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小說的人物、場景、語言乃至整體的藝術架構有了新的界定,但在小說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把目光放在小說的三要素上,這導致小說教學變成了一種師生皆知的定式,使得小說閱讀也變得索然無味。《標準》指出:閱讀現代文一定要學會欣賞文本,閱讀文本的語言,品味揣摩其中精妙之處。這就告訴我們閱讀文本應當重視文本中容易被忽略的精妙之處,尤其是在閱讀小說時要把握其中那些極容易被忽略的細微描寫,要從這些細微描寫中把握小說的深意,做到從“微言”到“大義”的升華。
一、容易忽略的細微的場景描寫
在眾多的小說篇目中有很多細微的場景描寫,而這些卻常常是我們教學中易忽略、易過濾的內容。假如我們能夠細心觀察、細讀文本、細致揣摩,抓住文本的細微聲音,便會從字里行間挖掘出其中暗藏在文本深處的玄機和深義。2019年筆者在開設一次公開課講授《林黛玉進賈府》時,就是抓住一個細微場景引導學生分析文本深刻內涵的,下面是當時的一段課堂實錄:
生1:可看出王夫人比較節儉,生活比較低調。
生2:可看出王夫人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她對過去的東西比較珍惜,舍不得扔掉。
生3:我覺得這其中暗示著賈府繁華背后的敗落,預示著賈府即將走向衰敗。
師:此處的描寫在整篇文章的環境描寫中可能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但經大家分析會發現其中細而不碎、研而有味,暗含深義,這里的細微之處的描寫折射出了賈府繁華背后的衰敗,甚至也暗含了整部作品的主題。
二、容易忽略的小人物描寫
對人物的描摹刻畫是小說的核心,小說中的人物可分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有的文章的次要人物有很多個,其中會有一些被我們忽略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在解讀文本時就理所當然的把他們忽略了,但細細挖掘會發現小人物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祝福》中對孩子的描寫是我們容易忽略的,筆者在執教這篇文章時,針對文本中孩子的描寫和學生進行了激烈討論與探究:
師:我們分析了祥林嫂這個主要人物,還分析了“魯四老爺”“四嬸”“柳媽”“衛老婆子”“賀老六”等幾個人物,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作者筆下的“孩子們”呢?作者寫他們有什么用意呢?
生1:首先我覺得孩子是比較天真單純的,但是孩子好像也已經厭煩了祥林嫂所講的阿毛的故事了。
生2:我覺得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力圖通過文字來喚醒麻木的國民,他希望社會能保護這些孩子,讓這些孩子不要再受到封建思想的浸染。
師:是的,正如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的末尾所說:“救救孩子”,作者其實也是在呼吁社會保護這一群天真單純的孩子們。
三、容易忽略的人物語言描寫
分析小說的人物語言是分析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但在教學時,還是有些細微的語言變化會被我們忽略掉。
《林黛玉進賈府》中,賈母問黛玉念了什么書,當黛玉和賈寶玉見面時,寶玉又問其可曾讀書,但黛玉回答賈母時說:“只剛念了《四書》”,回答寶玉時卻說:“不曾讀……”圍繞此處的語言描寫,師生對話如下:
生1:從中可見林黛玉為人處世比較的謹小慎微。
生2:之所以改口回答寶玉,是因為前邊聽了賈母說姊妹們“不過認得兩個字,不是睜眼的瞎子罷了”,此處可以看出林黛玉十分謹慎小心,也很聰明機智。
生3:黛玉從賈母及王夫人口中得知賈寶玉很討厭讀書的,所以黛玉回答寶玉時,就改口說“不曾讀”。
師:從“只剛念”和“不曾讀”可以看出林黛玉在賈府“處處小心,時時在意”的性格特點。所以細微的語言描寫,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含義。
經過對語言描寫的的品味與分析,這時候再引導學生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是“冷酷、自私的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容易忽略的意象描寫
小說中的意象存在多方面的功能,如在教學《邊城》時很多教師會分析“鴨子”“黃狗”等幾個意象,卻忽略了文中的“嗩吶”。下面是探討“嗩吶”深層含義的一段課堂實錄:
生1:我覺得嗩吶象征著翠翠對婚姻的向往,因為聽到嗩吶聲,翠翠知道那是有人娶親結婚,她還欣喜的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生2:我認為如果之前翠翠對愛情是一種朦朧的認識,那么此時她則是對婚姻渴望了,尤其是文末,她要求爺爺給她吹《娘送女》。
師:“鴨子”這個意象,還是翠翠愛情萌芽的象征,而后文對“嗩吶”的描寫則是對婚煙生活的向往了。
五、容易忽略的敘述性語言描寫
在小說的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體會賞析文本的語言描寫,但多數是傾向于人物對話、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描寫。但文本中的敘述性語言也很重要,我們在解讀文本時往往一言蔽之。有些語言描寫只要我們反復琢磨,品味,會發現其中的意味是深長的、雋永的。
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門前安排菜蔬下飯,只見一個人閃將進來,酒店里坐下;隨后又一人閃進來。
下面是我們就這段話中的“閃”字展開的一段對話:
師:“閃”字妙在何處?
生1:“閃”字可以表現人物動作輕盈。
生2:“閃”字說明飯店的門開的不大。
生3:這個“閃”字,可以表現那兩個人物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不夠正常、讓人生疑。
師:一個“閃”字就將人物的形象躍然于紙上,難怪金圣嘆在點評這個字的時候說“妙”。
關于小說的教學,我們語文教師不能再因循守舊,不能再抱著小說的三要素不放,要學會“思變”,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改變小說教學的“千人一面”和“年年歲歲花相似”的局面。只要語文教師本著落實新課程目標的宗旨,在教學中做到多一點細心,深入文本,挖掘文本,處處留心,那么其中的“微言”就會成為我們理解文本“大義”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