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摘 要: 2020年的藝術并不平凡,比照世界發展狀況,中外藝術文化呈現出差異,即,國外狀況的鋪展極不樂觀,而中國這一年度也形成前后“冰火兩重天”的對比。中國藝術經歷了從前半期的冰凍時期到后半時期的發展變化,我們區分為四個不同的呈現階段,由此分別概述從音樂、戲劇到美術、影視等不同藝術文化的呈現狀態。
關鍵詞:2020年;藝術文化;四個階段;中國價值
中圖分類號:J12 文獻標識碼:A
聚焦難忘的2020年,無疑社會經濟和文化都是考察的對象,但2020年的中國藝術狀況也是值得考察與分析的。2020年是極度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國藝術也經歷著考驗,并且以自己的方式介入生活。從整體來看,人們曾經期待2020年的中國藝術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斷了各種藝術更大拓展的機遇。但是,中國藝術依然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不僅促使藝術界人士懷抱熱情投入抗疫斗爭,在中國取得了抗疫的階段性勝利,而且以更大的熱情開始復蘇藝術創作與展示,從線上走到線下,呈現出一些新的景象。也許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對不同類型的藝術現象進行考察分析和比較,但整體觀察2020年度的藝術現象、有針對性地進行回顧和評價,可以勾勒獨特的年歲中呈現的不同藝術發展狀況。
一、比照社會背景
2020年世界藝術發展的局勢必然觸及一個意外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由此來展開分析必不可少。
2020年初,這一場意外突襲的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世界陷入混亂局面,擾亂了整個世界各方面的發展進程,對藝術的影響顯然也是巨大的。整個世界的秩序也由此改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世界各國都深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路途中。因此,從社會政治、經濟,乃至于一些國家的政治對決,都形成了一種波浪形擴展積累的局面。但是很顯然,在這樣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面前,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國度顯示出了不一樣的景觀。從西方世界來看,對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來襲,或者采用所謂的“集體免疫”的方法應對,或者以所謂維護個人自由來抵擋,卻顯然都失敗了。醫學家、傳染病學家的忠告在一波接一波的疫情襲來的過程中被忽視,許多國家的社會生活遭受極大的危害。整整一年,在西方主要國家,疫情基本上沒有停歇過,而且令人唏噓的是,至今有的國家似乎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拐點跡象。2021年1月5日起到2月中旬,英格蘭全境開始實施最高級別的嚴格管控,全民要在家中待夠至少6周,而這是該國最初信誓旦旦地倡導全民免疫,而后首相被感染,最后付出了200多萬人確診和7萬人離世的代價,更不用說美國的境況了。這一世界景觀對于藝術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的。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西方世界在相關新冠肺炎疫情治理上的起伏變化和某種程度上的失去方略,都會給將來的藝術觀照留下了許多話題。將來人們回過頭來,看待這段時期的藝術創作時,也許會對其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出現多樣的作品表現。
然而,在中國,情況卻并不一樣。盡管一開始,疫情激烈爆發并蔓延,但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有力的領導下,積極應對疫情,軍隊和醫療工作者們緊急馳援,使疫情迅速得到遏制,雖然許多醫務工作者為此付出了辛勞和生命代價,但是在一個擁有如此眾多的人口的大國,卻極其有效地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階段性勝利。其結果是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全面復蘇生產、恢復日常生活的國家,并且成為2020年世界上重要的GDP正向增長的國家。在經受疫情的嚴格考驗之后,人們更強烈地感知到只有中國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中央政府的有力領導和舉國的上下一心,讓人們經過這一次錘煉后,更看清了世界上許多的事實真相,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國人民齊心協力,使社會生活趨向穩定,使經濟生產開始復蘇,使文化藝術恢復發展,創造了和國外不一樣的獨特景觀。在這場巨變面前,中國打了勝仗,這也就為我們無論是比照東西方,還是看待疫情之后的社會生活發展,以及去觀照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優勢,都必然為藝術生產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表現天地,更進一步說,也為將來藝術文化更大的躍進展開了更廣闊的天地。這都是我們看待2020年中國藝術狀況與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背景。
二、文化藝術狀況比較
2020年的藝術發展不能簡單地、自我封閉式地梳理,而是需要比照世界狀況。中外藝術文化比較有兩個主題,即世界狀況的鋪展的“一片哀鴻”,和中國狀況前后形成的“冰火兩重天”的變化。
(一)所謂“一片哀鴻”,是指從疫情爆發到當下舉目望去的境況。由于世界抗疫局勢的復雜性,整個世界特別是在西方世界之中很難逃離開疫情所帶來的社會生活變化,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某種程度的失序狀態。疫情不允許聚集性的活動出現,由此使藝術整體上都呈現出“一片哀鴻”的景象。必要的禁錮措施和不斷反復的疫情使得整個西方世界一整年的藝術演出、藝術放映、藝術展示等斷斷續續而處在動蕩不安之中。顯然,由于公眾性的活動難以保證安全而使藝術活動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和開展。估量嚴重不足而社會保障缺乏應對的恒定性,導致西方藝術的演出場所、展覽場地等等不能實現開放,影院放映也基本停滯。曾經的高估勝算導致很多影片未能如期上映,如《花木蘭》從確定3月上檔,但被迫改檔4月,又推遲到7月等等一再變化,這其實是無法實現有秩序的復蘇和發展的必然。由于歐美抗疫始終處在難以徹底實施和以為可以取巧的意識中,而一波接著一波的危機的發生,到2020年底越來越嚴重,導致許多國家和地區重新進入曾經不屑而被逼無奈的某種程度的封城。由此,幾乎一整年里,西方世界無法實現藝術文化的展示,這種狀況用“一片哀鴻”來形容,的確不為過。
(二)相比之下,中國的藝術發展狀況則顯然不同。2020年前半段時期即在上半年一直延續到7月的大半時間中,藝術發展的表現和世界整體狀況相近,但中國抗疫的出色成效使其在之后的幾個月逐漸復蘇,到年底形成與之前相比更紅火的新局面,由此形成了前后“冰火兩重天”的狀態。也就是說2020年1-7月的中國藝術,經歷了從一開始遭遇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襲而導致的驚慌及嚴厲的管制措施必然帶來的藝術活動的整體停歇,無論是演出場所、放映場所、拍攝場地和公共文化的園區,都失去了藝術可以展示與表現的天地。這是為了整個社會生活的安全而不得已做出的舉措。不僅在中國,在世界都如此,因為在難以把握疫情根由和為了安全大局的情況下,嚴格實施管控事實上是十分必要的。其間,也一度出現一些缺乏全局觀的人士不斷呼吁,要求放開藝術演出和開放場館,但中央政府把握全局,始終以人民安危為中心,嚴格地按照抗疫專家分析判斷的程序,在考量何時能夠滿足社會安全和文化安全這兩者的利益后,逐步開啟市場,從對演出場所必要的限定,到逐步限定人數不等的開放。比如電影院就經歷著復蘇初級階段只能有三分之一觀眾,隨著情況好轉允許劇場容納50%觀眾,一直到后來允許容納70%,等等。這種有條不紊的在安全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循序漸進的開放,逐漸得到了人們的理解。
(三)從前半期的冰凍時期到后半期的逐漸恢復,中國藝術的變化發展可以區分為四個不同的呈現階段。
其一,疫情開始階段的前兩個月幾乎是“冰天雪地”的環境,毫無藝術展示的天地,為避免疫情傳播,人們自覺居家隔離,各種線下的藝術活動都停止,但已開始網絡放映和思考線上的少量呈現。
其二,是第二季度的全民投入抗疫,關注焦點是湖北,尤其是武漢等重點地區的抗疫斗爭,延續到各地社區的采取封閉措施,藝術活動開始在網絡線上逐漸活躍,各種網絡藝術表現形成前所未有的景觀,有隔空合唱的,有異地不同樂器合奏的,有在網絡上展示個人才藝的,網絡上諸多高端藝術家的表演吸引了眾多網民,網絡短視頻也風起云涌。藝術第一次將互聯網變成自己的地盤,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到了第三個階段,即第三季度開始逐漸放開影院放映和有條件的劇場演出,人們心態上的藝術呼應越來越平常,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張、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行,盡管更多的是線上活動,但與此相關的各種藝術形態的展演、展映和展覽都漸次開展。
第四階段,就是后三個月的藝術活動趨近于常態,電影放映、劇場演出、美術展映等在有安全措施保障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人們測溫、掃碼、戴著口罩、隔著距離觀賞已經成為習慣。
事實證明,為了藝術演出業的一種焦慮的單一生存的疾呼,不能實現藝術呈現的環境,也難以抵擋更大的危險性。全國一盤棋和文化行業必須與國家社會安全相一致,才能實現軟著陸的場所開放。而下半年中國文化藝術的復蘇,正是在全國一盤棋下給予了文化藝術事業的展開條件。必要的停歇,也是為了更好的安全性的拓展。在上半年,藝術遭遇了“冰天雪地”困境,卻產生出網絡文藝的一次新探索,從不得已中產生了新習慣。中國藝術家的激情不僅促使他們在抗疫期間創作了諸多歌詠醫務工作者和抗疫的作品,還為適應時代社會的新需求鍛煉了能力。這種狀況逐漸發展,后幾個月的文化藝術市場逐漸得到復蘇,并且取得了不凡的市場成績。
三、2020年中國藝術創作呈現
前述2020年上半年,常態藝術創作基本停息而呈現“冰天雪地”的狀態,但全力抗擊疫情的國家行動取得了成效,藝術家們也先后投入到線上創作的潮流中。采用跨地域、跨時空的網絡表現抗疫精神,歌詠醫務人員的壯舉,成為藝術多形態表現的熱潮。過去人們沒有實踐過的隔空歌唱、遠距離伴奏演出、利用互聯網短視頻呈現的藝術形式,還有較容易表現的書法、美術線上創作展示都紛紛涌現,一直到音樂表演、戲劇演出、電影的網絡放映,以及電視劇臺網之間隔閡的相對打破,中國藝術呈現的綜合形態一時在網絡上熱火朝天,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景觀而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藝術家蝸居期間更好地實現了從網上演出逐漸錘煉出對于新形式的適應性,一大批適應網絡歌詠和抗疫題材的作品創作漸次出現。而抗疫期間人們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證,創作也在調整自己呈現的方式和適應隔空與大眾相見的方式。暑期之后,演出和放映市場的有序開放,使得人們終于可以在公共場所看到能夠保證安全的藝術演出、藝術展覽活動。
關于2020年的藝術復蘇和發展,我們可以從藝術形態各類型表現來透視。上半年圍繞抗疫大局的藝術基本局限于線上,在下半年重新開始呈現出日常的一些狀態,無論是音樂演出、戲劇演出、電影放映、美術展覽以及公共藝術活動等都慢慢升溫,而在國慶前后呈現熱潮。
(一)從音樂的角度來看,有限制人數的音樂會的演出、音樂劇的演出、露天的相關限定地域的藝術演出已經很多, 甚至超越往年的音樂演出,令人驚訝。根據大麥機構發布的《2020演出國慶檔觀察》的報告,2020國慶期間,線下專業演出超4000場,藝術的各類演出供給穩步提升,特別是音樂節增速明顯。就場次而論,和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130%,在2020年這一局面被稱為成就了“史上最強音樂節國慶檔”。而10月1日至10月8日,全國大型音樂節也有20余場,和2019年同期相比也是增加了130%,票房同比提升113%,數據顯示超六成用戶跨城追愛。同時,國慶長假期間,既有草莓音樂節在北京、成都、哈爾濱三地開唱,又有包括青島鳳凰音樂節、上海國潮音樂嘉年華、成都仙人掌音樂節、蘇州樂園森林國際電音節、Forever Young海口音樂節等,音樂節在各地熱烈開演顯示了藝術表現的基本信心。如,天津交響樂團亮相國家海洋博物館,成就了“慶國慶?國家海洋博物館系列活動音樂會”,讓市民游客既能獲得參觀的快樂,還能收獲來自藝術的驚喜。疫情防控常態化后,戲劇與音樂的歌劇演出市場逐漸回暖,跨年檔的音樂劇也格外精彩,音樂劇通常比較小眾,但駐場四個月、演出突破百場仍一票難求的《阿波羅尼亞》,和連演五周38場、票房向千萬元沖刺的《小說》《危險游戲》等滿足了特定愛好者的喜愛;被認為各具特色的還有《白夜行》《貝多芬》《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梵高》等中文劇目,也開啟長檔期演出,打破了以往原版引進音樂劇才能撐起長線演出的固有模式。
(二)從戲劇的演出來看,主要的戲劇團體的劇場演出也漸次展開。僅以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轄市為例,呈現狀態興旺。在北京地區,戲劇演出在國家大劇院、北京人民劇院等場所,都得到了觀眾和愛好者的擁戴。在北京2020年的國慶話劇歌劇演出中,即有孟京輝的所謂“狂躁喜劇”《蝴蝶變形記》。該劇從9月24日到10月4日在蜂巢劇場演出,融合了瑞士劇作家迪倫馬特《貴婦還鄉》《拋錨》《天使來到巴比倫》等經典作品的多重戲劇意向,但被認為主要感情變化取材《貴婦還鄉》并進行了獨具一格的創意改編,巧妙地用“擰巴”的方式刺激觀眾的感官。國慶后,孟京輝的經典戲劇作品《兩只狗的生活意見》,也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而從9月30日到10月11日,繁星戲劇村壹劇場也開啟了經典愛情喜劇《奮不顧身的愛情》的第43輪演出。《奮不顧身的愛情》是繁星戲劇村導演黃彥卓廣受好評的、被封為能召喚愛情信仰的經典之作,這部劇也是用6年時間驗證的“劇場票房神話”之作,吸引80余萬觀眾的笑淚,自然召喚力十足。還有由北緯零度出品的喜劇《你若安好,那還得了》在10月第一周的北京劇空間劇場呈現。至于開心麻花的爆笑舞臺劇《賊想得到你》,在國慶期間拼貼出一段令人捧腹的搶劫軼事。開心麻花的另一部爆笑舞臺劇《瞎畫藝術家》也于國慶期間在世紀劇院演出。9月24日到10月3日北京人藝的話劇《雷雨》和《家》,演出為期一個月,并且還伴隨各種專題座談會、研討會、線上及線下展覽等諸多形式的紀念活動,以共同紀念曹禺這位對中國話劇有著重要影響的文學與戲劇大家。再如上海的話劇演出,既有開心麻花首部懸疑驚悚喜劇《醉后贏家》,也有其重磅新戲《賊想得到你》在上海市FANCL藝術中心藝海劇院演出。而在天津市的興旺市面,據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至8日,全市累計接待游客979.5萬人次,同比恢復93.9%;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8.73億元,同比恢復92%。當文化和旅游市場發展態勢持續向好,行業信心也自然會進一步提振。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推出的原創話劇《上甘嶺》,也受到廣大觀眾的熱情追捧。[1]天津京劇院、市青年京劇團還安排了《望江亭》《穆桂英掛帥》等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用傳統文化傳遞家國情懷。“2020天津相聲節”也于假日期間在十余家小劇場為百姓奉獻了近300個相聲專場,讓外地游客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津味曲藝。
不僅上述三大直轄市,國慶期間,其他地區也呈現出復蘇發展的欣欣向榮的局面,比如武漢全市文化戰線組織開展了系列活動,豐富節日期間市民游客的生活體驗。琴臺大劇院、琴臺音樂廳、武漢雜技廳、中南劇場等大中型劇場演出52場。其中,大型交響樂《浴火重生》、話劇《逆行》、芭蕾舞劇《花一樣開放》等主題劇目展演深受觀眾歡迎。專業文藝院團、群眾文化團體和非遺展示送文化惠民活動進景區和旅游特色街區156場次。市直文藝院團在東湖風景區上演“漢派藝術嘉年華”,精彩的歌舞、曲藝、戲曲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觀看。“大江飛歌唱英雄”歌舞晚會在漢口江灘連續舉辦,全市60余個群眾表演團體為現場數萬觀眾奉獻了精彩演出。
大麥數據顯示,國慶長假期間,全國劇場演出3400余場,比去年同期增長6%,其中上海、杭州、南京等長三角城市成為劇場演出票房貢獻的重鎮。
(三)美術展覽。復蘇期間的美術表現多樣化,比如各地聚焦紅色資源,愛國主題成為新亮點。在天津雙節期間,各文化場館、旅游景區注重紅色精神文化挖掘,觀眾走進博物館、劇院,觀看“愛國”主題的展覽和演出成為流行的假期打卡方式。根據報道,天津美術館推出了“國家榮譽——女排精神展”,讓觀眾了解中國女排從輝煌的“五連冠”到新時代女排的歷史和感人故事,觀看展覽的市民游客約3.3萬人次。天津博物館“人民至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紀實展”一個多月來累計接待參觀人數達17萬人次,雙節期間依然火爆。軌道交通集團與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合作,將地鐵“周鄧紀念館”站打造成“家國情懷?黨風楷模”主題車站,傳播偉人精神。平津戰役紀念館推出《把青春獻給黨》特色展覽,引領新時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1]天津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文物資源,精心推出“深心托豪素——館藏明清書法精品展”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樓博物館《秋澄萬景清——中秋文化展》以中秋為主題,在用藏品訴說拜月傳統與習俗的同時,謳歌了祖國偉大的航天事業。此外,以中國美術館等為代表的國家級展館舉辦的重要美術展覽也接連不斷。
(四)影視藝術方面更為凸顯。看電視由于不需要現場的因素,自然成為人們抗疫期間具有較大熱度的藝術活動。這時期出現了一些出色的電視劇作品,如《裝臺》《隱秘的角落》《大江大河2》等,獲得觀眾很高的評價。這一年電視文藝星光獎和電視劇飛天獎的如期評審,引起了很大關注,印證著電視藝術和電視劇的興旺局面。這一年第一次出現中國電影百花獎和金雞獎先后在鄭州與廈門舉行的情況,為抗疫取得的重大成果做了注解。平遙國際電影展高調開啟,但也因為開創者宣布未來將退出節展操辦而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它被受眾擁戴的熱情仍然不減。First電影節依然以自身的青年和青春的朝氣在西寧開啟,并引起青年觀眾的關注。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系列活動,也測試出中國觀眾對于中國電影的熱愛,呈現著中國電影恢復期間的一種堅強的韌性和態度。還有包括各地大小不等的紀錄片和短視頻展映活動的接續展開,讓抗疫時期的人們得以參與和欣賞多樣的影像盛宴。特別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所呈現出的影響力,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漸次轉移到互聯網上,形成演唱、演出、展示等等在互聯網上聚焦的現象,學校的藝術教育教學也借助互聯網而形成新的教育景觀。尤其突出的還有一些重要的影像記錄表現現象,如李子柒的影像作品凸顯出安詳的山野生活和勞作場景,在精致的拍攝和自然呈現的影像中不動聲色地顯示出藝術性生活的強化,影響跨越海內外。
中國電影的創作和放映的復蘇最值得夸耀。春節檔期的《囧媽》從影院轉入互聯網免費播映事件,引發關于網絡線上播映和影院之間的矛盾,以及對其長遠發展趨向的探討。在下半年帶來電影復蘇第一個定檔的《八佰》,不僅為中國電影表現抗敵歷史的血性,抒寫了動人樂章,而且以堅信中國電影市場的果敢為復蘇的中國電影奉獻了定心丸。由此《八佰》創造了中國電影第一次占據世界電影票房第一的奇跡。國慶檔期再一次呈現中國電影的熱映局面,《奪冠》《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一點就到家》等影片,再次出現放映高潮。而后的藝術電影《氣球》讓人文表現躍入新的層面,被藝術電影愛好者紛紛夸贊。年底的《拆彈專家2》又引發熱評,被認為是十年來最好的港片。自2020年8月后中國電影市場逐漸進入正軌,最終實現了206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華語電影也第一次成為世界票房最高的市場,實現過去難以想象的整體性票房和單片電影拔頭籌的業績。盡管由于特殊的原因,我們沒必要去過度拔高這“第一”,但事實上這幾個“第一”的意外后面,是和整個國家的穩定安全及國家對于文化政策的鼓勵與支持分不開的。
從電影角度看,2020年中國藝術表現從起初的 “冰天雪地”到年底的恢復常態,并且不時有熱點出現,再次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從整體上的社會安全到具體的藝術表現都出彩的國家,也再一次證明藝術文化和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安定穩定的國家對于藝術生產和藝術欣賞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曲晴.累計接待游客979.5萬人次[N].天津日報,2020-10-10.
(責任編輯:萬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