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慧


關鍵詞:小兒癲癇;左乙拉西坦;奧卡西平
癲癇為神經系統常見慢性病,治療時間長,在我國發病率為0.7%,其中小兒及青少年人群占發病人群的80%左右,對患兒影響極大。疾病發作時,患兒出現肢體抽搐、痙攣等,甚者造成腦部損傷,影響患兒的智力、身體協調能力等。疾病早期,表現為頭部多汗、易驚醒、煩躁等,癥狀不典型,很難被發現,從而耽誤治療。小兒癲癇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傳統的治療方式一般只對患兒的神經傳遞進行干預,降低大腦皮層的活躍度,達到治療的效果,但治療效果不佳。故本研究分析了左乙拉西坦聯合奧卡西平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吉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癲癇患兒97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39例與實驗組38例。常規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2~8歲,平均年齡(5.37±1.08)歲。實驗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1~9歲,平均年齡(5.28±1.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兒家屬及監護人均知曉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疾病者。
1.2 方法
常規組應用奧卡西平治療。實驗組應用左乙拉西坦聯合奧卡西平治療。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國藥準字H20143178)5 mg/次,2次/d,飯前飯后均可。曲萊奧卡西平口服混懸液(注冊證號H20140647)5 mg/次,2次/d,飯前飯后均可。藥品均每日增加5 mg,奧卡西平最大劑量為45 mg/d,左乙拉西坦最大劑量為60 mg/d。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根據患兒的腦電圖以及癲癇發生情況進行評價,若患兒病情已經完全控制,為顯效;若患兒癲癇發作情況得到完全改善,頻率減少70%以下,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2)比較兩組癲癇發作情況:記錄患兒癲癇發作次數以及癲癇發作時間。(3)比較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患兒頭暈、皮疹、消化不良、過敏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癲癇發作情況比較
干預后兩組癲癇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均明顯優于干預前,且實驗組癲癇癲癇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率比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小兒癲癇(EPilePsy in Children)俗稱羊癲瘋,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綜合征,多由于患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而導致的大腦皮層過度放電,具有暫時性、陣發性的特點,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肌肉抽搐、神經功能異常[1]。本病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患兒占發病患兒總數的20%,多與遺傳有關。
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又稱利維西坦、左旋乙拉西坦,是一種抗癲癇藥物,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中樞興奮藥,是吡拉西坦(Piracetam)衍生物,是一種新型的抗癲癇藥物[2]。左乙拉西坦在1999年通過了美國FDA批準,最初只作為成人癲癇用藥,在2005年后被批準可作為兒童輔助用藥。左乙拉西坦與傳統的癲癇藥物不同,它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低(<10%),對于蛋白結合位點不易產生作用,故而并不作用于離子通道、抑制神經遞質系統。在應用左乙拉西坦治療小兒癲癇時,并未對患兒的γ氨基丁酸(GABAergic Neuron)和谷氨酸能神經元(Glutamatergic Neuron)介導的突觸傳導產生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藥理作用可能為以下幾點:(1)抑制海馬區的椎體神經元,使其不能夠釋放高電壓;(2)作用于突觸囊泡蛋白,抑制突觸囊泡的分泌與神經遞質的釋放;(3)在突觸前阻斷神經遞質的釋放;(4)使大腦皮層的受體下調,抑制神經元的回路;(5)降低微興奮性電流。
左乙拉西坦極易溶解,具有高滲透性,主要是通過水解酶乙酰胺化進行代謝,另外還通過羥化吡咯烷、吡咯烷基團開環進行代謝,主要代謝產物為UCB L057,并無藥理活性。相關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并不會對酶產生誘導作用,故不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作用。左乙拉西坦半衰期較長,通常在7 d左右。在2 d內,患兒主要通過尿液排出93%。在腎臟中,左乙拉西坦和其主要代謝產物UCB L057的清除率為60%和4.2 m/(min·kg),患兒半衰期通常在5 h左右,體內清除率為1.1~1.5 m/(min·kg),快于成人的0.96 m/(min·kg)。左乙拉西坦主要通過腎臟代謝,體內清除率通常取決于肌酐清除率,因此,腎功能不全的患兒應當根據肌酐清除率調整每日用量。
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是卡馬西平的10-酮基衍生物,為一種神經性藥物,其代謝所產生的羥基衍生物(與肝臟細胞酶所產生的活性物質10-單羥基衍生物,MHD)對癲癇患兒具有藥理作用,可高度選擇性抑制大腦皮質運動[3]。奧卡西平能夠阻斷腦細胞的電壓依賴性鈉通道,從而有效阻止對放電的擴大,使神經細胞膜由興奮變穩定,同時也對鉀、鈣離子進行作用。MHD與奧卡西平能夠與血清蛋白進行結合。
奧卡西平能夠被人體較快清除,能夠和肝臟中的細胞酶進行反應,生成MHD、DHD。奧卡西平半衰期為1.5 h左右,MHD半衰期則能夠達到9 h。MHD在2 d后的血藥濃度達到穩態,通過與葡萄糖醛酸進行結合來代謝。有研究表明,奧卡西平能夠對CYP2C19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在用藥時應當避免或適量服用這類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等,防止出現藥物相互作用的情況。
抗癲癇藥品一般是需要長期使用的,一般患兒在3年無病情發作的情況下,對癲癇用藥量逐漸減少,用藥要有規律有周期,不要漏服,也不能隨意對藥物加減。在患兒使用抗癲癇藥品時,應當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藥量控制病情,藥量不可超過患兒能夠承受的上限。停藥應當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逐漸減少用藥,緩慢停藥,不可突然停藥,以防止誘發癲癇。抗癲癇藥物基本需要肝腎代謝,所以應當注意對肝腎功能的損害,定期檢查患兒的肝腎功能,及時處理藥物副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干預后實驗組癲癇癲癇發作次數及發作時間明顯優于常規組,實驗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率比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小兒癲癇患兒施行左乙拉西坦聯合奧卡西平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癲癇發作次數和時間,提升治療效果,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明光,吳海俠,姚丹,等.左乙拉西坦與奧卡西平聯合治療小兒癲癇臨床療效及對患兒免疫功能,腦電圖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9,27(12):5.
[2]張千超,李吉順.奧卡西平聯合左乙拉西坦對顳葉癲癇患兒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21,15(8):3.
[3]滿麗娜,王坤,欒馥.左乙拉西坦聯合奧卡西平治療小兒癲癇的效果,不良反應及腦電圖改善情況[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