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萍 王丹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一般課題,課題編號CDIB17372。
摘要:幼兒在各個年齡段的興趣點、使用工具能力、行為習慣、觀察力、表現力、想象力等方便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結合幼兒表現,我們突破以模仿開始、對稱剪為主的傳統剪紙教學方式,打破只有會剪紙的教師才能組織活動的教師固有思維,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目的,對幼兒剪紙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幼兒剪紙活動 教師指導 策略
幼兒在各個年齡段的興趣點、使用工具能力、行為習慣、觀察力、表現力、想象力等方便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結合幼兒表現,我們突破以模仿開始、對稱剪為主的傳統剪紙教學方式,打破只有會剪紙的教師才能組織活動的教師固有思維,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目的,對幼兒剪紙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進行研究。
一、幼兒剪紙活動中教師的觀察策略
(一)從幼兒剪紙活動的源動力中觀察
愛因斯坦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關注幼兒剪紙活動的源動力,以幼兒剪紙興趣為活動之源進行觀察,有效建立幼兒剪紙活動內動力,是教師觀察的重點。
1.基于幼兒活動觀察剪紙源動力
在傳統的幼兒剪紙活動中,基本是采用幼兒先畫稿再剪紙、或按照一定的方法先折紙后剪紙等方法進行的技能傳授型剪紙方法。兒童是剪紙藝術文化的繼承者和接班人,他們對剪紙活動的喜愛是傳承的源動力,兒童的藝術教育應該是開發兒童的藝術潛能,變“教”為“學”的幼兒園剪紙活動,突破傳統剪紙教學模式,以游戲化、自然化、生活化的主題活動切入,支持幼兒用剪紙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2.結合年齡特點觀察剪紙源動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3-4歲幼兒在藝術表現與創造中,經常涂涂畫畫、粘粘貼貼并樂在其中;4-5歲幼兒經常用多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見所想;5-6歲幼兒能用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在“樹”的剪紙活動中,小班幼兒用整塊或長短、大小不同的剪紙符號拼貼來表現春天樹木的生長狀態,中班幼兒享受連續運剪表現樹的主體和枝的彎曲,拼貼細節;大班幼兒更樂于表現花葉、紋理等細節,并剪創充滿故事情節的畫面。
(二)從幼兒剪紙能力表現中觀察
幼兒在不同年齡段使用工具能力、行為習慣、觀察力、表現力、想象力等方便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歸納總結典型性特征使教師對幼兒剪紙能力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觀察更加明確。
(三)從“問題”中生成教師的有效觀察
幼兒在剪紙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多變,也會帶給老師諸多疑問。問題的出現,正是教師觀察內容的生成點。如:在剪紙的過程中觀察孩子是否主動參與;觀察幼兒的坐姿、持剪動作與作品問題之間的聯系;在活動時能否有好的剪紙常規,能否進行碎紙、工具的收拾整理等。
因而,教師在幼兒剪紙活動過程中,還需通過便簽紙隨機記錄、拍照片或視頻的影像記錄、學習故事的敘述性記錄等多種方式,對隨機出現的問題和生成的觀察內容進行記錄,并持續跟進觀察。
二、幼兒剪紙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綱要》中指出:有效的觀察能夠助推教師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基于對重點觀察內容的梳理,總結表格記錄指導、按需跟進指導、習慣培養指導和作品分析指導四種典型的指導法,使教師有效參與幼兒剪紙活動。
(一)表格記錄指導法
表格記錄指導法適用于基于對幼兒原有經驗的了解和活動目標的設定,對幼兒進行有目的的、全程、全方位的記錄和指導。
(二)按需跟進指導法
1.關注群體需求及時跟進指導
隨著剪紙活動的不斷開展,幼兒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明顯,一些幼兒會表現出較明顯的內在需求。在集體剪紙活動“賽龍舟”中,孩子們對賽龍舟的表現都相對粗獷,某幼兒拿著剪出龍舟外形輪廓和人的作品走來,卻沒有從孩子的臉上看到自豪與成功的喜悅。
2.個別需求個別指導
在幼兒活動中,面向全體的活動不可避免出現個體表現的不同,關注有特殊需要的幼兒,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是教育的原則。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學習方式,抓住幼兒感興趣的契機,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每個幼兒都有充分表現的機會,才能讓幼兒的潛能在剪紙活動中得到充分發揮。
(三)習慣培養指導法
3-6歲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在剪紙活動中,取放紙張和剪刀、安全用剪、隨時收放廢紙、安靜不打擾別人、耐心細致粘貼等是塑造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必要途徑,也是教師指導幼兒活動的重點。
(四)作品分析指導法
1.剪紙檔案分析指導
幼兒的作品不需要所有都保留,幼兒的作品主要用于客觀、真實的展現幼兒的發展和教師教育理念的不斷變化。能夠反映并分析幼兒階段發展特征水平的作品必要留存。比如說:個人成長檔案縱向分析指導;年領班作品集橫向分析指導。
2.幼兒作品中剪紙語言的分析指導
通過對幼兒作品的個體分析,讓幼兒發現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從幼兒的剪紙語言中進行分析。
(1)剪紙語言中情感表達的分析指導
剪紙是幼兒表達情感和認知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剪一個長紙條做圍巾、剪一個大紙塊做被子表達自己對媽媽和妹妹的愛;通過大大小小的碎紙拼貼講述一次旅行中精彩的海底故事;通過對不同花紋的精雕細剪表現出蛋糕里豐富而神秘的誘惑……每一幅作品都是兒童內心世界的表達,教師需要在作品分析中去傾聽幼兒的內心世界,并給予相應的、積極的認同與回應。
(2)剪紙語言中能力表現的分析指導
在作品分析中,教師應關注幼兒對物體整理概括能力、把復雜事物簡單化的能力,對不同形象典型特征、事物細節等的觀察與表現能力,對同一事物的聯想和創想能力,從而發展幼兒的思維方式,保持并不斷激發幼兒對剪紙的喜愛之情。
三、幼兒剪紙活動中教師評價策略的研究
幼兒剪紙活動的評價主體是幼兒,應以評價幼兒在剪紙活動中的興趣、感受和體驗為評價的主要價值取向,強調幼兒愿意表現和表達自己的興趣,強調以多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想法和結論。
(一)以多維度內容進行評價
評價的內容應本著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進行,過程性評價包含的內容有幼兒行為表現、作品表現方式、使用工具等;結果性評價包含有造型、構圖、選紙、目標的達成度等方面內容。
(二)以多元角色對主體進行評價
幼兒自我評價:幼兒的剪紙作品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從某種程度上講,只有幼兒自己才最了解他的作品,面對孩子們的作品,我們要認真傾聽他們的心里話,讓他講一講作品中的內容和故事。教師總結性評價:教師的評價方式應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個性、情感、態度、習慣、學習方式等差異性,教師在評價的時候應采用鼓勵式的語言。
在幼兒剪紙活動中,教師的指導必須基于對兒童主體性的認識,能夠與幼兒平等對話,學會觀察、了解幼兒,發現幼兒的主動學習,尊重幼兒的自主表達。重視藝術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重視幼兒審美情緒和經驗的發展以及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從而將幼兒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落實在幼兒剪紙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實施細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3.滕守堯.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M].南京出版社,2008.05
4.姚兵岳.小剪刀大智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2006.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一般課題《幼兒園剪紙活動實踐研究》.(課題編:CDIB1737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