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華
作為班主任,應該主動走進家長,走進家庭,了解家長的教育觀念,了解孩子生活的家庭壞境,與家長構建和諧的關系。這對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家訪,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三年級時,我班來了一個從外地轉學回來就讀的女孩。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我發現她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性格特別內向,平時比較靦腆,說話細聲細氣,好像生怕說錯了話,做錯了事挨老師批評一樣。下課時,除了準備下一節課的書本外,總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從來不和同學一起玩耍;上課時,幾乎從來不積極舉手發言,即使老師故意抽她回答問題,說話的聲音很小,完全一副怯生的樣子。因此,我對這個孩子多了一份關注。為了鍛煉孩子們的習作能力,我要求孩子們寫一寫日記,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既鍛煉孩子的對生活的感受,又培養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了有效監督孩子們,我會把孩子們寫的日記收起來看一看,再在后面寫一句鼓勵的話,以此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有一次,我發現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唉!人活著真沒意思,還不如死了好!我倍感震驚,小小年紀,本該是快樂的童年,為何對生活竟如此絕望!于是,我及時登門家訪。她的母親告訴我,由于父母長期在沿海打工,無暇照顧孩子,孩子一直隨姨媽生活,很少與孩子接觸。孩子自來性格就比較內向。后來,父母離異,母親帶著孩子回老家生活。由于孩子平常說普通話,周圍的人都說她“假”,平常很少出門,都是一個人呆在家里,從來不和小區的孩子玩耍,連叫她到商店買東西都不愿意。如此性格的孩子,如果她的心里得不到矯正,肯定會影響其一生。
從那次家訪以后,我對她多了一份特別的關注,下課時總是找一些話題與她交流,了解其內心的想法,積極鼓勵她在完成學習任務后和同班同學玩一玩,同小區的伙伴耍一耍,讓自己開心一點。并告訴她如何正確對待父母的關系,心里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就大膽地說出來,千萬不要悶在心里,耿耿于懷。要敢于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做生活的強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誘導,孩子的臉色露出了昔日久違的笑臉。但我知道,只是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并不能真正驅散孩子內心的陰霾,還必須讓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有一次,我專門替她找了一個優點,評她為“榜樣之星”,讓全班同學用熱烈的掌聲祝賀她,她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感動的淚水,更是自信的淚水。從此,這位美麗的女孩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愛和同學們一起玩,有時愛和我開開玩笑,學習成績也不錯。我暗自高興,因為我挽救了一個孩子,我把快樂的陽光灑進了孩子的心田。
二、家訪,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
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配合。一個孩子將來長大后形成什么樣的性格、態度、情感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一個教師,無論你的教育教學能力有多強,如果輕視了家庭教育,教育教學的結果也只是溫室里育出來的花朵。家庭教育好的學生會讓教師省心,家庭教育差的學生會讓教師費心。因此,要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必須求得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家長對教師的工作是否理解、支持與配合,決定于家長對教師的看法和態度。因而,教師應該積極與家長交流,溝通。家訪無疑是教師和家長交流,溝通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式。在家長的眼中,教師的家訪是對他子女的關心,是教師對學生負責的一種表現。這樣的老師肯定是一位好老師。如果教師在學生家長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教師和家長的關系相處和諧了,即使有什么事,家長也會理解和支持你,教師也好和家長溝通。
家訪應該視為教學工作的一部分,應該成為教學工作的一種常態。不要等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才去家訪,那樣家長會認為教師家訪準沒有好事兒,甚至會對教師的家訪反感。家訪更不應該成為教師向家長告狀的機會,試想,如果家長只是聽到老師說自己的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除了火冒三丈外,他還能接受你的意見嗎?這樣的家校關系是無法和諧相處的。我在家訪時總是先表揚孩子五個以上的優點,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其自己的閃光點。再委婉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家長易于接受,易于溝通。只要我們帶著一顆愛心去關心學生,家長對教師的工作自然會理解,支持與配合。
三、家訪,教育觀念的引領
習慣是一種能力。孩子必須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它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校里常見這樣的現象:有些孩子連地也不會掃,做事丟三落四,經常忘去帶作業、書本或領巾到校,甚至連家庭作業也不完成。究其原因,就是個別家長溺愛孩子。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什么事情也不讓他做,統統由長輩代勞。孩子逐漸養成了貪玩、怕吃苦、懶惰的個性。學習本身是一件艱辛的勞動。這樣的孩子回家只知道玩,不想完成家庭作業,有時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應付了事,如果沒有父母的督促,就干脆不做。我曾經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憑心而論,家長也非常關心孩子的學習,孩子就是不買賬,作業要么亂涂亂畫,要么干脆不做。思想教育無數次,好了今天,明天又舊病復發。老師著急,家長著急,無計可施。家訪中通過與家長的交談,發現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懶惰、怕吃苦是其根源。我耐心地跟家長分析原因,要求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勞動。后來,在家長的強制管理下,孩子逐漸學會做力所能及之事。學習也變得刻苦起來,每天也能認真完成家庭作業。
實踐證明,只有真正了解學生,了解家長,才能有效做好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教師才能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