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斌
中國文學,博大精深,燦若星辰。古典詩詞則是凝聚了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瑰寶,古典詩詞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古典詩詞教學往往成為語文教學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面對這些方面出現的困惑,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結合常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把這方面的誤區和對策逐一總結如下:
一、誤區之一:“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對策:“去粗取精”“簡明扼要”
什么是“滴水不漏”?那就是教師們在詩歌講析之中,力求非常細致、周密,無懈可擊。例如,我們在講授蘇東坡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離不開介紹作家作品,時代背景??墒呛芏嗬蠋煻剂η蠼痰米屑?、全面,所以在講解中,作者方方面面,唯恐遺漏。
“唐宋八大家”“蘇軾三父子”“烏臺詩案”……一應俱全。痛哉,悲哉!“驚鴻”只需“一瞥”,在講述古典詩詞時,好的課堂,又何須我們老師多言,隨意地發散思維,大費周章,結果卻往往是費力不討好,適得其反,還會弄得廣大學生上氣不接下氣地緊跟老師的步伐,又云里霧里,苦不堪言。
作家作品介紹可以簡明扼要,三言兩語則好。如斯這般操作,足矣!知識,需要一點一點的日積月累的,欲速則不達。至于古典詩詞的寫作技巧,隨便一搜索資料,就發現表現手法有:“比興、象征、雙關、襯托、渲染、用典、疊詞、互文、曲筆、欲擒故縱、畫龍點睛……”幾十種,面對如此龐大的知識面,我們還需去粗取精,求同存異,總結歸納,突出重點即可。不必力求完美,不必面面俱到。
二、誤區之二:“固守陳式”“枯燥乏味”;對策:“推陳出新”“善于激趣”
盡管,中國古典詩詞,如萬花筒一般,形式多樣,內容有別,風格各異,各位語文老師,對待古典詩詞教學,貌似內容有別,教學方法也各有千秋。然而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大多數人,在中國古詩詞教學過程方面,一般都會殊途同歸,通通都落入一種陳套窠臼,堅持固守著一種授課模板式陳序:第一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第二,查看資料,讀讀文本;第三,解詞釋句,鑒賞詩情;第四,品鑒手法,拓展延伸……更有甚者,急功近利,直奔應考之路,把一堂堂本該豐富多彩的古典詩詞教學課,弄成一個個古典詩詞題海戰術課,結果往往是課堂枯燥乏味,學生昏昏欲睡、苦不堪言……
面對如此困境,我們該何以解憂?——唯有變通:講解古典詩詞,手段多樣,我們不妨時而故意“不著調”,擇其中一兩個知識點作為重點,當成老師帶領學生沖鋒陷陣的“主攻點”,精雕細琢,以工筆之法克之。其他的“枝枝葉葉”,或者直接棄之,或者只言片語,點到為止。還可“推陳出新,善于激趣”,讓每一堂古典詩詞課都顯得變幻莫測,而不可讓百堂古典詩詞課如同一堂課,千篇一律,味同嚼蠟,雖然人們常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引自《道林格雷的畫像》),但是,千篇一律的詩詞課,既不好看,也不管用,反而總是會高耗低效。更何況,作為一個個普通的語文老師,我們不可能都能夠呈現出姣好的面容,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去爭當那鳳毛麟角般的有趣的人。
其實,古典詩詞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高招”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老師偶爾發一發“顛倒”神功,來招“乾坤大挪移”,豈不也會讓廣大學生興致勃發,神魂顛倒?課堂上,其實我們不妨一試“一路三顛”:一“顛”課堂設計的程序,比如,講解古詩《江雪》,我們不必落入俗套,按部就班:作家作品,內容寫法……從欣賞詩歌“意境”開始不好嗎?“獨釣寒江”“冰天雪地”“一舟”“一桿”“一笠”“一蓑衣”……目睹此情此景,學子們定然會浮想聯翩,蠢蠢欲動……此時老師可以順水推舟,來個“二顛”嘛——“顛倒師生角色扮演”,作為老師,何必需堂堂課都要忙于“傳道授業解惑”呢,放下老師的尊駕,靜下心來,坐在學生的位置,大膽的讓學生們去“自導自演”嘛,你只需時而隨聲附和;時而低頭深思;時而恰當點撥;時而高聲贊嘆……至于“三顛”即偶爾顛倒下作品的“審美觀點”,對于同一個人,或者同一個問題,也要讓學生們產生一種“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時隔久遠,我們不必墨守成規,人云亦云的!
只要我們善于打破陳規,偶爾“異想天開”一下,努力踐行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所強調的語文“三新”,我們就必定可以“另辟蹊徑”,“不落俗套”了!
語文課堂妙趣橫生,豐富多彩,學生才會愛其師,樂其學。因此,語文教師不單是學生們的靈魂擺渡人,知識引路者,更應該是學生心目中的風趣幽默的“演說家”,我們不但要“胸中有丘壑”,口又若懸河,還須“古靈精怪”“能言善‘變’”……例如:其一:以“讀”激趣。比如,讀李叔同的《送別》詩,感受其韻律和諧,語言精美,詞淺意深,意境深邃,又凄迷陰柔、哀而不傷……古詩詞平仄相間,錯落有致,讀之平聲悠揚,仄聲急促,或輕快舒緩,或深沉凝重……讀之賞心悅目、五味雜陳、動魄驚心、天馬行空、浮想聯翩……其二:以“賞”激趣。強化古典詩詞“鑒賞”的訓練,不但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引發他們對古典詩詞的審美感覺,促進他們對古典詩詞的感悟能力,培養他們他們對古典詩詞的豐富的審美情趣。以“賞”激趣,與“美”同行。鑒賞古典詩詞音樂和諧,節奏優美的“音樂之美”,鑒賞其豐富多彩,形象各異的“意象之美”,鑒賞其“意境”之美,這樣可以引發學生的好奇之心,如臨其境,引起共鳴。此外,引導學生體驗古典詩詞的“情感之美”,可以讓學生在精美清新的詩詞語言里,心馳神往,美不勝收。還可以帶領學生,領略古典詩詞的“語言之美”,或感受其整散相間,錯落有致的布局美,剛柔(豪放與婉約)相濟、莊諧(嚴整與幽默)與共的對稱美!
三、誤區之三:“強拆肢解”“一問到底”。對策:“注重完美”“學會放手”
在教學中,很多老師并不重視古典詩詞的整體上的美,也容易忽略其真摯感情,缺乏引導學生去欣賞詩歌的意境美,感受其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和整體布局上的建筑美.他們把一首首優美的古典詩詞,強行大卸八大塊,把古典詩詞人為的分解成“詩詞內容”和“藝術手法”,在內容方面,又總是以字詞句篇的文字零件形式呈現各個教學環節,更有甚者,他們以升學考試的指揮棒為導向,引導學生遨游在詩詞方面的書山題海中,針對古典詩詞,的意象特征,語句含義,藝術表達方式等等標準化的題型,不辭辛勞的反復操練,并采用,單一古板枯燥乏味的模式進行整個過程,這嚴重傷害了文質兼美的優秀古典詩詞的整體美,也嚴重制約了廣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感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揮。
為了緊跟時代和課改的步伐,一些老師刻意追求課堂的“現代化”,“滿堂問”代替了“一言堂”。因此,“提問”便成了廣大師生的權利,“答問”卻只是學生的“專利”。語文課堂成了“問題的海洋”, “一言堂”轉型為“群英會”。但仔細審查,不論課堂變得多么的熱鬧浮華,卻始終難以剝脫老師們那“唯我獨尊“的霸氣!”如此一來,問題是預設的,答案是標準化的,氣氛是緊張的……
誠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看慣了太多的語文教學之樣板戲,也見識了太多的矯揉造作的語文教學的作秀表演,回顧自己的語文教學生涯,總感覺我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這一塊,還應該學會多多放手,讓廣大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讓他們自由放飛思想,感悟詩詞的義,揣摩詩詞的情,賞析詩詞的韻……讓中國古典詩詞大放異彩!
主要參考文獻:
1. 《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探究》 來源:《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年份:2016
作者:牛敏敏
2. 《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研究》 來源:《青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年份:2015 作者:王妍
3. 《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 來源:《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年份:2009 作者:紀文生
4.《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研究》 來源:《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年份:2014 作者:呂京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