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 胡永紅 何小權


關鍵詞:腎內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耐藥性
尿路感染是一種腎內科十分常見的疾病,是因各種病原菌在泌尿系統生長繁殖所致的急慢性炎癥反應[1]。尿路感染在老年人、育齡女性、免疫力低下者以及下尿路畸形人群中最為高發,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尿路感染。但隨著抗生素類藥物應用的普及,病原菌種類與耐藥性也在發生著改變。為實現合理用藥、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腎內科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腎內科收治的643例尿路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1例,女302例;最小年齡22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53.17±5.25)歲。
1.2 檢測方法
采集643例患者清晨清潔中段尿液進行病原菌培養。從每份標本中提取25 ml的量到培養皿中,采用無菌接種環行涂抹操作。待標本徹底干燥后,放在35℃的環境下進行病原菌培養,時間為18~24 h。完成培養后,觀察菌落分布情況,獲取細菌計數結果。本次操作嚴格遵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中的技術要求。菌種鑒定選擇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全自動細菌分析儀,藥敏試驗采用K-B紙片擴散法,實驗所用紙片包括法國梅里埃革蘭陰性鑒定卡GN、革蘭陽性鑒定卡GP,革蘭陰性藥敏卡GN09、GN16,革蘭陽性鑒定卡GP67等。
1.3 觀察指標
統計病原菌分布情況及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和革蘭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選擇WHONET5.4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
643例腎內科尿路感染患者共檢出病原菌517株,按照所占比例從低到高排序分別為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真菌,占比分別為70.99%(367/517)、22.05(114/517)、6.96%(36/517)。革蘭陰性桿菌中,菌群分布前3位依次為大腸埃希菌214株(41.39%)、肺炎克雷伯菌94株(18.18%)和銅綠假單胞菌22株(4.26%);革蘭陽性球菌中,菌群分布前3位依次為糞腸球菌74株(14.31%)、屎腸球菌23株(4.45%)、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11株(2.13%);真菌檢出白色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分別為18株(3.48%)、14株(2.71%)、4株(0.77%)。見表1。
2.2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大腸埃希菌對頭胞唑啉、哌拉西林以及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以及氨曲南的耐藥性較高,銅綠假單胞菌對頭胞唑啉、阿莫西林、氨曲南以及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見表2。
3討論
腎病患者的免疫力普遍較低,加之需要長時間服藥,發生尿路感染的風險極大,不僅增加了治療負擔,延長治療周期,還嚴重影響預后。尿路感染是臨床常見、多發疾病,以上行感染為主,由尿道、膀胱、輸尿管上行至腎盂引起感染性炎癥。尿路感染多發于有性生活、尿路不暢的人群,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上一般采用抗菌藥物治療,但是近年抗菌藥物被廣泛使用,且出現濫用,導致耐藥菌株出現,影響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在643例腎內科尿路感染患者中共檢出病原菌517株,按照所占比例從低到高排序分別為革蘭陰性桿菌、革蘭陽性球菌、真菌。革蘭陰性桿菌中,菌群分布前3位依次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革蘭陽性球菌中,菌群分布前3位依次為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真菌檢出白色假絲酵母菌、光滑假絲酵母菌、熱帶假絲酵母菌。大腸埃希菌對頭胞唑啉、哌拉西林以及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肺炎克雷伯菌對氨芐西林、哌拉西林以及氨曲南的耐藥性較高,銅綠假單胞菌對頭胞唑啉、阿莫西林、氨曲南以及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糞腸球菌對四環素、紅霉素以及青霉素的耐藥性高,屎腸球菌對紅霉素、環丙沙星、青霉素以及氨芐西林的耐藥性較高,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的耐藥性較高。
綜上所述,革蘭陰性桿菌是腎內科尿路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且大部分為大腸埃希菌,必須加強對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藥性的監測、管理,在抗菌藥物的使用上做到合理、科學,降低耐藥菌,從而保證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醫院也需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嚴格落實分類診療,定期進行消毒清潔工作,堅持無菌操作,以免發生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1]趙軍.腎內科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5):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