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汝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探索資源,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進行科學探索活動。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探索環境,提供適宜的探索材料,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主動探索,同時把教育目標、要求靈活有機地滲透在探索過程中,以有效促進幼兒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發展。生活資源在科學活動中的運用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更是一種理念,如能將豐富的生活資源、素材有效運用于科學探索活動,能大大充實探索的內容以及材料,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促進幼兒主動獲得適宜性發展。因此,筆者嘗試結合本地生活資源豐厚的條件,挖掘和利用具有教育功能的生活資源,有效運用到科學探索活動中,拓展探索的范圍、創新探索的方式,以達到寓探于玩,寓學于樂,更好地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
一、活用生活資源,豐富探索內容
陳鶴琴“活教育”思想指出:要利用大自然、大社會做我們的活教材。我園地處廣東省廣州市的北部山區從化,生活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生活廢舊物品資源,在幼兒的身邊隨處可見、可得、可玩,加以運用,可以成為科學探索活動的良好素材。為此,在科學活動中,基于本地豐富的生活資源,教師從幼兒的身邊出發,活用生活資源,充實科學探索的內容,讓幼兒在親切、熟悉的生活資源中燃起對科學的探索興趣。
1.盤活自然資源成為科學探索的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提南》)》在科學領域指出:關注幼兒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圍繞生活環境的變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進行科學探索。幼兒的成長離不開自然環境,教師只有讓幼兒自己去體驗,去無窮無盡的大自然中尋覓、探索,才能讓他們獲得充足的發展。因此,開展科學活動應從大自然出發,從幼兒的實際出發,讓幼兒走近大自然,吸引幼兒興趣,挖掘有價值的自然資源:沙、石、泥、花、果、林、葉、水等加以盤活、善用,成為科學探索的內容。如根據園內種植的花果樹木、蔬菜、農作物等,基于幼兒的問題生成各個科學探索活動“各種各樣的根”“水果娃娃”“蔬菜的秘密”“各種各樣的葉子”等;結合本地的豐富的資源開展“有趣的石頭”“好玩的沙子”等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在真實有趣、可操作、可探索、可變化的自然資源中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發現、感知科學知識,積累科學經驗,促進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挖掘日常用品資源進行科學小實驗
《指南》在科學領域中指出:為幼兒選擇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幼兒進行探索活動。幼兒在生活中無時無刻地接觸著各種各樣的物品,教師要引導幼兒做有心人,隨時隨地收集身邊易得、衛生、安全的日常用品及工具:鹽、糖、碘酒、紙杯、盤子、過濾網、瓶子、盒子、罐子、塑料袋、保鮮袋、報紙、鏡子、電筒、兒童錘子等,將它們運用到科學探索活動中,豐富科學探索內容。如將收集到的瓶子開展一系列的科學小實驗探索活動:“好玩的聲音”“會吹泡泡的瓶子”“瓶子吞雞蛋”“瓶子吹氣球”等,又如利用易拉罐進行“會斜立的易拉罐”“跳躍的易拉罐”等科學小實驗,讓幼兒在玩中做、做中學里進一步促進科學探索能力的發展。
二、善用生活資源,充實探索材料
物質材料是幼兒科學活動正常開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材料的適應性、豐富性、多樣性、層次性是幼兒深度探索學習的基礎保障。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生活資源是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良好素材,我們要善用生活資源,充實探索材料,盡可能提供可想象、可變化、可操作、可探索的材料,滿足幼兒的不同興趣和需求,激發幼兒的探索熱情,有效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如中班科學探索活動“沉與浮”,教師有目的的將生活素材作為探索的材料,提供瓶蓋、玩具插片、一次性碗、塑料盒、小石頭等各種各樣的材料,讓幼兒在探索過程中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材料、自主觀察、自主探索,以發現各種材料在水中所產生的現象,得出“什么物體是沉,什么物體是浮”的結論。在感知沉與浮的基礎上,教師再啟發幼兒進行嘗試:如何讓原本會沉入水底的物體不會沉下去?能力強的幼兒會積極動腦、想辦法,他們會利用一些輔助材料嘗試改變物體的沉與浮,如將硬幣或小石頭等放到塑料盒里再放入水中,這樣就不會沉入水里了。通過充足的、豐富的、多樣的材料提供,滿足幼兒的探索需要,使幼兒在不斷探索、嘗試中發現新問題,獲取科學知識,促進其科學能力的發展。
三、巧用生活資源,提升探索價值
科學探索源于幼兒的生活背景和經驗,源于探索環境、材料所蘊含的各種可能性和導向性。豐富多樣的生活資源蘊含了各種的學習機會與價值的可能,能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欲望,拓展幼兒探索的內容及其價值,引發幼兒大膽探索蔬菜的種植和保存方法,以及了解蔬菜的內部結構的特征。如結合本地的豐富的資源開展“石頭”科學主題探究活動,可以讓幼兒自主運用多種感官尋找、發現、探索、創作,探索石頭的顏色、紋路、形狀、大小、輕重等。又如幼兒園內種植的花果樹木等,幼兒除了認識它們的名字、顏色、味道等外,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生動了解它們的生長變化過程,可以在觀察中展開對比、測量、判斷、推理等探索發現活動,可以讓幼兒學習播種、澆灌、除草、松土等勞作技能,還可以通過錘一錘、刷一刷、印一印、比一比等感知不同植物葉子的水分以及葉脈結構等。通過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大大增進對大自然的多維認識和深層了解,滿足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進幼兒科學探索能力的發展。
總之,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準確把握生活資源所蘊含的教育價值,豐富科學探索的內容,充實探索材料,使枯燥的科學活動走向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提升科學素養,促進幼兒主動獲得適宜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