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斐


關鍵詞:眩暈;眩暈貼;平肝潛陽活血方;西藥治療;聯合用藥
眩暈(Vertigo)是因患者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運動性或位置性錯覺,患者常感覺外物或自身旋轉、搖晃或移動,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頭暈、頭脹、眼花等癥狀[1]。腦梗死、后循環缺血、腔隙性腦梗死、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短暫性腦缺血、耳石癥均可導致眩暈的發生[2]。中醫辨證認為,肝陽上亢是導致眩暈發生的主要原因,肝氣郁結、風火上擾導致患者出現頭痛、眩暈、耳脹、耳悶、面紅、目赤等,而肝腎陰虧則是導致肝陽上亢的主要原因,治療時多以平肝潛陽、滋陰風火為主[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中藥平肝潛陽活血方中的天麻鉤藤飲和眩暈貼在眩暈中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50~89歲,平均年齡(72.34±4.22)歲;患病時間1 d~2.0年,平均病程(1.02±0.31)年。實驗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1~90歲,平均年齡(72.57±1.13)歲;患病時間3 d~1.5年,平均病程(0.98±0.41)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兩組患者均接受相關檢查。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常規治療,包括血管擴張藥物、前庭抑制劑類藥物和止吐鎮靜類藥物,治療15 d。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患者聯合眩暈貼、中藥湯劑平肝潛陽活血方(天麻鉤藤飲)治療。眩暈貼藥方組成:丹參30 g、白芥子20 g、川芎12 g、石菖蒲12 g,搗碎后用醋調和,于百會穴、足三里穴、肝俞穴、腎俞穴、行間穴、涌泉穴進行貼敷。天麻鉤藤飲藥方組成:石決明20 g、鉤藤10 g、杜仲10 g、牛膝10 g、桑寄生10 g、黃芩10 g、川芎10 g、紅花10 g、三七10 g、白芍10 g,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每日1劑,分2~3次服完,治療周期為15 d。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眩暈及其他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眩暈和伴隨癥狀有所改善,仍需繼續治療;無效:各項癥狀與治療前無變化[4]。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中醫癥候包括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口苦。其中眩暈評分為0分、2分、4分、6分,其他評分為0分、1分、2分、3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癥狀越重。(3)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水平。血脂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用(±s)、%表示,以t、χ2檢驗。當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眩暈、耳鳴、頭目脹痛、急躁易怒、口苦等中醫癥候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各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肝陽上亢是導致眩暈比較常見的原因,危害性較大,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和生活質量。肝陽上亢是由于肝腎陰虛、陰不制陽致使出現肝陽升動過快,或者由于患者郁怒焦慮、氣郁化火導致陰血耗傷,陰不制而陽成,風陽上擾導致患者出現頭痛、眩暈癥狀;陽亢化熱擾亂患者心性,導致失眠發生;而舌紅苔黃則是由風火內擾造成,在多因素作用下最終致使患者出現頭目眩暈、頭部脹痛、耳鳴、舌紅少津和腰膝酸軟等癥狀[5]。眩暈治療時應選擇平肝潛陽、滋養肝腎等方式。天麻鉤藤飲由石決明、鉤藤、杜仲、牛膝、桑寄生、黃芩、川芎、紅花、三七、白芍組成,具有清熱活血、平肝熄風、補益肝腎等功效,主治患者肝陽偏亢、肝腎不足[6]。方劑中鉤藤具有清肝熄風、定眩功效;石決明具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功效;牛膝具有活血利水、引血下行功效;黃芩具有清肝降火功效;桑寄生與杜仲具有補益肝腎、治本功效。眩暈貼采用同等功效的中藥對患者穴位進行貼敷,中藥在通過溫度和壓力因素的影響下,直接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調節患者機體功能,達到補腎、平肝的作用。將中藥通過內服和外敷兩種模式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可發揮更強的藥效,且安全性高,副作用少[7]。雖然臨床常用西藥進行眩暈的治療,但西藥通常只能緩解癥狀,不能對眩暈進行根治。因此,聯合中醫藥能有效達到治本的功效,標本同治才能將眩暈根除,對老年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有促進作用。本研究對我院80例眩暈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采用中藥聯合治療的實驗組患者治療效率更高,癥狀改善效果更好,與葉桃春等[8]研究結果相似,再一次證明了眩暈貼聯合中藥湯劑平肝潛陽活血方對眩暈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對眩暈患者進行臨床診療時,眩暈貼和平肝潛陽活血方聯合常規西醫治療能顯著提高治療效率,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血脂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孔玲玲.眩暈病(原發性高血壓)基層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的應用療效評價[D].鄭州:河南中醫藥大學,2017.
[2]張平.天麻鉤藤飲聯合氟桂利嗪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肝陽上亢型)患者的療效分析[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0,27(7):60.
[3]賀建軍.定眩湯用于老年性眩暈治療中的臨床有效性研究[J].黑龍江中醫藥,2018,47(5):44-45.
[4]王艷,王振興,謝亮亮,等.天麻鉤藤飲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眩暈肝陽上亢兼痰濕中阻證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藥,2021,44(3):6-8.
[5]谷聰麗.中西醫結合治療眩暈的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8):167.
[6]黃巨峰.中醫內科對眩暈患者病因分析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0):76-77.
[7]劉攀,王官林.天麻鉤藤飲治療肝陽上亢眩暈型頸椎病的典型病例[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48):32,34.
[8]葉桃春,段驕,劉敏超,等.平肝潛陽、益氣化痰法治療高血壓病眩暈[J].中醫雜志,2018,59(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