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蔓蘿

關鍵詞:膝骨性關節炎;玻璃酸鈉;神經阻滯
臨床中膝骨性關節炎較為常見,屬于慢性關節疾病,該病病變主要發生于關節軟骨面,出現骨質增生(繼發性或退行性),會引起患者膝關節功能障礙,伴有明顯疼痛[1]。膝關節在全身關節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由髕骨、脛骨及股骨構成,幾乎承受身體的所有重量,且在行走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極易受到損傷。據相關數據統計,膝關節與其他關節相比,發病率最高,其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發生率為10%左右,尤其是老年群體,發生率更高[2]。疼痛不僅與關節內的病變有關,外界因素也會導致關節疼痛。一旦發生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行走會受到直接影響,生活質量也不斷下降。因此臨床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療。以往采用的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針對病變較為嚴重的患者單一治療效果欠佳[3]。隱神經屬于股神經,是股神經分支之一,采用神經阻滯的方法可緩解關節周圍疼痛,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將我院收治的患者隨機分組,給予不同治療方法,觀察玻璃酸鈉配合神經阻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108例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為常規組(采用塞來昔布膠囊和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口服治療)和實驗組(采用玻璃酸鈉配合神經阻滯治療),各54例。常規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56.51±4.52)歲,病程1~20年,平均病程(6.92±1.39)年。實驗組男26例,女28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57.21±4.82)歲,病程1~20年,平均病程(6.84±1.93)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1)45歲以上的患者;(2)經檢查符合膝骨關節炎診斷標準的患者;(3)膝關節反復疼痛的患者;(4)有半小時以上晨僵癥狀的患者。
排除標準:(1)排除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2)凝血疾病、器質性疾病嚴重的患者;(3)局部和全身感染嚴重患者。
1.2 治療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塞來昔布膠囊和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口服治療,塞來昔布膠囊每天1次,每次0.2 g;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每天2次,每次0.75 g。2個月為一個療程。
實驗組采用玻璃酸鈉配合神經阻滯治療。選擇玻璃酸注射液(2.5 ml/支)膝關節腔內注射治療,治療時,指導患者調整正確體位,以仰臥位為主,膝關節屈曲為90°,合理選擇入路,通常以膝關節外側下為主,對入路位置進行常規消毒。首先采用1%利多卡因皮下局麻,注射劑量2 ml,之后將玻璃酸鈉2.5 ml緩慢注射,完成后拔針并用創可貼粘敷。完成注射后,對患者膝關節進行活動,并合理控制活動時間,5 min為宜,每周1次,5次為1個療程。隱神經阻滯治療時,患者取仰臥位,患側下肢外旋,在大腿內側中、下1/3處確定股內側肌與縫匠肌間隙,重壓此間隙患者有向小腿放射的異感,用記號筆標記。常規消毒后,右手持4.0 cm長的8號短針,沿左手示指尖進針約3~3.5 cm,患者出現向小腿內側放射異感,注入1%利多卡因5~7 ml后用創可貼粘敷。每周注射1次,3次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避免患者活動,并囑咐患者治療后進行直腿抬高鍛煉。
兩組治療完成后,指導患者進行一定功能鍛煉,如果患者疼痛嚴重,應減少肢體活動,緩解后再進行適當肢體活動。另外,指導患者床邊坐位,將膝關節伸直,當有明顯酸脹感后,指導將膝關節屈曲,反復多次鍛煉。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根據患者癥狀、臨床表現等進行評估,分為治愈、好轉、無效。治愈:患者接受治療后,疼痛感消失,且膝關節活動無阻礙,生活恢復正常;好轉:患者接受治療后,疼痛有明顯緩解,但仍存在一定關節限制;無效:患者接受治療后,疼痛及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治愈+好轉。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常規組治療效果與實驗組相比有待提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該病的發生與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病變有關,其中較為常見的病變為繼發性病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發生較大改變,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也呈現出逐漸上升趨勢。病變關節與正常關節相比,骨性關節無論是彈性還是液黏性,均有所不足,這不僅會導致潤滑功能和減震效果下降,還會導致保護能力減弱[4]。臨床治療關節病變的方法較多,如手術、西藥、中藥等,雖然均有一定的效果,也有不足,臨床尚未明確特效的治療方式,主要以修復關節軟骨為主要方向。隱神經是股神經的一條分支,其主要位置在膝關節內下方和髕腱前方,起到支配膝關節前方的作用[5]。根據生理解剖分析得知,患者年齡越大,隱神經髕下支和深筋膜連接較為緊密,主要是由于神經在膝關節內前下方,有纖維組織包裹。這種情況下,膝關節的緩沖能力降低,同時該部位脂肪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損傷,從而導致炎性滲出的情況發生[6]。此外,患者年齡越大,功能退變越明顯,且具有纖維組織增加的情況,容易卡壓隱神經,從而導致疼痛發生。在治療過程中采用隱神經阻滯的方法,能夠使周圍纖維組織得到軟化,緩解炎癥,使得神經受到的壓迫減少[7]。與此同時,使用玻璃酸鈉進行關節腔內注射,可提高關節組織和滑液的黏性和彈性,使患者關節內環境得到改善,有利于修復軟骨損傷[8]。本研究實采用玻璃酸鈉配合神經阻滯治療方法進行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在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使用隱神經阻滯聯合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的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效果,同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和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黎勇,鄭臣校,李緒松,等.中藥熏蒸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性關節炎Meta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9,25(8):587-592.
[2]楊旭,楊英昕.針刀松解股二頭肌肌腱結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干預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24(1):85-88.
[3]魏雙勝,翁愛英,張錫鏈.PRP聯合神經阻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效果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2):3758-3760.
[4]程芳.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營養指導與效果評價[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8.
[5]徐占輝.玻璃酸鈉關節內注射聯合隱神經阻滯治療糖尿病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21):28-29.
[6]張棟林,吳超超,季強,等.近5年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20,47(3):206-209.
[7]劉華,洪春蘭,謝小香,等.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配合關節周圍痛點神經阻滯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觀察500例[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3):147-149.
[8]杜海艷,宋宗和,李廣鑫.玻璃酸鈉關節內注射聯合隱神經阻滯治療糖尿病合并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