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斯 許輝


關鍵詞:大量輸血;圍術期;輸注不同比例血液成分;生存情況
嚴重創傷及大型外科手術可能引起大量失血,如若不及時救治,會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輸血是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患者,應用范圍較廣[3]。而大量輸血則是指一次輸血量超過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目前,大量輸血通常以輸注紅細胞為主,然而紅細胞大量輸注會引起凝血功能異常,甚至增加患者死亡風險[4~6]。因此,選擇輸注合理比例的紅細胞成為改善大量輸血患者預后發展的關鍵所在。本研究隨機選取我院86例圍術期大量輸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圍術期輸注不同比例血液成分對其生存狀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6例圍術期大量輸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以圍術期輸注不同比例紅細胞(Rd Blood Cell, RBC)為依據,將患者分為A組20例、B組31例、C組35例。A組男13例,女7例;年齡18~70歲,平均(35.86±2.26)歲;擇期手術12例、急診手術8例。B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0~70歲,平均(35.96±2.30)歲;擇期手術18例、急診手術13例。C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1~70歲,平均(35.76±2.25)歲;擇期手術20例、急診手術15例。三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擇期手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組標準:(1)根據臨床表現、各項檢查,確定為創傷類疾病(胸部損傷、泌尿系損傷、四肢骨折、顱腦損傷、肝脾破裂等);(2)24 h內輸注RBC4000 ml~4500 ml及以上;(3)患者和(或)家屬已知曉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理解、表達障礙;(2)存在肝腎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等;(3)研究期間因自身原因而主動退出[7]。
1.2 治療方法
A組、B組、C組分別按新鮮冰凍血漿與RBC比例>1∶1、新鮮冰凍血漿與RBC比例1∶2~1∶1、新鮮冰凍血漿與RBC比例<1∶2輸注懸浮紅細胞,密切觀察各組治療狀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對癥救治。
1.3 觀察指標
(1)采集A組、B組、C組輸血前后靜脈血,選擇SYSMEX CS51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測定結果,包括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 Ratio, 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 PT)。(2)比較A組、B組、C組住ICU時間及生存質量。采用Karnofsky功能狀態評分標準(KPS)[8],評估患者生存質量,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生存質量越好。(3)比較A組、B組、C組病死率。
1.4 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A組、B組、C組輸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輸血前,三組PT、INR與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三組PT、INR與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輸血后PT、APTT較A組、C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A組、B組、C組住ICU時間及KPS評分比較
三組住ICU時間、KP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大量輸血在挽救圍術期患者生命安全方面占據重要地位,與此同時也存在諸多不良反應,如凝血功能障礙,可能與大量輸血致血小板、凝血因子丟失/稀釋性減少有關,如若處理不及時,易導致患者死亡率增加[9~10]。據統計,大量輸血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礙死亡幾率達19%~45%。近些年,如何規范、合理調整大量輸血患者的血制品輸注比例已受到人們關注。部分學者開展多個實踐研究,得出不同的研究結論,如按1∶1、1∶2輸注新鮮冰凍血漿RBC,可有效延長大量輸血患者生存期限;新鮮冰凍血漿RBC與患者病死率有關,應對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輸注1∶1新鮮冰凍血漿RBC,按1∶3輸注新鮮冰凍血漿RBC,可降低大量輸血患者病死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前,三組PT、INR與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后三組PT、INR與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輸血后PT、APTT較A組、C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B組患者輸血后凝血功能較A組、C組改善明顯。三組住ICU時間、KPS評分及病死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低比例、中等比例、高比例輸注RBC對圍術期大量輸血患者生存質量、住ICU時間無明顯影響,仍需進一步論證。
綜上所述,對大量輸血患者按低比例、中等比例、高比例輸注RBC,對其生存質量無明顯影響,但中等比例輸注RBC則會進一步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出現嚴重后果。介于相關報道較少,再加上本研究樣本量不足、結局指標不完善等方面的局限性,建議在今后工作中繼續探究大量輸血患者生存狀況,以期豐富研究成果,為其他研究提供重要理論支撐,進一步提升我國大量輸血患者機體健康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胡海亮,鐘濤,夏康,等.大量輸血患者的分析及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9):1247-1250.
[2]董遠峰,彭晶.不同比例懸浮紅細胞及新鮮冰凍血漿對創傷大輸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J].血栓與止血學,2020,26(4):628-630.
[3]李明明.血漿和紅細胞不同比例在大量輸血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20,38(2):404-408.
[4]閆優萍.血漿與紅細胞不同比例輸注對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20,27(3):315-316.
[5]霍彩虹,李彩梅,席真艷.急癥創傷大量輸血患者血液指標及凝血狀態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9,23(22):52-54,84.
[6]陳鳳,李丹,王靜,等.2014~2016年大量輸血病例回顧性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8,20(5):489-493.
[7]姬勇,劉瑞英.探討大量輸血后患者相關生化指標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外醫療,2019,38(20):183-185.
[8]溫俊杰.不同血漿和紅細胞比例輸注對胃腸道腫瘤圍手術期大量輸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9):1587-1588.
[9]曹型群.圍術期輸注不同比例的新鮮冰凍血漿和懸浮紅細胞對大量輸血患者預后的影響[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5):76-77.
[10]張福鑫,鄭揚,涂攀.腹部創傷性休克啟動大量輸血程序對其預后的改善價值研究[J].吉林醫學,2019,40(3):59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