握,學生學起來會感到十分吃力,于是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問學生:“明明出生到現在共過了兩次生日,可是他的弟弟今年已經4歲,弟弟出生到現在共過了4次生日,誰知道明明今年幾歲?”這時學生心存疑惑,覺得奇怪,有的學生說:“明明今年2歲。”有的學生說:“怎么可能呢?明明的弟弟已經4歲,明明肯定不是2歲。”同學們越說越奇怪,覺得很難理解,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時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起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行。”意思就是,人的能力不是靠“聽”就會,而是靠“導”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才能求得真知。因此,每節數學課的開始,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不知不覺愛上學習,主動學習,樂于參與學習。
二、運用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多媒體設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位發現者,是一個探索者。
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直占著主角的位置,一節課從開始講到結束,應該要多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創設直觀情境,讓學生自主參與數學知識的探究,發現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讓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獲得發展。課堂中可以利用微課、PPT等一些信息技術手段協助教學,讓學生借助現代媒體獲取更多的信息。例如:在學習“10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簡單地操作鍵盤,屏幕上出現了學生非常喜歡的用數字表示的水果、動物、數字等五顏六色的有趣的圖片和動畫,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學生帶進了知識的海洋。可見運用情境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實驗中學到新知識,在交流中掌握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學會了數學中的難點。
三、運用操作,感悟知識(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理解新知識)
在解決問題的數學教學中,有些數量關系比較難以理解,這時可以動手操作分析數學過程,有效的幫助學生理清數理關系,發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如低年級的學生,一般以形象思維較為主,如果上課時所舉的例子形象生動則學生興趣就濃厚。為此,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動口、動腦、動手來經歷學習的過程,獲得知識經驗。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可以先讓學生拿小棒擺一擺、數一數,再讓他們畫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所學的數,然后與同桌說一說,讓學生通過擺、畫、說的形式讓學生經歷數數的過程,形成數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解決問題,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空間,掌握了分析數學過程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四、運用游戲,拓展思維(練習以游戲發展思維)
有老師提出,一節40分鐘的高質量高效率的數學課,必須保證20分鐘以上的練習時間。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但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注意力是很難集中的,如何能讓學生保持一定的課堂吸引力呢?利用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是一種好的教學方式。
根據低年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設計“智慧創關”“爭奪紅旗”“采蘑菇”等課堂游戲。在活動設計時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思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表演到商店購物,購買一件自己喜歡的食品。把游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實踐操作,利用不同游戲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重在培養學生愛數學、樂數學。
五、運用總結,拓寬思維(總結以活躍拓寬思維)
如果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結尾則能讓知識得到更好的鞏固與延伸。為此,我們更要設計好課堂總結,讓學生通過課堂總結拓展思維。
如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后,我布置學生們上網搜索“以前的人們是靠什么方式來計量時間的?”通過這些活動把學生引向更為廣泛的數學閱讀與思考,更是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的有效途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樂中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