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劍南

關鍵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腰脊神經脈沖射頻;關節腔內臭氧注射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骨關節病,多發于老年人群、絕經后女性,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因此尋找安全有效、創傷小、持續時間長、可反復治療、鎮痛效果確切的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探討腰脊神經脈沖射頻聯合關節腔內臭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貴州醫科大學附屬烏當醫院收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3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射頻組各15例。對照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齡(61.4±13.1)歲;平均病程(23.3±10.4)月。射頻組男4例,女11例;平均年齡(61.8±13.5)歲;平均病程(23.5±10.0)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2015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中診斷標準:(2)膝關節X片1、2、3級患者;(3)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4)膝關節MRI明確膝關節內情況;(5)凝血功能障礙;(6)心臟起搏器患者。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隨訪期間失訪者;(3)在觀察期間接受關節腔鏡及膝關節置換患者;(4)患有多種疾病及并發癥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關節腔內臭氧注射治療。入院后靜脈滴注硫酸軟骨素80 mg,1次/d,治療10 d。入院2~3 d完善檢查后于關節腔臭氧灌注治療,1月內共行4次關節腔治療,患者取平臥位,暴露患側膝關節,屈膝135°,取“外膝眼”為穿刺點,皮膚消毒,浸潤麻醉生效后,用7號短針由穿刺點向膝關節腔刺入,確認在關節腔內,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入濃度為30 μg/ml的臭氧10 ml(部分患者有關節腔積液應在抽液后注入臭氧),術畢拔針貼敷,活動膝關節數次,休息10 min后下地活動。
射頻組入院后治療同對照組。1周后行腰脊神經脈沖射頻治療,患者俯臥位于DSA床上,常規消毒鋪巾、局麻,DSA正位顯示針尖分別位于L2、L3、L4橫突下,側位顯示針尖位于相應椎間孔處,經神經電生理測試無誤后行腰脊神經根疼痛射頻治療,參數設置:頻率2Hz,幅度45V,溫度42℃。脈沖射頻300 s。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1個月,采用數字疼痛強度量表(NRS)[1]評估兩組患者膝關節疼痛程度,采用美國膝關節外科學會膝關節評分法(KSS)[2]對兩組患者膝關節主訴疼痛、穩定性、活動度和膝關節行走、爬梯、缺陷等功能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治療后1周,兩組NRS、K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月,射頻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K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膝關節KSS臨床評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3討論
骨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變性、破壞、骨質增生為特征的發展性慢性疾病,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國內有癥狀性膝關節炎女性OA患病率顯著高于男性[3]。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非甾體藥物鎮痛治療、關節腔內藥物灌注治療、中醫治療等,但長期保守治療并不能持久有效地緩解膝關節疼痛及功能,而外科手術風險隨著患者病史及年齡增長而增加,進一步縮小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范圍。
臨床上常運用低濃度臭氧及小劑量激素治療膝關節炎以緩解癥狀[4]。醫用臭氧主要具有抗炎、鎮痛效果,低濃度關節腔灌注臭氧可以調節關節腔內環境,主要機制有:(1)迅速氧化調節關節腔及酸堿平衡與滲透壓,改善滑膜通透性、擴張血管、改善靜脈回流,減輕周圍組織及神經水腫,從而促進軟骨修復;(2)通過誘導抗氧化酶過度表達,促進核突觸蛋白在細胞內的聚集,激發免疫反應抑制蛋白水解酶,釋放較多的免疫因子如IL-1、TNF-α等表達;(3)直接作用于神經末梢,并刺激抑制中間神經元釋放腦腓肽等物質。
近年來隨著射頻治療技術的發展,其運用于骨關節炎的治療報道增多,治療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緩解膝關節癥狀。膝關節有多條神經支配如股神經、閉孔神經及坐骨神經等,它們均是脈沖射頻靶點治療[5~6]。本文只在L2、L3、L4處行脊神經脈沖射頻治療,可相應阻斷下行部位損傷產生的疼痛,阻斷傳導通路機制可能通過抑制C纖維減少痛覺向中樞傳遞,從而減少對下行分支神經的傳導功能,而脈沖射頻的高頻電流對下肢神經組織波動樣沖擊治療,可對膝關節、韌帶、軟組織起機械松解作用,從而恢復下肢功能。同時聯合關節腔內臭氧注射治療可激活病灶部位的免疫功能,減少炎癥介質釋放,達到長期持續鎮痛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治療后1周,兩組NRS、K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月,射頻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K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腰脊神經脈沖射頻聯合關節腔內臭氧注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顯著改善膝關節功能及疼痛情況,值得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嚴廣斌.NR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4(3):410.
[2]黃樂春,胡惠民,梁宇翔.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述[J].中國醫藥科學,2016,6(13):50-53.
[3]王斌,邢丹,董圣杰,等.中國膝骨關節炎流行病學和疾病負擔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8,18(2):134-142.
[4]向湘松,謝詩涓,熊鶯.老年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影響因素分析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1,17(7):613-616.
[5]任芹,趙序利,萬燕杰.醫用臭氧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實用疼痛學雜志,2006,2(2):67-69.
[6]任浩,羅芳.脈沖射頻治療慢性傷害感受性疼痛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6,22(1):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