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一、個性差異
受教育者由于先天遺傳素質、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在知識、才能、性格和志趣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如孔子所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诖?,教有者必須從實際出發因人而教,避免盲目性,據《論語》記載,在孔子的教學過程中,他對自己學生的個性曾做過仔細觀察和深入分析,并據此施以不同的教育。心理學中提到的個性差異主要是指氣質、性格和能力上的差異。同一心理發展階段的學生,雖然他們有著大體相同的心理特點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色彩。心理差異是怎樣形成的呢?有的理論認為這完全由人的遺傳決定的。有的論認為這完全是由人的所謂環境決定的。研究表明人的遺傳因素、天賦素質或生理條件只是構成人的個別差異的物質基礎。環境也不是單獨并機械地完全決定著人的心理個別差異。人的心理個別差異是人們在各自不同的素質基礎上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文化教有環境中接受不盡相同的影響從事不盡相同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形成的。正是這些后天的決定因素使每個人具有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等特點。
二、學生個性差異的主要表現
1.智力與能力因素差異
個體智力受個體遺基因和教育、生活環境的共同影響,決定了一個人的智力發展范圍。外部環境決定了個體的智力落在這個范圍哪一點上。每個個體的遺傳基因本同,即使是同卵雙生子個人的經驗、教育、生活環境等外部環境也不會完全相同。不但每個人的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結構也不一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認為,人的智能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包括語言智能、邏軸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肌體動覺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以及自然觀察者智能等八種智能每個人在各種智能水平上存在著差異。他還強調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在于人與人所具有的不同的能力組合多元智能理論正。體現了全員、全面、個性發展三位一體的發展觀為學生獲得成功搭建了立體交叉的通道。元智能理論承認人是有差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這些智能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動態地組合在一起的。智能結構的動態變化能影響到個體的綜合素質。開發各式各樣的智力與智力組合,對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都能給予充分的理解,使之得到最好的發展。
2.知識結構與水平的差異
個體都生活在各自的具體生活環境中,個體的經歷形成各自的心理認知結構,這種環境在時空上具有不可復制性,所以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與水平都是不同的,即具有質和量的差異。教育的本質就是促進人的發展,如果教學要符合每個學生的發展水平,只有那種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教學如何走在每個學生的發展的前面,就要實施差異教學。
3.人格因素差異
人格又稱個性、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一社會環境、同一時代的個體,其個性只有相同之處,但每個個體的個性都是不同的,具有獨特性。個性由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個人所具有的意識傾向性以及較穩定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是由個體傾向性和個體心理特征兩部分構成。這兩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錯綜復雜地交織在具體的某個人身上。個體的氣質與性格各不相同,表現出智力活動和情感表達的不同。個體之間由于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時空因素等等作用在個體上的不同,因而個體不同的智力與能力因素,知識結構與水平、人格因素等相交織,構成個性不同的個體。
三、差異教學
所謂差異教學,就是承認學生的差異.針對學生不同的興趣、能力和性格特征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品質在原有的基礎上和可能的發展水平上獲得最大進步、使學生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勞動習慣和身心素質等方面獲得充分全面、和諧的發展?!皬牟町惓霭l”就是要把學生原有的個體差異視為教有教學活動的起點或前提,把學生之間豐富的個體差異作為一種巨大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是指為了實現學生的差異發展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在教學組織、內容、方法、手段評價等方面為學生設計并組織靈活的、彈性的、差異性的教學活動。教育的意義不在于教給學生統一的生活規范而在于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所以,差異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實質概括起來就是因材施教使教學不再拘泥于傳統教學制造標準的一刀切的僵化做法,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生的自身發展的可能性上。中國體現差異教學思想的源頭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這也是我們見到的世界上最早論述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關照學生需求的多樣性,有的放矢實施教學的思想。
四、差異教學的實施
1.通過對話實現差異教學
對話即交流。在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下差異教學將體現為以下的三個逐層遞進的步驟。首先是課前進行的師題對話和生題對話。這主要表現為教師的備課和學生的預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就同一話題借助文本展開第一輪對話。教師和學生都是富于個性化的主體在對話過程中師生下意識地遵循話題的召喚結構,力所能及地挖掘話題的空白點。這時師生的個性化思維得到第一次伸展對于語題的不同理解便是差異教學的發端也是第一步驟的完成。其次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客觀上存在多種對話形態但更多表現為師生対話和生生對話。在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下課堂教學表現為師生借助話題展開対話的狀態。在這里師生充分坦露自己對于預設話題的不同理解通過解讀話題漸次達到相互反駁、相互啟發、求同存異。
2.通過合作完成差異教學
瑞士日內瓦大學 Pierre D對合作型學習作出定義兩人或多人共同學習某個對象。據此教學應該兼順教學對象的個體性與集體性特征應當把個別化與人際互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在教學形式上合作學習強調以集體授課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小組活動為主體形式,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總之,同樣的課程有不同的特點,同樣的教師有不同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社會里,會學生如何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就等于具備了高飛的翅膀,走出學??缛肷鐣漠厴I生如果都具備這樣的能力就公營造一種科學化的學習氣氛,學習型社會的夙愿將不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