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丹
手風琴是近代西方傳入中國的樂器之一,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逐漸與民族特色相結合,并且創新地運用到戲曲之中,形成了手風琴的西式風格與傳統戲曲音樂相互融合、影響的趨勢,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
一、手風琴在戲曲應用中的民族化
中國的戲曲音樂具有民間性和程式性的特點,在戲曲舞臺演出的音樂結構、唱腔體制、曲牌、唱腔、鑼鼓點等技術方面均有運用。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需求,中國戲曲音樂面臨著繼承傳統與推陳出新之間相互協調的問題,因此戲曲音樂工作者在各個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尤其注重總結歷史經驗,在采用原來器樂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方音樂的優點,在創作實踐中發展。
手風琴這種西洋樂器在戲曲中合理運用,可以以原來的戲曲音樂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好的再加工、創作。《打虎上山》《打不盡豺狼決不下戰場》《飛速前進》《天女散花》等作品是手風琴初步應用到戲曲音樂之中的代表。隨著逐漸的嘗試與融合,戲曲音樂作品中的手風琴演奏已不再是生搬硬套地移植,而是在吃透原戲曲音樂后,根據音樂的風格和劇情進行再創作,將手風琴的和聲特色與戲曲音樂完美地融合。國內的作曲家們在融合了戲曲音樂后創作的中國手風琴作品,在保持原有的手風琴曲色神韻的基礎之上,也十分重視旋律寫作的民族化追求,充分發揮獨特的多聲與和聲思維優勢,探索了一條手風琴音樂融于戲曲音樂創作的嶄新道路。
二、手風琴和戲曲融合的典范
中國的戲曲劇種繽紛多姿,以京劇為例,戲曲音樂曲調多樣、氣勢宏偉,節奏明確有力。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手風琴作曲家就從京劇、豫劇等戲曲劇種中吸取養分,創作了一些以手風琴為主要演奏樂器的音樂曲目。例如楊智華老師利用手風琴這種西洋樂器演奏重新改編的《打虎上山》。又如李遇秋作為專業的手風琴作曲家,借鑒京劇元素創作了《京劇臉譜》。這兩部作品為手風琴創作與戲曲音樂深度融合開了先河。
“板腔體”和“曲牌體”是中國戲曲音樂形式中常見的結構方式。李遇秋老師借鑒“曲牌體”的模式創作了手風琴曲《天女散花》,表現出原曲塑造的空靈意境,運用傳統的音樂板式變化布局,通過對戲曲音樂的改編,巧妙地用手風琴表達出悅耳動聽的樂曲。同時在手風琴的技巧設計上也創造性地模仿了民族器樂的各種特殊技巧,渲染出特色鮮明的中華民族色彩和風格。《京劇臉譜》則是參照“板腔體”結構,用手風琴演繹出京劇中原本恢弘的音樂本色,體現出戲曲音樂的程式性。
三、手風琴對戲曲音樂的傳承發展
戲曲音樂的傳承離不開持續發展,而戲曲音樂的傳承也必須有新的創造和突破。手風琴如果想要在戲曲音樂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就要保持原有的西式風格和先進音樂技術,另外還應該立足于中國本土民族文化,大量吸取中華戲曲特色音樂的精華。我們應該探索用手風琴來傳承發揚中國戲曲藝術、用中國戲曲藝術來開拓手風琴未來發展空間的繁榮共生道路。
在當今各國文化藝術深度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手風琴與戲曲音樂和諧共生,并對其傳承發展既需要保留原曲的旋律特征和傳統文化內涵,又要在民族音調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手風琴的特點,運用西洋樂器表現中國傳統戲曲音樂中的文化底蘊和深刻內涵。
綜上所述,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藝術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一顆明珠。手風琴作為傳入中國的西洋樂器,在手風琴傳播到中國之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的影響。人們將中國戲曲元素和西洋手風琴相結合,這樣融合創作出來的作品就有著“洋為中用”和“民族化、本土化”的獨特魅力。在手風琴音樂作品創作中注入戲曲元素,不僅融合了中國的傳統特色,同時還促進了戲曲音樂的創新發展。在當代社會,手風琴與戲曲音樂之間的創新融合互動,促進了手風琴多元化發展,為手風琴和戲曲的未來都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與血液。
責任編輯 岳瑩