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才

關鍵詞:手法復位;橈骨遠端骨折;復位質量;腕關節功能恢復
橈骨遠端骨折是上肢骨折的一種,多發生于中老年群體之中,患者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療或治療不當,會產生腕關節僵硬、疼痛等癥狀,會對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1]。當前,橈骨遠端骨折臨床治療方法眾多,雖然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復位質量不高,存在較高的并發癥發生風險,不利于患者預后。部分研究指出,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手法復位治療可提升患者康復速度,改善患者預后[2]。本次研究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用手法復位治療的效果做對比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本院接診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86例,分組方式為抽簽分組,對照組、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女人數分別為22例、21例,年齡范圍24-83(53.79±2.85)歲;骨折原因:暴力損傷10例、交通事故18例、跌落摔傷15例。觀察組男女人數分別為24例、19例,年齡范圍23~84(53.87±2.78)歲;骨折原因:暴力損傷11例、交通事故19例、跌落摔傷13例。兩組一般資料基本相同(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1)與橈骨遠端骨折診斷標準相符;(2)臨床資料完整;(3)知情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備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重要器官功能障礙;(2)患有傳染病者;(3)患有精神疾病者;(4)存在影響腕關節功能評定者,例如腕關節骨折史、類風濕關節史;(5)不同意參加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行臂叢神經阻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上臂上段使用氣囊止血帶,外展上肢,縱切橈側腕屈肌與橈動脈之間區域,經橈側弧形穿過掌橫紋,開一個切口,長度在8 cm左右,切開旋前方肌,至橈骨遠端掌側結束。牽引、撬撥復位,使用C臂X射線機觀察復位情況,若復位滿意,則使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在橈骨遠端掌側將解剖鎖定鋼板置入,隨后進行固定,再次使用C臂X射線機確定骨折復位及固定情況,沖洗切口,逐層縫合。
1.2.2 觀察組
應用手法復位治療+夾板固定治療。以患者橈骨遠端骨折類型為依據,針對性選用合適的手法展開治療。對于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需外展骨折一側,使其與身體呈90°夾角,醫護人員要用右手握住患者骨折一側手的大拇指,左手將剩余手指握住,沿患者手臂縱軸向遠端牽引,隨后握住患者肘前方,并逐漸向反方向持續牽引。克服重疊畸形后,醫務人員使用雙手將患者腕部握住,運用拇指對患者骨折遠端進行按壓,并向遠側推擠,隨后運用其他手指挺住患者骨折近端,糾正掌側成角,逐漸放松牽引;醫務人員手沿患者橈骨背自上而下展開觸摸,檢查患者復位狀況。若發現臺階面,醫務人員需再次擠壓,直至平坦。復位完成后,使用小夾板固定患者橈骨骨折部位。對于屈曲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其復位側與前者相反,小夾板固定與前者完全相同。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對比兩組患者復位質量情況,包含掌傾角、橈骨高度、尺偏角。
(2)記錄對比兩組患者疼痛緩解時間、腫脹消除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
(3)對比兩組治療后腕關節活動度,包含旋前、旋后、屈曲、背伸、尺偏、橈偏。
(4)記錄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狀況,包含畸形愈合、皮膚潰瘍、腕管綜合征、神經損傷。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利用SPSS24.0,計量、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分別為平均數±標準差(±s)、數(n)和率(%),t、χ2進行檢驗。P<0.05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對比兩組復位質量情況
相比對照組,觀察組復位質量明顯更優,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疼痛緩解時間、腫脹消除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
相較對照組疼痛緩解、腫脹消除及骨折愈合時間,觀察組明顯更短(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治療后腕關節活動度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腕關節活動度明顯更優(P<0.05)。見表3。
3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臨床中較為常見,該病臨床治療方法眾多。以往該病臨床治療方式多為切開復位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創傷性較強,會延長患者康復時間,并且存在較高的并發癥發生風險,易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3]。部分研究指出,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用手法復位治療效果理想,可加快患者康復速度[4]。手法復位治療是以系統化中醫理論為基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骨折部位周圍組織,幫助骨折復位與塑性,可使患者預后得到有效改善[5]。與此同時,手法復位治療操作難度不高,并且較為安全性較高,不會二次傷害患者骨折處,對骨折處血液循環及軟組織影響較輕,可提升患者康復速度,縮短患者康復時間[6]。手法復位治療時,聯合運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可使骨折處穩定性得到有效提升,防止骨折處移位狀況再次發生,從而進一步提升患者康復速度,改善患者腕關節功能[7]。運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時,難免會擠壓患者骨折處,局部腫脹、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所以醫務人員還需要給予患者康復訓練,改善患者血液循環,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8]。
本次研究顯示,兩組復位質量相比,觀察組明顯更優(P<0.05),表明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應用手法復位治療可改善患者復位治療。相較對照組,觀察組疼痛緩解、腫脹消除及骨折愈合時間更短(P<0.05),表明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治療中,應用手法復位治療可提升患者康復速度,縮短康復時間。對比對照組腕關節活動度,觀察組更優(P<0.05),表明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治療中,應用手法復位治療可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9.30%、6.98%,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表明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治療中,手法復位治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治療期間,手法復位治療發揮理想效果,可改善患者復位質量,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艾秀,劉倩,郁冰.早期PNF技術訓練對DRF術后患者腕關節功能及其活動度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21,30(06):621-623.
[2]茹永剛.溫陽健骨湯對手法復位后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活動度及疼痛水平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08):1293-1295.
[3]未智慧.溫陽健骨湯結合手法復位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活動度及疼痛的影響[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16):30-31.
[4]姜林忠.中醫手法復位加小夾板固定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11):97-99.
[5]董輝.改良折頂手法復位配合夾板固定對尺橈骨遠端雙骨折患兒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02):24-25.
[6]郭中舉.溫陽健骨湯聯合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23):175.
[7]蘇建光.續骨活血湯加減聯合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25(17):175.
[8]楊松,高峻青,付記樂,等.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與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對骨質疏松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8,18(16):3143-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