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育人路上,23年的播種,23年的守望,如今看,都成了幸福的資本。回眸自己的教育歷程,我以為工作智慧源自敬畏和執著。有敬畏之心,就會不斷審視、不斷反思;有執著之念,才能在踏上征程后不輕言放棄,竭盡全力做到無愧于心。原來,人生的每一時刻都是成長的起點。
先行者,讓課堂靈動
分管教學工作,筆者是有壓力的。面對“壓力”,從最初的管理班級、管理教研組,到現在67個教學班的大體量教學管理,我似乎一直在積累“管理”經驗,可是反思過往,這些不應是“管理”,而是“研究”。
研究什么?課堂永遠是我的“一”。建校之初,我常抱著學習的態度進出于各間教室,穿梭于各年段“能量場”之間,從早到晚說課、上課、聽課、評課。我感動于學生的認真和朝氣,感恩于教師的敬業和辛苦,但我也似乎找到了問題所在,備課質量和落實效果千差萬別。于是,日漸篤定:“教學研究”必須植根于集體的共同發展,絕不能把學生丟在“備課”的路上。
基于這種認識,我將“研究”重心放在了課堂能量場的制造者—教師身上。
研究隊伍。學校教師隊伍呈現年輕化,這是學校未來相當長時間內持續面臨的問題。我深知,教師專業成長要經過數年磨煉,而學生的成長不可翻轉和再復制,所以,如何保障當下學生們每一天的課堂質量就成了我思考的核心。把一節課上好了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每一節常態課都保證優質?毫無疑問,改變備課與督查的模式一定是最有效的切入點。
研究備課。為解決上述問題,我首先以語文學科為試點,開始了高效集體備課模式的嘗試與探索。經過反復論證和修改,備課模式確定了七個基本步驟,在各個學科中落地。
研究反思。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教學工作中隨意的、被動的行為變得更為理智和主動。我們為每一位教師準備了反思本,提倡把及時寫課后反思作為一種教學習慣,一篇篇手寫反思,成為最有價值的第一手教學研究資料。清晰的指向、明確的要求,每學期逐步優化并最終形成小學部的備課資源庫。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幾年過去,我校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如今成為學校的中堅力量,區骨干教師占比增大。區級、市級、國家級賽事中,教師們陸續摘得桂冠,并有了更多的機會在市區更大的教學平臺上與教育同行分享自己的觀點。教學相長,質量育人。在最近一次的區七年級對小學教學質量的入學統測中,小學部在成績全區名列前茅。
當然,好成績絕不是教育的唯一,我想,做研究的態度才是重要的方向和路徑,方向對了,無論走多遠,都不會忘記為什么出發。
思考者,讓制度閃光
教師專業發展只有成為一種伴隨著交流與分享的群體合作研究過程,才能對全面提升教師應對新課程的能力產生廣泛的影響,讓課程改革的理念從教師內部生發出來,置身于這樣一個生態教學研究環境中,才能使得每個人都取得專業發展和成長。那么,同樣是備課、上課,怎樣創設一種氛圍或者是凝聚一種力量在背后持續推動大家學習和前進?課堂研究取得的成果來之不易,那么如何將成果固化并保持生命力?這些又成為了我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創建集體備課常態化制度。基于上述備課的研究,教導處及各位學科主管帶領教研組長精心組織教研活動,每周不管是一次還是兩次,教研時間雷打不動。活動上,教師們各抒己見、直言不諱,有時甚至會進行辯論。但是,這完全不會影響教師之間的感情,我們越來越喜歡聚在一起研究每一節課了。
創建以賽促教的賽課制度。學校每學年上學期開展“領航杯”思維課堂教學評比與展示,教齡六年以上的教師示范引領;下學期開展“啟航杯”思維課堂教學評比與展示,教齡六年以下的教師搖旗挑戰。此外,教導處竭力創造一切機會,讓教師們在市、區各級各類課堂教學大賽中磨煉,發揮教研組團隊力量,跟進賽課過程,有賽必參、有獎必奪。
創建閱讀工程。教學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素養的提升。我想,那就從閱讀開始改變吧,閱讀是一條紐帶,一頭促著教學,一頭抓著學養,然后從中間串聯起學生。這樣,教師們才有底氣站在講臺上。學校固定每個周四中午為全校靜讀活動,時長是40分鐘,在這個期間,整個學校都沉浸在讀書中。
當然,閱讀活動也推動了學校項目研究。小學部市級協同創新項目“整本書閱讀”的探索,旨在帶學生們走進更廣袤的精神世界。目前核心組教師已經在市級層面做研究課,“學程設計”等項目成果已在全校6個年級推進,名著共讀活動在兩千五百多名學生中全面鋪開。
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作為教學主管部門,希冀能夠引領教師通過強化協作、團隊建設來提高教師的專業自主性,引領將自己的職業視為社會責任,從而形成育新學校特有的教學文化,最終實現學生、教師、學校共贏的狀態。但我深知,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壓力也好,動力也罷,只是激發教師領導力的前。我不敢停下腳步,我們還需要在內心對教學理念和制度規范深度認同,還需要身邊的志者與智者結伴砥礪前行。
“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然而,時光不棄,育人路上,與伙伴們一路前行,持續研究,不斷創新,鞏固成果,在擔子壓向肩頭的時候便會有全力支撐的勇氣,也就能向著正確的方向邁步了。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回龍觀育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