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蓉 葉敏 冉玉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長期住院;院內康復管理模式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類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庭、社會帶來巨大影響[1~2]。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思維、情緒等出現改變,表現出異常的行為。臨床表現錯綜復雜,病情易反復,臨床難治愈,對社會安全有一定危險性[3]。隨著現代社會對精神疾病越來越關注,醫療保障制度也越來越完善,跟以前相比較,精神疾病患者得到了更為專業和系統的治療。但長期的住院治療也給精神疾病患者帶來各種主客觀原因的不良影響,容易出現一系列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的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鞏固治療效果和恢復社會功能,在住院期間的康復護理成為臨床護理人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主要分析在長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院內康復管理模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宜賓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科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52例,按照院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6例。對照組男43例,女33例;年齡35~64歲,平均年齡(47.89±2.56)歲;平均病程(17.32±0.53)年。實驗組男42例,女34例;年齡39~70歲,平均年齡(46.23±2.93)歲;平均病程(16.57±0.4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病情穩定;病程不低于4年。排除標準:患有中樞神經系統其他病癥。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院內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院內康復管理模式。(1)工娛治療。本院進行的工娛活動為運動體操以及象棋。護理人員需引導患者完成活動,同時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合理選擇項目。運動體操的活動劇烈程度需要進行分級指導,象棋活動也需要考慮年齡層級。年輕的患者可以加大運動體操的活動力度,運動時間和次數也可以適度增加,象棋更適合年齡偏大的男性患者。(2)生活技能訓練。一是日常生活訓練,從指導患者穿衣、疊被、洗漱等方面入手,利用患者尚存的部分責任能力,督促教育手把手指導;二是社交訓練,通過日常生活訓練中的動手、動腦和患者間的合作互助,培養患者主動參與群體活動的意識,建立患者間的情感支持。(3)定崗職業康復訓練。設立工勤崗、經營性崗位以及寢室長崗位,將工勤崗位設立為患者的過渡性工作,工作時間短于6個月,每周的工作時間短于20 h,給予患者一定的薪水;經營性崗位為院內小賣部售貨員,指導患者使用智能收款機,并進行物品分類、掃碼入庫、銷售、記賬等講解示范,讓患者按照崗位職責要求去從事某種職業勞動;為每室選出寢室室長,幫助其他患者進行日常的訓練以及生活等工作。(4)癥狀監控訓練。指導患者識別復發的先兆癥狀,如出現失眠等情況,需要多加注意。識別后需要對癥狀進行處理,可采用前面應對幻聽、妄想的策略。告誡患者遠離酒精和毒品,學會適合自己的宣泄情緒的方式。(5)藥物自我管理訓練。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抗精神病藥物的相關知識,并幫助患者進行服藥技能訓練,即指導患者正確管理和服用藥物,學會識別藥物的副作用,如口干、便秘等。此外,進行自服藥訓練,不能出現漏服藥、超藥量、不按時服藥等現象。學會從精神科醫生那里尋求幫助和有效的交流。(6)社會實踐。進行回歸社會技能訓練,采用交流、溝通、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習社會交往的技能,并在日常訓練中增加應對壓力的技能,找出壓力來源,并有效識別壓力過大信號,設立有效的壓力管理的目標和制訂壓力管理策略[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入組時及管理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的PANSS評分、SDSS評分、ADL評分。PANSS評分用于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對30種不同癥狀進行1~7分的打分;SDSS評分用來評價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共包括10個項目,每項評分為0~2分;ADL評分用來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根據Barthel指數計分,分為4級,總分100分。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時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觀察組患者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入組時SDSS、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觀察組患者SD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在我國,精神疾病所帶來的負擔已遠遠超過其他疾病,約占所有疾病負擔總和的20%。目前還沒有完全根治精神分裂癥的方法,這種病的治療周期較長,容易反復發作。但是如果接受正規的康復治療,并合理用藥,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復發率[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入組時PANSS、SDSS、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觀察組患者PANSS、SD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形式主要有院內康復、居家康復、社區康復等,良好的院內康復是恢復的前提,具有更好的監護和督促患者的作用,不僅能進一步鞏固療效,減少病情復發[6]。同時,在患者住院期間,除了做好常規的臨床護理工作之外,還需要協調各方,配合院方,在院內及病區開展康復工作,盡可能地促進患者的臨床康復,減緩社會功能的衰退,早日出院和回歸社會,因此院內康復管理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峰.護理康復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效果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14,27(1):50-52.
[2]文璐,譚俊華,潘信明,等.社區及院內康復管理模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8,28(5):301-304.
[3]Wittorf A,Wiedemann G,Buchkremer G,et al.Prediction of community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 1 year after discharge from inPatient treatment[J].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8(1):48-58.
[4]徐良雄,高卉,劉祖松,等.定期技能康復訓練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10):1448-1451.
[5]徐良雄,孫曉璐,熊昌娥,等.康復干預項目措施對10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1):1-4.
[6]張偉波,朱益,陸怡,等.國內社區精神分裂癥個案管理模式應用與研究現狀[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16,16(2):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