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
摘 要: 多元化教育理念的普及是教學改革的新途徑,其教學方式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在高校音樂教育領域中應用多元化教育理念可以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帶動新時期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但多元化教學理念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在民族音樂教育領域的融合還有待深化。文章在簡述多元化教育的概念、介紹音樂多元文化教育模式、分析高校音樂教育中多元文化的融入價值的基礎上,提出在高校音樂中融入多元文化的實施要點。
關鍵詞:高校音樂;多元文化;融入價值;實施要點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56個民族在諸多方面共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在音樂領域卻存在著一定的民族化的差異。推動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和諧發展,是當前文化和教育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同時,促進我國音樂文化與世界音樂文化的交流,也是新時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多元化的理念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是適應時代要求、解決當前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的關鍵途徑。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多元化音樂教育理念還沒有完全在高校中滲透,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將多元文化形式融入高校音樂教學中,不僅可以加強對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更能加深大學生對不同民族音樂的理解,全面提升大學生學習音樂的能力,使他們成為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
一、多元化教育概述
多元化教育是教育領域的新觀念,它是基于當代的政治經濟全球化格局形成的,從本質上講,是現代社會政治、經濟多元化的一種外延,也是教育領域適應社會發展的革新舉措。多元化教育既是新的教育理念,也是現代教育的前沿思想。而對多元化的本質,教育研究領域有著各不相同的理解和詮釋。其中,美國教育界對多元化教育的理解為,它是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人種在教育領域的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的關系;該教育模式的應用本質表現在教育領域對不同的主體的利益關系進行統籌,不僅可以促使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同一框架內和平共處,更能使他們獲得自身需要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權利。而加拿大教育界認為,多元化教育應該解釋為多元文化的概念延伸,核心本質就是多元文化在教育層面的體現。該觀點主張在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分配過程中,政府機關和文化管理部門應該秉持公平的理念,要本著所有被認可的教育形式和文化形式共同發展的原則。顯然,加拿大對多元化教育的認知遠比美國的認知要深刻。因此,加拿大的多元化教育理論成為各國采用的基本模式。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教育領域的多元化是對文化多元化的承認和沿襲,在教育層面上完全承認一切存在的、社會早已認可的文化形式皆是文化的主體,而所有文化主體之間都是平等的地位,在教學活動中,這種平等的關系體現在既要尊重文化形式,又要尊重教育主體。
二、音樂多元文化教育的模式
盡管在大學音樂教學中多元化教育應用的內容和形式不是很完善,但其應用的意愿和趨勢卻是蓬勃的。或許高校音樂教學中多元文化的融入,多半是基于音樂藝術自身的特點,也就是說,音樂教學就是多元文化的應用。教育者的意愿就是,多元化教育理念推廣通過音樂教學來實現,然后根據音樂多元化的教育實踐結果,將這種模式在其他教學中推廣,實現教育的全面、快速發展。從當前的趨勢分析,多元化音樂教學模式有四種,即主流中心模式、民族附加模式、多民族模式以及民族—國家模式。其中主流中心模式是教育采用的主要模式,特別是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這種模式具備的特點是以主流音樂文化為基礎,利用細致的教育手段將主流音樂文化在其他的多民族音樂文化中有效滲透;多民族模式教育,是以多民族文化為基礎,將具體的音樂文化概念和多民族文化固有的特色作為課堂導學,進行不同文化的連接,呈現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而“民族一國家”模式則是按照多個國家的民族觀點進行實際教學,通過分析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探索民族范圍內音樂文化的教學模式。[1]
三、高校音樂教育中多元文化的融入價值
(一)促進了對音樂本源的認同
從音樂自身的價值來說,它既是人類文明傳遞的重要載體,更是文化領域里的重要元素。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音樂都會隨著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是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習慣凝結而成的,但會因為不同的音樂類型、不同的體系,所表達的內涵也各不相同。但音樂是沒有本質區別的,更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人們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寄托,都蘊涵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多元文化的融入加快了信息傳遞的效率,促進了全球文化聯系的密切度,作為主要載體的音樂文化更增加了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形成了融合中發展、發展中融合的良性循環。從主流音樂體系形成的因素方面,每一種音樂體系的形成、發展、完善都有其相依托的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音樂形式也不同。這些內容和形式各有千秋的音樂素材,成為高校音樂教育的豐富資源,拓展了音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二)加強了文化視野的拓展
將多元化文化融入音樂教學,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充實,更是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具體舉措。音樂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無限廣闊,不局限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音樂,而是對全球的音樂文化進行系統全面的了解。學生可以通過不同風格、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音樂的學習和掌握,感悟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顯著提升自己的藝術審美素質,在探索各具特色的音樂體系中擴展了自己的文化視野。音樂教學通過多元文化的融入,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音樂樂感、創作素養、美學感知,拓寬了他們的創作思維能力,以更加寬容的態度促進本土音樂與多元化音樂的融合。[2]
(三)強化了傳承和發展意識
教育的意義和宗旨就是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人類的文化在同源的基礎上呈現不拘一格、豐富多彩的面貌。高校音樂教育中應用多元文化,可以通過不同音樂文化魅力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使他們在不斷的探索中提升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在對不同的音樂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產生強烈的傳承和完善意識,吸收多元文化的精華和營養,把本民族音樂文化在薪火相傳中發揚光大。另外,從高校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看,教學過程就是對音樂藝術進行傳承和探索的過程,本質上與所有音樂體系血脈相連,本民族的音樂可以在與多元文化的不斷融合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四)豐富了教學內容
傳統的高校音樂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稍顯單一,并且通常注重統一模式的音樂理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文化視野。而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多元文化,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不斷優化,拓展學生的音樂知識面,讓學生在對多元音樂的兼收并蓄中找到更新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音樂的效率。[3]與此同時,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融入是新時期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新要求,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內容,以及相對應的教學方式改革,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推動高校整體教育水平的提升。
四、高校音樂教育多元文化融入的實施要點
(一)改變固有的教學理念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深入,高校的音樂教學也發生著重要的變化,但革新的變化多半體現在教學形式上,在音樂教育觀念上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音樂教學受西方音樂教學觀念的影響比較大,在教學方式和教育資源上都在吸收借鑒西方的模式。這就導致高校音樂教學對我國的傳統音樂資源和歷史文化重視程度偏低,在進行音樂專業課規劃的時候也是以西方音樂課程為主,而基于西方不同特征的地域文化造成的差異性,在引進的時候也避免不了其片面性。正是這種教學理念的單一性,嚴重限制了多元文化理念的介入和推進。所以,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首先要改變教師的“唯西方先進”論的固有觀念,樹立以多元化為主體的音樂教學理念,注重深入挖掘音樂文化中的人文屬性,以傳統的民族文化為基礎,吸收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形成高校音樂教育的科學體系。[3]158
(二)完善音樂課程
要想實現高校音樂教學的多元化融入的目標,必須打破音樂課程單一化的束縛。在融入我國的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在課程中引入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讓學生在千姿百態的音樂文化中開拓文化視野、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在不斷探索中掌握不同音樂文化的特點,在專業水平自然提升后產生融合、創新的動力。[1]在現代的高校教學課程中,多元化實施的要點體現在讓學生將不同民族音樂融入現實生活中,以平等的心態去感悟不同音樂的同源性。在課程的設置中,必須突出不同音樂具備的文化性特點,讓音樂和文化水乳交融,體現音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不同音樂中的不同生活畫面,這樣才可以發揮課程多元化內容的直觀效果。
(三)提升教師素質
實現多元化教育在高校音樂中的應用,高校教師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是多元化音樂教學普及的重要力量。但在具體的多元化音樂教學中,教師的多元化教學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廣大教師在觀念上認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素質上具備豐富的音樂教學水平,才能保證多元化教學模式在音樂教學中的融合。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里一直存在著藝術性和排他性的特征,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自身的專業領域里進行教與學,而對于其他民族和地區的音樂文化卻漠不關心,甚至會產生排斥抵觸的情緒,這樣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多元文化的融入。但在多元文化融入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的新時期,音樂的教學理念必須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改變。這就要求高校教師順應時代潮流,自我突破思想的束縛,改變傳統的固步自封的模式,真正認識到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模式的重要意義,對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狀況進行深刻認知,樹立音樂教學的多元化思維,提升自身的多元化教學的綜合素質,引導高校學生走向多元化音樂學習的軌道,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四)多樣性的教學方向
樹立多元化教學思路,讓教學手段更豐富,是提升高校音樂教學效率的根本保障。多樣化的教學方向,不能局限于西方的音樂體系,也不能局限于我國的民族音樂,而是應該學習借鑒全世界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精髓,包括流行音樂和小眾音樂、主流音樂與非主流音樂,探索研究每一種音樂體系的發展路徑,引導學生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和唯一性。必須遵循多樣性的教學方向,對傳統的或者片面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既要注重理論研究,又要進行實踐探索,加深學生對不同音樂文化特點的理解,養成更豐富、更敏銳的審美素養;在多樣性的教學方向引導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全面提升高校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五)拓展本土化的外延
伴隨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元化教學理念越來越成為關鍵的發展方向,但在教學過程中怎樣與本土化音樂有機結合,是教學實踐面臨的最大問題,由此,音樂多元化教學本土化的探索一直沒有中斷。音樂教育多元化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大格局,但在具體的音樂教育中又要具備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屬性,才可以不被多元化的浪潮淹沒。[1]也就是說,高校音樂教學在多元文化的交融過程中,必須找到自身音樂文化的定位,找準本土文化與多元文化的契合點。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多元文化的精髓,完善我國高校的音樂體系,才是本土文化外延的真正價值。例如,客家山歌是客家民間藝術的瑰寶,山歌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韻味被客家人一代代地傳承。為了讓客家山歌被更多的人接觸,很多音樂制作人對客家山歌進行再創造,既留存了原有客家山歌的本來風味,又利用現代的表現形式呈現現代流行元素。當客家山歌被搖滾樂隊進行演唱后,多元文化的碰撞給人的心靈帶來從未有過的激蕩,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歡和追捧。在此基礎上,客家山歌進高校的活動也相繼在各地展開,呈現了本土文化多元化的勃勃生機。有觀眾感慨地說,雖然他們聽不懂客家話,可音樂讓他們產生了共鳴。
結 語
毋庸置疑,高校音樂教育的質量高低對我國整體的音樂藝術的發展有直接地影響。而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對音樂水平提升產生重要的作用,而音樂的文化視野的拓展取決于不同國界、民族音樂的不斷交流。由此,將多元文化理念應用到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對高素質音樂人才的培養具有關鍵的作用。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明確多元化教育理念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去實踐、探索、完善和健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讓大學生成為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的使者,成為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主力軍。
參考文獻:
[1]沈賀.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融入[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6(02).
[2]吉莉蓉.基于布魯姆認知過程維度的美國高中教科書地理實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20.
[3]楊軍,齊洪濤.小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提升有效策略[J].民族音樂,2020(06).
(責任編輯:萬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