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麗 王喬利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兒撫觸護理對早期新生兒生長發育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新生兒科90例健康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出生順序編號分為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45例。對照組采取一般性護理,護理組采取新生兒撫觸護理,對比兩組生長發育情況。結果:6個月后,護理組頭圍、攝乳量、體質量、身長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語言表達、社交傾向等認知評分高于對照組,刺激反應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家屬滿意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早期新生兒采取新生兒撫觸護理能有效促進新生兒的身體機能發育,幫助其盡早建立良好的認知功能,還能有效提高家屬滿意度。
關鍵詞:新生兒;新生兒撫觸護理;早期生長發育;干預價值
隨著三孩政策放開,人們優生優育意識得到提升,引進更科學的育嬰方法成為新生兒科的重要工作內容。新生兒撫觸是一種較為先進的科學育嬰方法,主要通過對新生兒皮膚的觸摸,促進新生兒感覺器官的刺激形成,進而對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及生理發育產生積極促進作用[1],幫助其更好適應外部環境。有不少研究發現,與不接受新生兒撫觸護理的新生兒相比,接受撫觸的新生兒在體質量增長、頭圍增長等方面都有更優越的表現。基于此,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新生兒撫觸護理對早期新生兒生長發育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新生兒科90例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根據出生順序編號分為對照組和護理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平均出生體質量(3.18±0.42) kg;剖宮產19例,順產26例。護理組男22例,女23例;平均出生體質量(3.41±0.68) kg;剖宮產20例。順產25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所有新生兒均為健康足月兒,APgar評分≥9分,無先天性疾病,無智力缺陷。所有新生兒家長對研究內容知情,并在同意書上簽字。本研究符合醫院醫學倫理學要求。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一般性護理,包括身體清潔與護理,保證溫暖適宜的室溫,必要時送入保溫箱,控制溫度在25℃、濕度60%左右,密切觀察身體機能、采取正確的喂奶姿勢等。護理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新生兒撫觸護理,撫觸前準備棉簽、浴巾、嬰兒潤膚油等,保證室內整潔干凈,若處于冬季則開啟空調,避免新生兒著涼,并在撫觸前15 min減少外界因素干擾,播放舒緩音樂;準備完畢后按照從上到下、先面胸部再四肢再背部的順序進行撫觸。(1)面部撫觸:護理人員清潔雙手并做好潤滑,從新生兒前額向外推壓,注意動作輕柔;(2)胸腹部及四肢撫觸:腹部撫觸以順時針進行輕柔按摩,再沿著橫結腸下滑,以“U”字型向右腹部按摩,腿部撫觸遵從上下順序、從大腿根到腳踝輕柔按捏,再對腳踝與足底輕柔按摩,手部撫觸則讓新生兒手放松下垂,護理人員其中一只手輕輕固定胳膊,遵從上臂到手腕的順序按摩,每個肢體撫觸3~5 min;(3)背部撫觸:協助新生兒轉換為趴臥位,頭側向一邊,隨后以脊柱為中線,對脊柱兩側肌肉加以撫觸,并逐漸向遠離脊柱側撫觸按摩。上述撫觸操作完成后第一時間給新生兒穿戴妥當,并收拾好撫觸用品。若撫觸過程中發生新生兒哭鬧、發抖等異常情況,立即停止撫觸。在新生兒出院后囑家屬在家進行自主撫觸,堅持至新生兒6個月。兩組均通過電話隨訪、新生兒返院隨訪等途徑調查記錄護理結果。
1.3 觀察指標
新生兒6個月時,測量并記錄新生兒護理后的頭圍、體質量、身長以及每日攝乳量。使用Gesell發育量表對新生兒認知發育情況進行評估,主要包括語言表達和社交傾向;測量新生兒刺激反應時間,即新生兒對突發情況作出眼神、行為動作的時間。以院內自制滿意度量表在新生兒出院當天對家屬進行調查,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則越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生長發育指標、新生兒體質量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性別、分娩方式、家屬滿意度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生長發育情況對比
護理組的頭圍、攝乳量、體質量及身長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認知發育指標對比
護理組語言表達、社交傾向等認知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刺激反應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新生兒自母體娩出后,所處的生長環境與胎兒時期完全不同,這種突發性變化可引起新生兒發生應激反應,導致易哭鬧、睡眠質量不高等問題出現,對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隨著人們對新生兒重視程度的提高,新生兒科的護理工作也面臨著重要考驗。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護理方案,是以促進母嬰接觸、做好身體清潔、保證正常生理需求為主,未重視護理對新生兒的體格發育、神經發育效用。近年來人們對育嬰方法科學性的需求持續增加,醫療工作也需要隨之作出相應提升。
已有研究證實,0~3歲是嬰兒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尤其是出生后的6個月內,該階段是新生兒各項生理機能及神經發育關鍵時期,因此也成為越來越多父母重點關注的時期。新生兒撫觸是一種科學育兒措施、理念和方法。顧名思義,新生兒撫觸就是護理人員或家屬通過與新生兒的皮膚接觸,在新生兒皮膚上產生感官性刺激,并將這種刺激反復傳導并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進而促進新生兒神經功能的發育和臟器功能的完善。新生兒撫觸能夠幫助新生兒在相對短時間內適應新的外部環境,進而提高攝乳量和睡眠質量,促進其生理和神經功能的強化與發育。
在本研究中發現,接受新生兒撫觸的護理組,與接受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比,新生兒6個月時的頭圍、攝乳量、體質量及身長獲得更滿意的效果,且護理組的認知評分、刺激反應時間表現也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劉敏華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新生兒撫觸對生長發育有顯著促進作用的原因在于,觸覺是新生兒感官中發育最好的感官之一,通過早期撫觸能夠讓新生兒情緒得到滿足感,維持穩定的生理狀態和器官功能發育,同時皮膚刺激也會增強神經突觸間的聯系,促進機體協調能力的全面提升。本研究中護理組家屬滿意率95.5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這與黃巧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在于,對家屬而言,新生兒得到情緒安慰后,哭鬧減少,睡眠質量和攝乳量滿意,進而收獲更高的家屬滿意度。為了出院后撫觸效果,護理人員應在住院期間對家屬進行手把手教學,新生兒出院時再次指導家屬撫觸操作的要點,確保新生兒居家也能接受同樣科學有效的撫觸護理
有研究對240例新生兒進行觀察,分別在出生后1 d、出生后5 d開始進行新生兒撫觸,探討最佳撫觸時機,結果顯示出生后1 d和出生后5 d的新生兒生長發育結果對比無顯著差異。但由于本研究所納入病例數量有限,未能對撫觸時機進行觀察,在后續研究中,需要納入更多觀察對象,并制定細致、科學的分組方案,以探討新生兒撫觸護理的合適時機。
綜上所述,新生兒早期應用新生兒撫觸護理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以及認知水平提升有積極作用,且能獲得更高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在兒科護理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秦方玲.新生兒撫觸護理對新生兒生長發育的應用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20,12(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